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网络穿越小说热引发的大学生失范行为研究

时间:2024-05-07

内容摘要:中国网络穿越小说热潮不断,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探究大学生在阅读、追捧网络穿越小说时的心理动因,从两方面——目的取向与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与传统型失范行为——分析网络穿越小说对大学生文化心理和人格养成方面的影响。

关健词:网络穿越小说 调查研究 失范行为

行为失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德國社会学家韦伯曾经认为此分析不能够概括所有的社会行为,试图构建“理想类型”来进行概括,按照其理论可以把行为失范取向分为: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等四种理想类型,并对每种取向进行详细注释。

通过调查研究及与具有典型表现的大学生进行座谈,借鉴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分类,可以发现,网络穿越小说热现象下的大学生失范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目的取向与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

这种失范行为的主要特征是:目的是理性的,但手段是违规甚至违法的,同时价值观与主导观念相背离,甚至出现诋毁或改变道德、教育主导观念的失范意识或行为。

在调研中,很多大学生不仅认可而且欣赏网络穿越小说里主人公获得的成功,认为在具体的境遇中,如果目的从理性判断上是正确的,手段可以违规甚至是违法。

因为网络穿越小说无论是以武侠还是言情为写作主线,让人们穿越到历史里,看到了什么?大多数穿越小说宣扬的都是人心叵测,没有任何人值得信任,无论穿越到什么年代,大多数人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例如描写后宫秘史的《步步惊心》,描写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的《宫锁心玉》。穿越小说的卖点,就是用曲折唯美的爱情加阴谋诡计的剧情,“植入”现代人所谓的成功之道、官场之术、厚黑之学。

网络穿越小说的文本建构并不注重也不关心“穿越”的技术和手段,这也造成了极坏的心理暗示与社会影响。

2012年3月1日,两个12岁的小女孩相约自杀,留下遗书说要穿越到清朝拍电视剧。3月5日,海峡导报记者做了随机调查,16名小学生中竟然有14人相信穿越剧里所虚拟的故事,认为自己可以穿越回古代,占到了总数的87.5%。更有甚者,网上的穿越迷们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穿越途径:往自己心坎上捅一刀、故意撞车、被雷劈、吞金、割腕、跳崖、吞安眠药等,最后还不忘加上一句:“大家一定要努力地穿!总有一天你咻地一下就穿过去了!加油!”死亡这么严肃的事情就换成了“穿越”,变得轻松和神秘起来。

2.情感型与传统型失范行为

这种失范行为的主要特征是:行为目的即不带有功利性也没有价值取向,是为满足心理或情感上的需要,不遵循或漠视传统习俗而造成的失范意识或行为。

网络穿越小说为什么会这么盛行?为什么在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中如此有市场?为什么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名著经典不去看,却要去追相比之下毫无技术含量的网络穿越小说呢?甚至在93%的大学生都清楚知道网络穿越小说里所描绘的与现实差距大的基础上,仍然有67%的大学生选择阅读?

这其实不仅仅是文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现在的社会思潮与社会文化正处于转型期,亟待解决整个社会价值体系重建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心理敏感而脆弱,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还比较差。在如今这样一个各种价值观相互交织的特殊发展阶段,大学生容易出现认同缺失、抉择失据、方向难定等问题,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失衡,认知上失衡与道德情感滑坡。

信息传播的快捷带来了大学生沟通的高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机会,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时间大大减少。他们宁愿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电视、手机、电影、互联网上,也不愿意在现实世界中认真与朋友、亲友交流,久而久之,必然引发情感匮乏,造成心理上的偏执、狭隘,从而诱发焦虑、苦闷、压抑、神经过敏等种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发展成自闭症和抑郁症等,并且这种心理障碍更加剧了部分大学生的自我封闭,造成大学生的社交障碍。

现在各种传媒都在谈论婚恋问题,大学生正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但是大学生的恋爱往往缺乏现实感情基础和走入婚姻殿堂的谨慎,结果可能对双方或一方造成情感伤害,进而导致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扭曲,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的形成。

这一切都表明了大学生虽然从生理年龄上已经成熟了,但是在心理建构和社会关系中还是婴儿,他们对未来热情而又迷茫,充满希望也备感压力,幻想成为焦点又充满焦虑。所以网络穿越小说如同一个私密的空间,可以在里面自由幻想、标新立异、可以减轻压力、排解焦虑。

由调研数据可知,大学生在网络穿越小说的世界里可以少有拘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 转移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或弥补了他们在现实中的缺憾心态。逐渐形成对网络穿越小说的依赖,使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相隔离,造成人际信任危机,以致情绪低落,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社会适应力的形成和培养。

基金项目:2013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编号:L13DZW023).

(作者介绍:姚雅丽,沈阳工程学院基础教学部文学艺术教研室教师,副教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