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宋辉
【摘要】新课标实施,文言文在中考中分值愈来愈重,一线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受应试目的的驱使,讲授时简单机械,课堂枯燥乏味,更有甚者,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师付出多,收效甚微。本文试图从教材体系、文言文特点方面解读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结合教学实践谈文言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中考;效率
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学好语文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阶段第四学段7—9年级文言文学习提出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中考文言文考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分值权重增加;2、向课外延伸。段落选择一般分为两部分:1、课内讲读文言文;2、课外文言文。而具体考查内容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课内文言文理解常用诗词、虚词用法、翻译句子、整体把握概括评价,分值为十分左右;课外文言文理解常用实词、翻译句子、概括评价,分值一般在5—7分。
作为语文教师,尤其是毕业班语文教师趋于应试目的,在教学时,有意或无意地偏重文言文亦在情理之中,老师讲起文言文乐此不疲,费时费力,而学生则是头昏脑胀,感觉枯燥乏味。人教版课标下的教材编写体现了“三维”目标及“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的设计思路。七年级上下册所选文言文分散到各个单元,篇幅短小,趣味性较强,较为浅易;八年级上下册都各设置了两个单元的文言文,文章选择为“记”“传”之类,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契合,倾向情感熏陶,几篇具有励志及社会责任感感的文章,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加强了许多。九年级上册的几篇文章历史的厚重感和难度明显加大;九年级下册两个文言文单元思辨性更强,令人在刀光剑影中感触风云变幻及人性的魅力。
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教授这些文言文时投入大量精力,加之文言文琐碎的“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原本优秀的文章被剖析的支离破碎。教师讲起来棘手,学生学起来头痛,付出与实效反差极大。结果出力不讨好,考试时失分较大的依旧是文言文。文言文到底如何教学,采用哪种方式最具实效是许多语文教师的困惑。我的一个同事,是多年毕业班把关教师,他在文言文教学时制胜法宝是以不变应万变,屡试不爽:一个字“背”!背课文、背注释、背课文翻译!他的学生在考试时文言文部分失分率极低。然而老师轻松了,学生却遭了罪,死记硬背效率低下。且不说语文学习兴趣的消磨,很多学生视文言文为洪水猛兽,单就用时而言也是一种高耗低能的做法,实在是错之大矣!
应该说学习文言文,梳理一些必备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终生受益。可是我们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急功近利,眼睛死盯考试,把原本鲜活、生动、充满人文色彩的“国粹”弄得面目全非,即使考试得再高的分,也是高分低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新课标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探索符合学生实际,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文学素养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
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值得借鉴,把它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失为务实、高效的好方法。下面我就这三方面谈一下个人浅见,权作抛砖引玉。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学应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探索。试看课本中文言文设置,可以说编者煞费苦心:单元有导读,每篇文章还有学习提示,注释详尽,课后练习及重知识梳理又着眼于迁移运用,很多文章还补充了有关材料,可以说应有尽有。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感知,甚至归纳比较。教师应从指导上做文章,激发兴趣,培养自信,挖掘潜能。让学生充分预习、学习交流。如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鱼我所欲也》这篇学生普遍反映“难”的文章,过去我是讲的两嘴沫,自认口吐莲花,谁知学生一头雾水,收效甚微。但是我反省后知道自己“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单元提示中“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课题下面提示“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决不仅仅是活着,当面临生死的抉择时,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关于义的论断,对今人仍不无启迪”。学生认真读读这些,然后结合注释完全可以自主学习。至于舍生取义的主旨,严密的思辨语言自然也有认识。事实证明用好教材,大胆放手“自主”,事半功倍。
再谈“合作探究”。学生基础,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参差不齐。想“一竿子到底”,一把尺子衡量显然是不现实的。然而学会合作,学会分享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老师可以“预设”目标,根据学生情况划分若干学习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互相检查。自我消化基本常识,把疑难问题整理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发言,教师适时评价,表扬激励,提出期望。学生在相对平等、宽松的氛围中个性张扬,资源共享。在教授《出师表》一文时,我重点运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效果很好。《隆中对》是一篇自读课文,并且和《出师表》关系“密切”,且在同一单元。这两篇文章适宜比较阅读,我事先制作了详尽的学案,把重点难点整理印发给每个人,再让学习组长组织同组同学补充、整理、解答。学生们在讨论中加深了记忆,并且还从课外找到与《出师表》相关的诗文,以及与诸葛亮有关的俗语、歇后语、成语等。呈现展示时令我颇感意外,没想到合作的能量这般巨大!
探究与合作相互关联,合作的过程伴随着探究。允许有不同认识,认识有不同层次;因为探究的深浅不一而足。学生个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在合作中更为耀眼。存异未必求同,异与同皆源自对文本知识的思考,只要是学生“用心”的结果我们都大可不必一棒子打死。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尤其是言之成理,自圆其说的解读。很多的知识点,关键点在探究中更为明朗,在争辩中记忆更为深刻。文言文的思想精髓方能穿破时空,渗透到学生的心智中去。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我们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不要丢掉我们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髓”一诵读法。好的文章必须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中方能体会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愫。
文言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为考而教,而学实在是不足取的。一个“背”,解决不了问题:广大同仁在各自的岗位不遗余力的探索,相信更为高效的课堂模式会百花齐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