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五四”文学思潮与沈从文文艺思想

时间:2024-05-07

内容摘要:沈从文1922年出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其文艺思想不可避免受到五四时代各种思潮流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坚持“人的文学”观,追求文艺思想的自由独立,不刻意谋取主流价值认可。沈从文在五四时代形成的文艺思想甚至影响到他三四十年代有意疏离革命古典主义文学主潮,同时与海派商业文化保持足够的警惕。沈从文坚持以独立自由、自然人性和人类之爱来建设民族新文化,值得研究。

关键词:“五四”文学 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 启蒙思想 原始文化

沈从文真正跨入新文化运动中心北平的时间,则是在陈独秀1915年高举“科学、民主”两大旗帜开启的“五四”新文化运动7年之后的1922年之夏。[1]沈从文自述“初到北京时,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我还不熟习”,[2]但很快沈从文便建构起自身的新文学思想体系并付诸创作实践。

一.“五四”文学思潮与沈从文多元文学思想之呈现

在五四时代引进西方的人道主义、个性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沈从文影响巨大。而与新月派文人亲近使得沈从文还受到新文学初期就诞生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非理性哲学思潮催生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沈从文也有重要影响。

1.文学应当表现“人、人性、爱欲”的“人的文学”观

自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3]“人的文学”观是五四启蒙文学最核心的思想观念。其主要内涵指的是把人从封建宗法制的家族、家庭等集体意识中解放出来,高扬个人的主体性地位,把国家、民族、族群看着是其对立项存在。沈从文虽未明确提出“人的文学”观。但他多次在其著述中论述五四新文学运动,或评价其作用价值,或解读新文学作品,宣示其文艺观。他认为“五四运动的勃兴,问题核心在“‘思想解放一点上”,又说“各种改革,能动摇青年的心是‘文学这东西”。[4]

沈从文赞同周作人在《自己的园地》称文艺“是个人的而亦为人类的”[5]文学观。沈从文在《论徐志摩》肯定徐志摩诗歌“歌颂人类的爱,人生的爱”,认同文学应当表现“爱”这种人类深层次的生命意识。他在分析《雪花的快乐》等作品时,肯定人的自然“爱欲的幻想”,认为“作者以珠玉的散文,为爱欲,以及为基于爱欲启示于诗人的火焰热情,在以《翡冷翠的一夜》名篇的一诗中,写得最好”。[6]甚至由论述徐志摩诗歌捎带表示出对新文学史很少得到肯定的新诗人邵洵美的赞赏。沈从文认为邵洵美对人伦欲望的正面颂扬是合乎人性的:“邵洵美在那名为《花一般罪恶》的小小集子里,所表现的是一个近代人对爱欲微带夸张神情的颂歌”。沈从文后又自述写小说的目的是“用文字去描绘一角人生,说明一种现象……一个作品有它应有的尊严目的,那目的在解释人类某一问题”,提出了“文学是人类的”的文学观。[7]以上论述均说明沈从文认同文学应当表现人、人性、肯定人的爱欲的五四“人的文学”观念。在此基础上他还深化了浪漫主义的个性主义思想,深入到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把歌颂爱情、爱欲当作文学创作的中心、重点,乃至描绘梦意识、梦境,这些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浪漫主义主义的个性主义及对人潜意识领域挖掘是对“人的文学”的延续与深化。

我们应当注意到沈从文正面肯定五四启蒙思想观念的评论文章写作时间大致都在其成名之后的三、四十年代。论《王静之的〈蕙的风〉》原载1930年11月15日《文艺月刊》1卷4号。[8]《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则发表于1940年9月16日《国文月刊》第1卷第2期。[9]《论徐志摩》原载《现代学生》1932年8月2卷2期等。二、三十年代新文学作家思想观念正发生由“人的文学”观念到“阶级的文学”观念的转变,实则阶级论取代人性论的文学观转向。三十年代无产阶级文学取代启蒙文学成为文坛主潮,但沈从文依然固执坚守五四“人的文学”观念以及自由主义创作立场,显得不合时宜又特立独行。

2.处处彰显“獨立、自由”为要义的文学观

五四启蒙思想宣扬科学、民主、独立、自由、博爱、人权、平等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除强调“人的文学观”,沈从文最看重的还有文艺的自由、独立。他十分赞赏周作人在《自己的园地》里对文艺自由的论述,他大段引用周氏原文:“因为文艺的生命是自由不是平等,是分离不是合并,所以宽容是文艺发达的必要条件。”并总结说,“总之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来是人性的”。这样写出的作品才是“健康而合乎人性的”。[10]反对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也否定文学研究会“以艺术为人生奴仆”的“为人生”而艺术,是因为他把生命、自由和人的本性看得高于一切。他在《〈篱下集〉题记》中如此宣称:“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一个人行为或精神上有朝气,不在小利小害上打算计较,不拘泥于物质攫取与人世毁誉;他能硬气脊梁,笔直走他要走的道路,他所学的或同我所学的完全是两样东西,他的政治思想或与我的极其相反,他的宗教信仰或与我的十分冲突,那不碍事,我仍然觉得这是个朋友,这是个人。我爱这种人也尊敬这种人”。

