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谈余秀华爱情诗的价值

时间:2024-05-07

翟友钢

余秀华是湖北钟祥横店村的农民诗人,其诗歌因大众媒体而广为传播,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她的诗歌包含的“农民”、“脑瘫”、“女性”、“下半身”众多标签之外,全面而细心品悟余秀华的作品,会发现其中确乎有许多经得起时光打磨的精品。笔者则在其着墨较多的爱情诗中感受到了能引起人们共鸣的部分:余秀华正是运用她那颗诗性的纤细敏感的心灵和朴素恰当的语言,将她努力追求爱情的勇气和伴随其中的卑微和疼痛表现得真切感人。其价值超出了个人情绪的范畴,可以引起无数经历过爱情的男女同胞们的惺惺相惜和强烈共鸣。

一.非片面地理解余秀华诗歌的价值

在上世纪80年代诗人的时代结束以后,诗歌热潮迅速消退,而更多的文学产品则开始向市场化靠拢。总的来说,文学边缘化已成定局,诗歌更在边缘之边缘。新世纪以来,诗歌依然沉寂,而诗坛上具有影响力的“梨花体”“羊羔体”“余秀华诗歌事件”等事件都主要发生在网络。以“余秀华诗歌事件”为例,一方面迎合的是大众的兴趣,也因此《月光落在左手上》四次加印,销量突破10万大关,成为20年来中国销量最高诗集;另一方面人们关注的焦点都在其“脑瘫”“农村诗人”等吸引眼球的标签上。那么其诗歌是否具有严肃意义的价值,仍然需要严肃文学的阅读者和研究者进行检验。

著名教授刘川鄂对此做出过评论:“作为一个诗歌天才,余秀华身上烙有诸多符号:地域的、性别的、生理的、美学的、社会文化的。……近些年来大众对诗坛的关注,明显带有与诗歌无关和泛文化相关的看客心态,余秀华诗歌事件也不例外,但除了被消费的命运外,确实提供了一系列堪称出色的詩歌文本,成为诗坛之幸。”[1]

余秀华的诗歌在题材上是有广度的,在她诗歌中,能看到她对乡土生活细微的观察,包括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大量与人的生存境况相互隐喻的环境描写;还能看到她作为一名当代女性,她在爱情婚姻、个人情绪与生活方面最真实最诚恳的袒露。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她所写的爱情诗,她的内心和正常女性一样有着情欲冲动,渴求着爱与被爱,而她的身体却因残疾使她不得不时时接受现实的打击和注定绝望的宿命。

二.余秀华爱情的特殊性:渴求爱情的灵魂和伴随卑微与疼痛的悲剧宿命

余秀华的情感需求与一般人无异,她曾在《锵锵三人行》的节目里谈到:“诗歌在生活里是起不到作用的,但是作为女人有精神生活,我的诗歌一直在我的精神生活里。”在她的诗歌中,她对女性欲望的书写最能袒露她同一般人的情感需求相一致的特点。例如:

“他粗犷,他温柔,他慈悲/哦,我愿意他危险/并涉及到我。”(《你我在纸上》)

这句诗其实带有一点的露骨,似乎她正躺在自己心爱的男子的怀抱中,感受到男性既粗犷又温柔的魅力,而自己完全沦陷在这样的魅力之中,甚至引发了对性的欲望。

此外,她十分有名的一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里写到: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而它们/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这首诗将余秀华,以及将留守的农妇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与对身体另外一半的渴望,明明白白地表述了出来。

因此从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正常的情欲和爱情的渴求。然而对于她这样一位行动不便,口齿不清且只能“摇摇晃晃”过一生的残疾人来说,这样正常的情欲却显得遥不可及。在《我爱你》这首诗中,她写到: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这首诗首句里“巴巴地活着”,朴实简素却扣人心弦。我爱你,我知道你不会爱我,可是我控制不住地爱你,我只能巴巴地活着,渴求你能偶尔回头看我一眼,我也会感到莫大的快乐。其后诗中又写到“阳光”“菊花”“茉莉”“玫瑰”“柠檬”这些美丽的意象,似乎这些意象都告诉余秀华,她的春天,她的爱情是有希望的。但在第二节诗人似乎又理性地明白,她的人间情事,只能恍惚地如同突然飞过的麻雀般遥不可及。可是她在这阳光灿烂的时刻,并不想就此绝望,她虽然卑微,但她卑微的爱也是跟这世界上所有的爱一样真挚而热烈的,是她从生命最深处生发出的最珍贵的光芒。而最后一句诗充满了力量和韵味,其中最恰到好处的意象是那颗“提心吊胆的稗子。”作者以“稗子”自况,用简朴的语言凸显了长期沉默于诗歌、散文、小说,乃至日常话语的“稗子”这一形象,赋予这种“失语”的植物以话语权。因为稗子形状似稻,但叶片毛涩,是稻田里的恶性杂草,通常被视为跟水稻争水争肥的杂草,农人见之必将其连根拔除,涮净泥土,甩到烈日曝晒的空地里。作为脑瘫的余秀华,也许与稗子的命运同病相怜。从诗人的笔下我们可以读出她对这种伤痛的领受、消化、沉淀,并最终将其归因于命运。因此,这个提心吊胆的“稗子”意象最能象征余秀华在爱情中卑微的姿态。[2]

