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三语文课要少些方法,多些感知

时间:2024-05-07

陆群

高三的语文课,大多是师生的一对一的一问一答,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老师的眼里就剩下几个题目和若干的做题的手法,让一节语文课变成“一滩绝望的死水”,一节课下来,学生脑海中留下几个词素,疲惫的趴在桌子上小憩,对语文敬而远之。反观高一的语文课堂上,有朗读甚至有吟唱,有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写作,有拓展援引。下课后学生依然就某一个问题在钻研,在与老师交流探讨。

究竟是什么让高一和高三的语文课堂有了如此大的变化?有人会很快给出答案,是高考。给出这种答案的人应该属于急功近利型的,因为他们围绕着高考指挥棒,看似在研究高考,其实在肢解高考。高考考查的是能力,是语文素养,不是靠几个题目就能体现的。更不要说近几年高考这样的套路题越来越少了,从2015年的《比邻而居》到2016年的《会明》,答案更加贴近于文本,更考查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而我们再不改变那种肢解文本的教学,再不从读文本入手,那么提升学生语文的素养将是一句空话,提高学生的语文分数也将变得很困难。

那么语文素养究竟指什么?王云峰老师曾对语文素养做了这样的描述“语文素养是人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及其语言品质。”“它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想从两节课的对比中,做如下方法的探寻。

1.让朗朗书声回归校园,创设多种“读”的样式。左宗棠有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不管何时“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今天所听到的高一那节课,老师用唱的形式演绎了一次《江城子.记梦》,起初我内心觉得很是鄙夷,将一节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而且学生在跟唱中还面带笑容,太过于娱乐化了,这可是一首悼亡词啊。但在老师和学生不断解读后,反复吟唱下,最后一次唱词时,学生就已经能够融入到词的情景中,唱的颇为凄清哀婉。这样的一种读唱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在唱读中营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身临其境,那一刻他可能就是一个落魄思妻的东坡,她也可能就是那个小轩窗正梳妆的王弗。

2.要提出有价值有思维品质的问题。笔者所听的高三课上,教师在探究2012年的江苏高考“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的含意与作用时,老师为了得到“礼赞”这个答案要点,不断追问学生这是什么表达方式。笔者觉得:难道只有知道抒情才能做出答案吗?如果这位老师肯让学生多读几遍,让他们停下筆来,缓缓悠悠的想象自己是这位邮差先生,让他们嗅嗅阳光的味道,让他们闲庭信步,我想通过这样的生活经验他们也一定能够说出“赞美”这个词来,而且会终身难忘。因为这是他的阅读和自己的体验糅合在了一起,而不是外在知识的强加。对比高一的一节课,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比较明月夜和残月夜哪一组词更好?”这是对词语的推敲,这位老师在这道题目设计上就巧妙的提升了王云峰老师指出的素养的四种能力。学生比较出“明月”和“残月”的词素不同,意境不同,这是指向“语言建构与应用”;学生认为“明月夜”用乐景写哀情,有“一倍增其哀”之效,更显得凄清哀婉,学生将知识与题目完美打通这是提升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认为“明月夜”好,因为古诗和现代诗歌中都是用明月来寄托相思,尤其举林徽因《别丢掉》“一样的明月”,说明明月之下以前有很多的欢愉,而此刻还是那轮明月,却物是人非。这样的思考完全体现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样看,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尤为关键,好的题目可以放飞学生的思想,而有些问题只能让学生思维固化,缺少灵气。

3.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学会等待。我们经常看到公开课的课堂上,老师说让同学们思考两分钟。先不论有没有准确计算两分钟,就算计算了,那么你是通过什么衡量这个题目需要思考的时间,又什么的科学依据?所以学生经常都是假性思考,或者说是浅层思考,还没有深入就已经被叫起来回答了。南京教研员徐晓彬有个形象的类比,好比从冰箱里面把包子拿出来,想要吃到包子,必须要先烧沸一锅水然后再等待五分钟。也就说,我们需要等待学生先有个预热的过程,让他们思想先与文本题目产生碰撞,然后再给五分钟整理他们思维的成果,所以我们要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老师要学会等待,如拉迪亚德 吉卜林诗中所说:“如果你肯耐心等待不急不躁”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给你惊喜。而在高三的课上一个问题答不出来,教师迫不及待的喊下一位学生,直到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为止。

4.要允许学生的答案与所谓的标准答案不一样。还是那节高一的语文课,教师问“明月夜”和“残月夜”哪个好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就说“残月夜”好,他认为残字写出了凄清之感,与作者心境更符合。教师肯定了他的答案。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题高三学生也如此做答,老师就要说了“你傻啊,作者都选用了明月夜了,当然是明月夜好了,答案这么明显还会错。”高三的老师习惯于不用看文本就从题目中就能推出一些答案。高三老师都太会分析题目了,也急于把自己的一套“本领”交给学生,殊不知这样的“本领”还是不要的好。

当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参与,对教师能力要求很高,教师也需要不断阅读从而提升自己,只有教师善于阅读,善于思考,才能带领学生读,才能提出有品质的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