1981年当沈从文再次给自己散文写序言时依然不后悔自己当年追寻的自由独立之文学思想。他说“我如何开始写作,我对于文艺的看法以及我的写作态度……和当时新的报刊反映的新思潮接触中,激发了我一种追求独立自由的童心和幻想”。[11]当然这来源于他的“独立自主”的做人原则,以及绝不依傍任何特殊权势企图侥幸成功。[12]必然导致他30、40年代游离于时代大潮之外,成为“孤独而宁静地保持着自己的艺术独立的文学支派。”[13]在三十年代论战中沈从文抨击文坛创作质量歉收、作品成为简单的抗战宣传片。他说这个现象“说得蕴藉一点,是作者大都关心‘时代;说得诚实一点,因为缺少独立识见,只知道追逐时髦”。[14]30年代抗战救亡的革命文学思潮成为时代主潮。因为建立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我们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必然与五四学习西方现代文化的启蒙思想冲突。

3.对现代性的超越与对非理性的倾心

五四时代现代主义已来到中国,但文化主潮是尊崇科学、民主,甚至科学至上、科学万能的启蒙思潮。五四尊崇的科学思想主要表现为进化论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的启蒙方面,就这样延续地表现为某种对自己民族文化、心理的追寻与鞭挞,变现为某种科学主义的追求,即要求或企图把西方的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基本精神、基本态度、基本方法,来改造中国人,来注入到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去。[15]这种文化思想逐渐演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文化先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均持此观点并深信不疑。而沈从文,在20年代初的湘西保靖才接触到新文学刊物,加上他深受湘西原始文化影响,其文艺思想和创作与当时的启蒙思想及现代性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又保持一定的距离,体现出现代性超越的某种特质。沈从文对科学主义、现代文明的审视、批判以及对非理性思潮倾心,是对现代性的反抗和超越。

刘洪涛在《沈从文小说新论》中认为,在沈从文小说中,非理性主要表现为原始性。其非理性文学观散见于《湘西》、《凤子》等作品。他在《湘西》“题记”中介绍湘西地处于古代“荊蛮”一隅,地有“五溪”,多宗庙,拥有与《楚辞》不可分的“酬神宗教仪式”。认为湘西神巫信仰来源于当地区域文化的原始宗教,“苗族半原人的神怪观影响到一切人,形成一种绝大的力量。大树、洞穴、岩石,无物不神。狐、虎、蛇、龟,无物不怪。神或怪在传说中美丑善恶不一,无不赋以人性”。在《凤子》中借用人物之口表达科学与迷信的区别。总爷说:“科学只能同迷信冲突,或被迷信所阻碍,或消灭迷信。我这里的神并不迷信,他不拒绝知识……科学第一件事就是真,这就是从神性中抽出的遗产,科学如何发达也不会抛弃正直和爱,所以我这里的神又是永远存在,不会消灭的”。到后期《抽象的抒情》中沈从文认为科学和宗教“各不侵犯”,矛盾并存和谐统一。从正面予以确认湘西人具有湘楚文化的“崇神信巫”的特点。[16]沈从文把湘西人信仰上升到宗教无异的纯粹性的高度,来续写湘西人生活:山民水手撑船打鱼、打架斗殴、祭拜鬼神,放任情欲等。刘洪涛指出:读者熟悉的“沉痛”、“忧苦”、“愤懑”等启蒙作家惯有的情绪及阶级分析的视角,这里都见不到。[17]沈从文在《水云——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作我》里认为创作是“被压抑的情欲寻求宣泄”的文学观,烙印上鲜明的非理性色彩。这些恰恰体现了沈从文对现代启蒙理性的某种自觉超越,他确实是要在“神”解体的时代重新给“神”以赞颂。

二.五四文学思潮与沈从文多元文艺思想产生之原因

1.五四文学思潮的滞后性特点带来沈从文文艺思想的多元杂糅性

20世纪20年代西方已进入现代主义阶段,五四只不过把西方包括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文艺思潮过了一遍而已。沈从文吸收五四文艺思潮养分必然具备多元化的特点。总的说来,启蒙主义的人的文学观、人道主义思想,浪漫主义个性主义、古典主义的理性节制,现代主义的非理性等在其文艺思想和创作中占主要地位。相反,他严厉批判无产阶级文艺、海派商业文学。他顽固地宣称“还没有学到‘载笔称臣的本事”。[18]在1932年《小说月刊》“发刊词”再次表明创作立场是“没有立场”等,不屑于“把小说作为传单广告”的“聪明人事情”。[19]公开批评文艺政治化、商业化倾向,希望文学创作起到对青年人“能消毒能免疫”的作用。具体来讲即是“却明白一个国家真正的进步……知识和理性的完全抬头”[20]。此文发表时西方流行现代主义,作者还是坚守五四反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思想。