除了卑微,余秀华爱情诗中还附着上了一层疼痛。例如她写到:

“总是在遇见你的时候,世界暗淡,枯萎/仿若我吐出了多年的毒/于是忧伤翻倍,让我顾此失彼/……但我总有一些忧伤的,如熟透的果实/一晃,就掉落/雨一下,就腐烂/我还是要在傍晚的时候去看看你/把这绝望再/重复一遍(《抒情-盲目》)

首句中,在遇见心爱之人之后,世界随之黯淡、枯萎,奠定了她爱情诗里悲凉的心境。随后“体内的毒”也是余秀华诗歌中属于她自己的特有的意象,作为一个要天天坚持吃药的残疾人,身体的疼痛和爱情的疼痛似乎渐渐融为一体。她在这疼痛中,总感到一些忧伤,就像即将腐烂的熟透的苹果。另外一首诗中,她也写到:

“我也完成了对你的爱,剩下的光阴/就让吹过麦田的风吹着/你要相信一个农人的爱情,经过的流水,黑暗,飓风/以麦子的姿势呈现:褐色的”(《与道北的耳语》)

同样表达出她完成的爱是苦涩的褐色。

疾病摧残了余秀华的身体,使她异于常人,甚至使得普通人的爱情在她眼中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镜花水月。因此她敏锐且真诚地刻画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总伴随着卑微和疼痛,读来十分真切又让人感动。

三.从余秀华的追爱诗歌中获得共鸣

美国女诗人迪金森曾写过一首诗歌:

“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我也许会忍受黑暗;/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照耀得更加荒凉”[3]

这首诗歌本来与她个人经历有关,她在年轻时曾爱上过一位有妇之夫,最后以悲剧告终。然而她对这段爱情十分难忘和珍惜,因此她写下了这首类似中国版曾经沧海的诗歌。但是就是这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在被人发现之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似乎许许多多在红尘中经历过的人都有所共鸣和类似的体会。我想余秀华的爱情诗也具有同样的能够引起共鸣的效果,因此读来十分具有亲切感和认同感。

在爱情中,主动追求的一方,无论是否在身体上有残缺,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自卑感和害怕被拒的失落感,这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自我防卫机制。因此,读者们在阅读余秀华爱情诗的过程中,即使难以体会余秀华躯体上的限制,却在不同的程度上在精神上与之感到共鸣。

因此,在这一方面,我认为余秀华是伟大的。她用真实的疼痛、细致的感受以及真挚的语言将自己在爱情中的卑微与疼痛诚恳地写入了她的诗歌中,她是一颗在春天里提心吊胆的稗子,她是一块熟透而即将腐烂的苹果。她的躯体与灵魂的矛盾造就了她的诗歌。而生而为正常人的我们,却在她的诗歌中寻找到感情的共鸣和心灵的慰藉,从我们贴着“农民”“脑瘫”的标签的诗人中去汲取生命的力量。这也是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欲壑难填的时代里,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最后,从现代诗歌的发展现状来看,诗歌的处境在进一步地边缘化。但是,也正因如此,也使得诗歌的质量其实是在提升的。因为能够坚持写作的诗人,并不是为了迎合市场以及追求名利,而因此能够提高诗歌的艺术水准、审美要求以及情感的感染力。拨开一层层网络的喧闹,认真品读余秀华的诗歌,能够发现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精品值得我们阅读和鉴赏。除了她卑微疼痛的爱情诗歌能够得到我们的认同,她的诗歌的价值依然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刘川鄂.新世纪诗歌的互联网传播特性[N].光明日报,2015-07-06(013).

[2]王泽龙,杨柳.在诗歌里爱着,痛着——余秀华诗歌讨论[J].学习与探索,2015(06):136-142.

[3]曾念群.《摇摇晃晃的人间》:诗人余秀华的生命奇观[N].北京日报,2017-06-22(019).

[4]周建新.余秀華、狄金森、海子:比较的视野[A]. Singapore Management and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 Singapore、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ciences Association, Hong Kong.Proceedings of 2017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Innovation (ICMIBI 2017)[C].Singapore Management and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 Singapore、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ciences Association, Hong Kong: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2017:7.

[5]余秀华.摇摇晃晃的人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

[6]王强春.余秀华: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6):85-88+143.

注 释

[1]刘川鄂.新世纪诗歌的互联网传播特性[N].光明日报,2015-07-06(013).

[2]王强春.余秀华: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6):85-88+143.

[3]诗歌翻译来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6%82%E6%9E%9C%E6%88%91%E4%B8%8D%E6%9B%BE%E8%A7%81%E8%BF%87%E5%A4%AA%E9%98%B3/6463828?fr=aladdin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