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孔子德行修养观及其启示

时间:2024-05-07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德行培养的水平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德行的培养处于停滞甚至下滑的状态,于是人们从心底里呼唤美好德行的回归。是故,孔子关于德行修养的研究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更能说明我们要始终保持一种仁德。基于此,研究者从德行修养观的内涵、具体内容及德行修养对小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启示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孔子 德行修养 启示

一.孔子德行修养的内涵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2]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并且合乎礼节,那么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了。这一方面诠释孔子对其弟子施以德行修养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赋予德行修养的内涵。首先是孔子及弟子的德行认识,包括德行推理、信念和评价,主要是指孔子弟子对具体的社会行动准则的认识和把握。其次包含德行情感和意志,主要指孔子及其弟子根据社会的道德标准,从道德的角度理解道德事件时所体验到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并且在履行道德义务中,具备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精神,一种对某道德事件的深刻认识并且真诚信服后产生的对道德义务的强烈的责任感。最后,德行修养体现于孔子及其弟子的道德行为上,主要表现在日常的言行和习惯上提高弟子们德行的觉悟和认识,培养良好的品性,并外化为遵守道德规范的一系列言论和行动。孔子的德行修养观的内涵在于使其弟子能够自学地遵循当时社会道德体系的要求,更好地履行社会义务,并不断地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

二.孔子德行修养观

讨论了孔子的德行修养观的内涵,我们进一步探讨孔子德行修养观的具体内容。

(一)培养德行的基础和前提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的私学教育中,德行培养居首要地位。道德观念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因此培养德行和传授知识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两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不可分割。如果忽视知识学习,德行培养将会背离既定的发展方向。孔丘曾经对子路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3]这恰恰更能说明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質.如果没有知识为基础,行为上就会出现偏离,好的道德品质就难以形成和提高.所以,为更好地培养道德,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知识,教小学生学习知识,而且一定要学习真、善的知识,并且要将这种知识与美德、行为统一起来,这样,小学教师及小学生德行的修养也就具备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德行的必要性和过程

孔子所处的社会“知德”的人不多,“好德”的人也少,能按照道德信念去实践的人则更少,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缺乏道德的状态,所以培养德行则是非常必要的。

道德教育有其过程,首先是道德认识。要能分清善恶与是非,进一步形成道德信念,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实践。在当时的社会教育体制下,德育过程最重要的在于行为实践。而在当今这个新式教育的背景和体制下,德行的行为实践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人道德的重要标尺了。

(三)德行修养的主要内容

“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和“仁”是德行培养和教育的主要内容。“礼”,礼教,一种行为规范,有一定的形式且包含一定的思想感情。此外,在道德教育中,礼的教育还会包含仁的精神,礼和仁的关系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只有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仁”,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仁最通常的意思就是“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作人来爱。当然,“爱人”并不是不分善恶而普遍地爱一切人,而是以“仁”为基本准则,有选择地爱。同时,“仁”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重要条件,不论何时何地,作为一个君子,必须要时刻保持仁德。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仁德更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耳濡目染之后,仁慈善良的品德也就悄悄地形成了。

(四)德行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1.自我努力。德行修养不是依靠外加强制,而是依靠自觉努力,需要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我对于德行的理解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4]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5]我们小学教师的德行修养的提高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努力,从而实现德行修养的内化和吸收。

2.确立、坚持志向。作为小学教师,不应该只满足于当前的物质生活,还应该在精神上有更高的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要立足现在而面向未来,确定以仁道为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此外,我们的志向需要我们自觉努力和坚持,不能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动摇。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我们小学教师不能过多的计较物质生活,如果过于追求世俗的衣食享受,也就谈不上有远大志向了。颜回有志于道,他的心思全都用在学道守道上,对清苦的生活条件从不去计较,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备受世人称赞。

3.克己。社会人际交往的关系中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是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尤其是我们小学教师的独特身份,我们要为人师表,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观察一个人遇事如何对人对己,就可以判断他的道德是否高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6]对别人的缺点错误采取一种宽容原谅的态度,与别人的关系就容易协调,相处就会变得融洽。严以择几,宽以待人,才是一个德行高尚之人该有的品质和态度。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能克制个人的非分欲望,限制对私立的追求,不为利己而损人以至于损害学校和社会利益,这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的规范,达到仁这一最高的道德要求。

4.力行。德行就是道德体现于行为,其中有知的问题,即道德认识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也就是道德实践的问题,两方面的关系很密切。“力行”,也就是要更重视道德实践,且在实践过程中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做学生行为规范的楷模,因为道德认识是通过道德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证实的。只言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即使是一般有人格的人也应该“言必信,行必果”。[7]孔子指出:“力行近乎仁。”[8]努力按道德规范实践的人才能接近于仁德。在孔子的教育下,其学生多数重视道德实践,子路就是其中勇于力行的人。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言行脱节的问题,那么就更加要重视道德实践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表明人的道德水平。