2.湘西原始文化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与五四精神的高度契合

湘西特殊历史沿革和民族历史造成独特的区域文化景观。湘西偏僻,少数民族聚居,历史上少数民族有被追杀、讨伐的悲惨历史。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容易养成人们自尊自爱又排斥外来文明的习性。而民间文化本质是崇尚自由和生命力的。湘西边地原始文化具有楚巫特点,即热爱自然、情感纯真、傩巫盛行、蛮勇好斗等。其中尊崇强健生命力、主张自由等与五四追求个性解放、自由等启蒙思想不谋而合。

沈从文颂扬湘西底层人物如妓女土匪士兵身上的原始蛮力等,引发学界争议。刘洪涛视为“蒙昧视角”所致,[21]笔者认为与其对生命力的歌颂有关。沈从文公然宣称“赞美胆大的、精力强的”,强调的是人的强悍生命力,而忽略道德层面的理性审视。与莫言歌颂粗暴的性爱、原始强悍生命力及豪侠之气一样,可归于寻根文学的深化更恰当。沈从文在创作上采取了“社会进程中向后看和道德提升中向上看”[22]的特殊思维方式,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野蛮与优美”交织的原始神秘的人生境界和心灵境界。沈从文始终以一个“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自居。[23]对原始文明的非理性倾心与对西方非理性哲学思潮的借鉴同时成为沈从文的文艺选择。

3.新文化导师影响及自身的经历、性格原因

沈从文文学创作路上的导师主要有胡适、梁实秋、林宰平、徐志摩等。胡适主张自由主义、宣扬启蒙思想;梁实秋主张文艺的理性节制、道德标准;林宰平推崇现代主义思想等都对沈从文产生影响。而徐志摩“他那平等待人的态度,他那勤奋忘我永不自满精神,给我的影响尤深。”[24]“我们新文学中的乡土抒情式的小说是发端于废名,大成于沈从文的”。如果从“五四”文学倡导者的队伍中找风气源头的话,平津作家群具有“知堂风”。[25]周作人“人的文学”、美文、独抒性灵等文艺观、朱光潜“和平靜穆”之美和唐诗“曲终人不见”的意境追求等都是一种疏离政治,逃避时代主潮的个性化的文艺观,对沈从文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自身方面,沈从文承认自己是“血液里铁质成分太多,精神里幻想成分太多,生活里人性成分太多”的男子。“楚人历史传统的激情,极容易形成性格上孤立性和悲剧性”。[26]他在《从文自传》描述童年逃学经历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快意。家道中落后的少年及青年时期军队生活历练,让他见证生命消逝,埋下了沈从文一生反对任何战争及疏离革命现实运动的思想。成年后初融入都市挫败,强盛生命力无处安放,回眸乡土、倾心人性成为其释放灵魂的精神家园。而加入京派文人圈子和新婚影响,情欲得到净化,古典主义思想开始抬头,是1933年夏到北平以后的事。[27]沈从文长于幽婉抒情而短于慷慨悲歌,善于博采众长并不拘泥。当凌宇问他“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和创作实践上给您什么影响?”沈从文的回答是“看得多而杂,就不大可能受什么影响,也可以说受总的影响……懂得这一点,就不会受任何权威影响”。[28]

综上,五四文学思潮与沈从文文艺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对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接受展现了他对五四时代主潮的继承和发扬。但由于中国文学思潮滞后性特点及主体审美接受等原因,沈从文与五四思潮纠缠交织,影响是深刻而多方面的。

注 释

[1]金介甫.都市怪客.凤凰之子沈从文传[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111.

[2]沈从文.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72.

[3]钱理群、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4][8]沈从文.论王静之的《蕙的风》.沈从文全集(第16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84.94.

[5][9][10]沈从文.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261.271.264-265.

[6]沈从文.论徐志摩.沈从文全集(第16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00-102.

[7]沈从文.给某教授.沈从文全集(第17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93.

[11]沈从文.沈从文散文选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84.

[12]沈从文.湘西散记序.沈从文全集(第16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88.

[13][23]杨义.废名和沈从文的文化情致.杨义文存[M].人民出版社1998:189.191.

[14]沈从文.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沈从文全集(第17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01.

[1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48.

[16][17][21][27]刘洪涛.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95.283.281.271.

[18]沈从文.卷首语.沈从文全集(第16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416.

[19]沈从文.发刊词.沈从文全集(第16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418.

[20]沈从文.编者言.沈从文全集(第16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450.

[22]杨义.人性的和谐与庄严.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7:73.

[24]沈从文.徐志摩全集序.沈从文全集(第16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404.

[25]楊义.废名和沈从文的文化情致.杨义文存[M].人民出版社.1998:189.

[26]沈从文.湘人对于新文学运动的贡献.沈从文全集(第17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64.

[28]沈从文.答凌宇问.沈从文全集(第17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526.

(作者介绍:姚艳玉,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沈从文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