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及其教学策略

时间:2024-05-07

内容摘要:情感因素作为学习者个体因素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已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结合对泰汉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泰国学习者的动机、态度和性格等情感因素,以引导学习者明确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汉语的自信心,启发对外汉语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升学习者的汉语习得效果。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 学习者 情感因素 教学策略

情感因素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极其重要。斯特恩等西方学者曾指出,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其作用甚至远超认知因素,认为认知因素是由情感因素所激发的。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也应是对外汉语教师重点关注的个体因素之一。

刘珣先生(2000)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作为学习者个体因素的情感因素,主要是指学习者的动机、态度和性格。这三种因素,都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在泰国的汉语教学中,这三种情感因素对泰国学生习得汉语产生的影响尤为直接和明显。

一.情感因素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两个最基本的角色。以往的教学实践,关注点多在教师身上,即“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学习效果容易受到影响。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转变语言研究重点,逐渐从“教师”向“学生”过渡,研究视角也开始由“教师如何教”向“学习者如何学”转变。由此,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开始备受关注。而作为学习者个体因素重要组成部分的情感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自然不容忽视。

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它综合了个体对自身及他人的感觉,从而形成多样化的个性特征。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这已基本成为学界的共识[2]。Ellis(1985)认为,个体差异中的学习动机、个性特征等情感因素都与习得的进度和成功有直接的关系[3];J.Arnold and H.Arnold主编的《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1999),从学生、教师、教学等角度论述了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作用和影响;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也阐述了情感过滤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可见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值得关注和重视。

二.影响泰国学生习得汉语的主要情感因素表现

(一)学习动机

动机在情感因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4]。汉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汉语学习者学习并习得汉语的内在动力,因而能影响学习者的习得效果。

动机一般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但不管是出于主观因素还是客观目的,都能成为刺激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动力。汉语学习者通常都有自己的学习动机,例如部分学生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想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而学习汉语,这是源于兴趣的诱导;另一部分是未来想到中国留学,为打下基础而学习,这是受到学习欲望的刺激;还有一些是基于未来的规划,想从事与汉语相关的工作或是到中国发展而学习,这是把汉语当作未来人生价值实现的工具,帶有很强的目的性,诸如此类。可见,动机因人而异,但有明确学习动机者和无明确学习动机者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明确,有前瞻性的学生,往往积极主动性强,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这类学生比较容易习得汉语。相反,缺乏明确学习动机的学习者,通常比较随意,学习比较被动,其效果明显比有明确动机的学习者要差很多。

泰国中小学的汉语课程设置,多以兴趣课或选修课形式安排,且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不明确的。部分甚至是出于学校考核要求而学习,这就很难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多数是以“学过则已”的心态对待,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二)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行为的评价性反映,是学习者相对稳定而持久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者对汉语课程的态度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其汉语习得效果。Ellis(1994)认为,在看待目的语及与目的语相关的文化、社团成员、社会价值等方面,语言学习者会抱有不同的态度[5]。通常来说,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感兴趣、有目的而学的,往往会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反过来也能促进汉语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提高;相反,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无特别好感的学习者,往往表现出消极的态度,这从心理层面上就抑制了他们对汉语的习得。

在泰国,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学习态度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与中国学生不同。此外,基于汉语课程是兴趣课或选修课的课程性质,总体上是每周一次课,每次课50-60分钟,学习时间极为有限,而学生又秉持消极的学习态度,缺乏一定的压力,又欠缺主动,自然会影响到汉语的习得效果。

(三)学生性格

性格是心理特征的体现,通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学生对现实的态度及其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往往能反映出学生的性格特征。在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当中,最明显和常见的是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一般来说,性格偏于外向型的学习者,活泼开朗,善于利用课堂大舞台充分展现自我,课堂参与率高,往往更容易习得汉语,在口语交际方面占优势。而性格内向者,通常比较内敛,欠缺主动表达自己的勇气,课堂参与率较低,即使教师点名,也难以刺激他们的参与热情。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泰国中小学生呈现外向型性格的居多,他们调皮好动,上课迟到、课堂上随意走动、旷课参加其他课外活动或课上提出与教学活动无关的请求,如打饮用水、上洗手间等现象常见。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汉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对偏于内向型的学习者,他们在课堂上极少开口,有时即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特别邀请,也会存在一部分始终保持拒绝态度的。对过于内向型性格的学生,由于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汉语习得效果也深受影响。

三.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积极情感因素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汉语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激发学习动力;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学生才会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的学生,学习热情高,容易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明确学习动机的学生,课堂上反应积极,课后还会主动与老师交流。如笔者班上想去中国留学的一位学生,她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活动都热情参与,课余也很喜欢与笔者交流,即使有时交流的内容不都关乎学习,或涉及生活或其他方面,但都会流露出她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她的口语表达能力相对其他同学而言,有明显的优势。对此,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或近期或长远,有明确动机,才能激发学生的汉语学习动力,提升汉语习得效果。

(二)引导积极态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影响学习者学习态度的因素多种多样,如兴趣度、欲望的强弱、汉语本身的难易程度等,都会影响学习者对汉语的学习态度。

就兴趣而言,学习者对汉语感兴趣,能切身感受到汉语带来的快乐,他在学习上就会有积极的态度表现。在泰国汉语课堂教学中,若学生的参与能得到教师的积极反馈,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热情,这不但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还能从侧面引导他们坚定自身的学习态度。从学习欲望强弱的角度,如果教学中能适当导入一些有趣的中国文化元素,这无疑能刺激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欲望。比如介绍中国的中秋节,除月饼、嫦娥、玉兔、灯笼这些基本的文化元素外,若还能把嫦娥与后羿的故事,甚至是嫦娥卫星元素也导入,学生想了解和学习的欲望会更强烈。从汉语教学本身来讲,如果学习之初汉语就晦涩难懂,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就比如汉字,若一开始就进行系统的汉字教学,学生很容易就会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在给予必要的鼓励、支持和帮助的同时,还应把握好课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汉语的自信心,让学生保持继续学习的热情。

(三)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课堂管理方式

泰国学生上课迟到现象比较普遍,原因是泰国的课堂教学安排中缺少了课间休息环节。因此课前教学管理也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在课程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環节。

针对泰国课程教学安排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特征,汉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通过改变自身教学管理观念、鼓励学生等途径解决课前教学及管理问题。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因学习者而异,因材施教,发挥其长处;针对不足,教师也应有策略地予以纠正,如通过鼓励策略引导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在管理方面,一是教师率先垂范。教师首先准时到达教室,充分利用进入课堂前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互动,增进师生情感,为课堂提前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二是采用奖惩相结合的策略。在奖励方面,对经常按时做好上课准备的学生给予奖励,如奖励小礼品的形式。在惩罚方面,虽然泰国允许教师体罚学生,但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建议慎用。因为体罚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如降低学生对汉语教师的好感度,让学生对汉语课产生畏惧心理,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等。所以对超过规定时间经常迟到的学生,可给予适当惩罚,如采用演唱中文歌曲等形式。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时间观念,激发准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活跃气氛,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三是明确点名考核形式。在开学之初就给学生明确期末总成绩的评分形式,除了考试成绩外还有平时成绩,对迟到、缺课的同学,会在其平时表现上予以记录。以成绩考核评定的形式诱导和敦促学生要做好上课准备,也避免了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出现混乱的状态。

参考文献

[1][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肖奚强,周文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纵观[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06).

[3]Ellis, R.(1985)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Ellis, R.(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介绍:陈静巧,广西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