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更路簿》岛礁传统地名研究

时间:2024-05-07

内容摘要:本文以《更路簿》中的传统地名为考察对象,主要从音节结构特点、地名词汇特点和造词理据三个方面对《更路簿》岛礁传统地名进行论述。

关键词:《更路簿》 岛礁 地名研究

《更路簿》是海南渔民在年复一年的航海实践中,用海南话给南海岛礁命名,用中国传统的航海术语对自己的航路口传笔载,从而创造了地方性特色浓郁南海作业与贸易航海指南,并世代传承,互相抄录。

1.《更路簿》岛礁传统地名语音特点

1.1地名的音节结构特点

《更路簿》岛礁传统地名多数以双音节为主,也不乏三音节与四音节地名。从《更路簿》中的120条传统岛礁地名来看,其音节结构分析如下:

音节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感知单位,也是一种流传习惯,属于一种感知经验。从上面表格上看,双音节地名最多,占地名总数的将近83.3%。其原因是与语言的经济和实用原则有关。

1.2音节谐音

南海诸岛地名中有大量是用海南方言或者谐音命名的。由于海南自古就是一个移民社会,就导致海南语言众多、复杂,而且也有很特色发音方式。在南海诸岛地名中有很多谐音命名,如通名中“风”与“方”同音、“线”与“沙”同音、“郎”与“拦”同音;专名中“大弄鼻”:因环礁像鼻窿,海南口语成窿鼻,而“窿”又与“弄”谐音。正因为这种发音特色才导致了不同版本的《更路薄》对同一岛礁的记载会有差异。

2.地名的词汇特点

通过对传统岛礁地名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以下几种基本构成方式

2.1“方位词+专名”式的地名

“上、下、东、西、南”这些词一般都附加在专名之前(见下表)。这些词用于地名中,符合岛礁传统地名指代性的特点,根据其岛礁所在的地理位置命名。如:

2.2“数词+专名”式的地名

“数词+专名”式地名就是在数词的后面加上一些有代表性的专有名词。在西沙群岛传统地名中用数词加专有名词是最常见的构词方式。如:

2.3.附加式

附加式地名就是在通名的前后加上几个相对固定的常用单音

名词构成的地名。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在通名的后面加上固定的词缀,常见的有“峙”、“仔”、“线”。如下表:

这种附加式后缀在构词方面大约占27%,其原因主要因为“峙”、“仔”、“线”在海南方言中表示与岛屿有关的意思。如“峙”是海南渔民对海岛与沙洲的俗称。

3.造词理据

《更路簿》中的这些地名是渔民经营南海过程逐渐形成的,地名表达的意义十分形象。

3.1地理意义

3.1.1地形、地貌特征

根据具体岛礁形状和主要地貌特征命名,是海南渔民对《更路簿》传统岛礁命名方式使用最多的一种,总数达到50个。这些地名中,有的是渔民根据形状直接命名的,如“三角线”:因环礁为三角形而得名;“长峙”:因岛呈长条形而得名。有的地名是渔民根据形状联想到生活中的实物。如“眼镜”:眼镜因低潮整个环礁露出,中间有沙洲把礁湖分成东西两半,形似眼镜而得名;类似脚坡、大筐等等。

3.1.2岛礁相对位置

有的地名渔民直接用地理方位词东、南、西、北进行命名,如东门、西北角等;有的则用天干地支进行命名,凸显了民族性,如丑未:因为渚碧礁在上一个渔业作业点中业岛的西南方,按照更路簿的记载,行船通过中业岛至此,需要在罗庚上使用“丑未”的方位;西头乙辛:因我国渔民由南威岛出发去日积礁作业生产时,多取用乙辛针即可到达。除此之外,有的是海南岛渔民对地理位置惯用称谓命名。按海南岛渔民习惯,凡在东部、北部的,一般称为头或上,在西部、南部的,一般称为尾或下。如,尾峙:尾峙在永乐群岛最西面而得名。类似还有如东头乙辛、黄山马东等。

3.1.3排列顺序

排列顺序主要是以渔民到达岛礁先后顺序为主。按照习惯,渔民把先到的群岛称为“上”,后到的称为“下”。如,海南岛渔民到西沙群岛生产,先到宣德群岛,后到永乐群岛,故称宣德群岛为上峙,永乐群岛为下峙:从海南岛到南沙群岛生产,先到北子岛,后到南子岛,故称北子岛为奈罗上峙,南子岛为奈罗下峙。渔民还习惯用序数词来表示岛礁的远近关系,如,三峙:从永兴岛开始,经过南沙洲,再到该处,故称三峙。

3.1.4水文特征

指根据具体岛礁特殊地形所造成的水文状况命名,其中最典型的是勞牛劳和鬼喊线。劳牛劳该处水流湍急,通过礁石时发出“呼呼”之声,表面海水似“流不流”,谐音为“劳牛劳”。鬼喊线平日里浪击暗礁,涛声咆哮。古时候,海南渔船泊在该礁旁,半夜里有渔民隐隐约约听见近似鬼哭狼嚎的声音。因此,渔民们称该礁喂“鬼喊线”。

3.2地名文化内涵

3.2.1用海南方言命名

在《更路簿》的岛礁名中,有一些是海南渔民用海南方言对其进行命名的。“峙”是海南渔民对沙岛的俗称。“峙”的本意是小岛,在海南方言中与“屿”意思相同,所以经常互用。在《更路簿》的名称中,包含“峙”或“屿”的岛礁名称有30个。在海南方言中,“乜”字是“啥”或“什么”的意思,“无乜”就是海南方言中的“没有什么”。因为礁盘较小,渔民在哪里什么也捕捞不到,因此将这里命名为“无乜线”,即什么都没有的一个礁盘。还有具有海南方言特色的,如海南岛渔民把海参称为“瓜”,所以才有墨瓜线和赤瓜礁之名。海南岛渔民所供奉的神,把男神称为“公”,女神称为“娘”。半月礁有一块石头因形似渔民供奉的男海神,故而被称为“海公”。类似的还有墨瓜线、赤瓜线、无七终等。

3.2.2用所见所闻命名

用所见所闻命名指的是渔民在捕鱼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和听闻的故事传说。如“干豆”的由来:海南渔民出海前总要在船上带一些豆子泡发豆芽,最初的渔船经常在北礁触礁沉没,后来的渔民能经常在这里拾获不少沉船遗留下的豆子,而且豆子经常日晒,大都已经干瘪,因此称为“干豆”。棍猪线:据传一次航行中,恰遇风平浪静,船行到该处,捞到许多海产,于是杀猪庆贺。不料,突然风起,失去一头猪,如同被“棍”(骗的意思),所以命名为“棍猪线”。

通过对《更路簿》中的岛礁传统地名调查统计和聚类分析,从语音、词汇、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归纳总结岛礁传统地名系统的语言学特色,弥补了运用语言学理论对南海区域地名进行系统化全面化研究的空白。但是本文还有很多方面不够严谨、详细,问题研究的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完善。

参考文献

[1]周伟民,唐玲玲.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诊释[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5.

[2]刘南威.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陈史坚.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区[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7.

[4]刘南威.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的渔民习用地名[J].热带地理,2005(2).

[5]刘南威.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

(作者介绍:罗丽丽,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