5.内在反省。不论是道德认知还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内省是必要的修养方法之一,曾经在孔家私学中推广。“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9]表明我们要对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内省依靠的是自觉,内省的结果对人产生重要的心理作用,内省之后,如果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就增强了道德行为的信心和勇气。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因为教育环境的种种限制,能够自觉内省的,对自己行为的过失展开内心思想斗争的小学教师实在太少,更不用谈小学生了。其实内省没有复杂的条件,随时都可进行,各方面的行为依靠内省来帮助德行修养的提高。

6.改正过错。世界上并不存在不犯过错的圣人,而且人非圣人,即使是君子,要一贯正确也是不可能的,难免要犯错误。加强道德修养,正是为了少犯错误,人会犯错是客观存在的,正确的态度是重新改过。首先教育自己和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要认识错误而不是掩盖错误,有过错能被别人了解是自己的幸运。其次,我们要意识到犯错误是一时的,能正视错误,公开改正错误,才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和赞赏。当然了,改正错误需要得到别人的指点和帮助,当别人提出忠告或者批评时要采取欢迎的态度,对合乎法则的正确意见,一定要听从,而且要改正;对婉转劝导的话,不仅乐意听,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分析。正确对待批评的态度,认真改正,这样才能提高道德修养。

三.孔子德行修养对教育的启示

(一)德行修养的培育及早训练的意义和方法

道德教育要早早就训练好。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的德行都应当培植到青年身上,道德应该在童年早期进行教育,不耽搁这种教导是有利的,耽搁是危险的,因为只有从天然出现的最早的且最重要的事情去开始才是合理的,也因为除非心灵从小就沾染了上帝所赐予的德行,即上帝若非先把德行灌输到他的身上,他就不能长成一个理性聪明有德行的动物。所以,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特别是儿童早早就教好好训练。”[10]那么儿童时期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仁德的培养从家庭开始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家庭中存在亲缘的感情因素,比较容易形成孝悌的道德观念,然后加以发展,转移到其他社会关系方面,这样就更能促进道德发展。孔子的學生有若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1]这充分说明了道德教育要抓根本,应从家庭教育着手,先培养孝悌的道德观念。此外,儿童道德形成是他律到自律的过程,6岁之前多是他律,慢慢的形成自律,儿童正是观察父母及他人处理日常事务中学会了处事的态度和对道德的初步判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通过示范、模仿、习得的“榜样教育”从而产生和获得道德感。掌握了这些德行训练的具体方法,德行也就容易培育了。

(二)立志、克己、力行、内省、改过相结合

立志是基础,尤其针对小学生,德行的培养首先需要的就是小学教师为学生明确其理想和道德追求;克己是条件,我们的德行需要我们自己时刻的约束和限制,合乎礼和仁的规范,否则德行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力行是关键,德行的培养是靠我们小学教师和小学生去亲身实践的,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的行为还需要符合道德准则;内省和改过是根本保障,德行培养的认识和实践都需要我们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即对德行培养的不断反思,遇到自己做的不合乎道德规范的要及时更正,保证自身时刻处于正确的德行修养体系中并且自觉地修养德行。只有将立志、克己、力行、内省、改过相结合,德行的培养也就更加轻松了,特别是学校教育中“知行分离”及缺乏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体验的现象也会相应减少甚至消失,德行的培养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注重榜样的影响

在学生的社会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的学习过程中,榜样的影响是巨大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模仿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孩子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那些有意和无意的反应。无论是原始社会、近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的教育方式中,儿童的观察和模仿是获得生产生活基本技能的手段和方式。《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择其善者而从之”等说明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也必然是形成德行的重要途径。此外,榜样要言行一致,“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12]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即身教重于言教,口头说教不如行为展示的效果好,从而促进德行的培育和发展。

(四)注重德行多方面因素的协调发展

针对当今学校教育中小学学生“知行分离”“道德情感和意志淡薄”等现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重视知识、情感、行为和意志之间的协调发展,消除它们之间的“比例”失调,不要只重视小学生道德认知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小学生情感和行为的教育。许多的社会道德问题正是由于认知和情感行为相偏离而造成的,正是源于老师和家长在小学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加以正确引导,尤其是情感的培养。此外,道德的发展存在一些年龄差异和个性差异,特别是我们会遇到调皮的孩子甚至是暴力的小孩子,作为教师,一定要针对小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小学生德行的和谐发展。

麦金太尔有句话:道德本身是一个战场,因为每一个道德行为都以有效的推理形式作出结论,而非认同人们进行推理时的前提。而我想说的是,要是没有这个前提作为推理时的依据,道德将何以产生,德行的修养将如何提高。孔子的德行修养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小学教师学习并对小学生德行的正确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入了解孔子的德行修养观并从中得到一些关于德行修养的启示后,我们自身德行的才可能提高,对小学生德行的正确培养行动才可能会真正落实。

注 释

[1]《里仁》.

[2]《颜渊》.

[3]《阳货》.

[4]《述而》.

[5]《颜渊》.

[6]《卫灵公》.

[7]《子路》.

[8]《礼记.中庸》.

[9]《学而》.

[10][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11]《学而》.

[12]《大学》.

(作者介绍:成慧玲,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小教系学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