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晓宁
【摘要】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能让孩子尽早接触多元的世界文化,感受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我从“猜读教学法”中受到启发,在实践中尝试运用“猜读”策略指导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通过对题目、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停顿、对故事的结果、通过图画、在文章的空白处几个方面进行猜读进而了解作品内容;通过批注法、浏览法、跳读法、补充资料等在猜读中领悟读书方法;通过贴页笔记、续写、改写、写读后感等练笔形式在猜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猜读法;写作兴趣;文学名著
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能让孩子尽早接触多元的世界文化,感受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这些跨越了时空仍然璀璨的作品,犹如巨人的肩膀,可以托起孩子,让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设置“外国名著名篇”单元,目的就是引导孩子们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读书视野,得到经典文化精华的滋养,同时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孩子有意识地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一般的名著篇幅都较长,令人望而生畏,再加上有些经典名著所写内容离现代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们不太容易领会其中的深意。我从“猜读教学法”中受到启发,在实践中尝试运用“猜读”策略。“猜读”是指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的内容。猜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去讨论、去验证、去实践,通过积极的思考设想各种可能的答案,有利于读思结合。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把原文的有关资料作为依据,从有关段落、有关词句出发,作合理推测。它也不同于质疑,猜读的问题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去拓展、想象故事发生、发展及结果的可能性,答案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无论是对教材的教学还是对课外的阅读,它都能起到很好的启发和激励作用。我从三个方面谈谈“猜读”在阅读外国文学名著中的运用。
一、在猜读中了解作品内容
猜读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发现、联想、阐发、探究,对文章作出自己的判断。把原文的内容与猜想的内容作比较,能激起学生对阅读活动的积极性,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
1、通过题目进行猜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能概括文章内容,也能表现文章的中心和情感。阅读前通过题目,猜测正文内容,能勾起孩子更大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时,让孩子通过题目猜想汤姆索亚为什么要历险?他都经历了哪些危险,结果是什么?带着这种热情,学生很快就沉浸在故事情节里。
2、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停顿,进行猜读。随着故事的发展给学生心中制造一些疑团,如教学课文《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后来故事又是怎样发展的?发现野人的痕迹后,他是怎么做的?救了“星期五”以后他们这样相处和交流下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和故事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是否一致,带着这种不确定性的紧张感,可以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地阅读。
3、对故事的结果进行猜读。阅读时,教师可以利用故事的结局所制造的悬念,作为教学的“延伸点”。课文《凡卡》的结尾给我们预留了想象的空间: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会来接他吗?凡卡后来的生活怎样呢?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猜想,去揣摩,去延续,丰富和拓展文本资源,思维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4、通过图画进行猜读。有些外国文学名著采用绘本形式印刷,绘本的画面比较丰富,而且富有情趣,利用画面让孩子猜想,他们会产生强烈的验证需要,更能激发孩子阅读的热情,积极地思维。
5、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猜读。有许多名著都被作者巧妙地留下了“空白”,这些“空白”突出了中心和写作意图,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想象的空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贝琪被困在山洞三天三夜,这些内容作者写得非常详细,至于他们怎么被救出却没有细说。可以抓住这个“空白”,引导学生猜想人们怎样找到并救出他们的,看到救援的人们汤姆有着什么样的表现等等,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在猜读中领悟读书方法
1、批注法。“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批,是积极主动的读,融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猜读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独特的感受、思想的火花、创新的观点,这些往往是内心真性情的流露,应该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及时批注,既能加深对内容的印象,又能促进对文章的思考。
2、浏览法。对于一些有意义,但是又不太喜欢的作品,可以选择浏览的方法阅读,意在了解大概内容。通过浏览目录、序言、作品简介等,对全书的大体内容、基本思路有所了解。浏览是大略的看,一目十行的看,所以有些内容会“不求甚解”。如果运用猜读的方法,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猜想,不仅可以把“不解”的内容“化解”掉,还可以摆脱个别词句上的语意纠缠,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对于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值得深究的内容,可以再做重点阅读。
3、跳读法。跳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略掉一部分内容不读,直接跳到下一个内容,或者只撷取读物中感兴趣的部分,自己想要知道内容的阅读方法。在猜读的过程中,猜想的内容和原文内容大体一致的部分可以跳过不读。有时也可以运用跳读的方法决定所选择的书籍有没有精读的必要。这样可以尽量节省时间,接受更多的信息量,而且能够很快抓住关键。
4、补充资料。由于外国的国情与我国不太相同,不同文学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也各不相同,背景资料的缺失有时会给阅读带来各种困扰,这些不是单靠猜想就能解决的,那样会走向片面,影响我们对原著的理解,所以阅读前应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背景资料补充,可以保障学生的猜读过程更准确、更合理地进行,同时也为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铺平道路。
三、在猜读中培养写作兴趣
1、贴页笔记。许多外国文学名著都是长篇,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完的。有些时候,在读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美好的感受,引起内心的共鸣,激起思维的火花。这些内容都是珍贵的心灵感悟,促进孩子情商的发展,应该把它们记录下来,并让这些内容随着反复的阅读得到深化和提升。所以,猜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及时将这些内容以贴页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是十分有必要的。对字词的理解、对内容的探究、对情节的感叹、对情感的领悟等等,都可以成为贴页笔记的内容。不需要多,三五个词,一两句话,都行。通过教师及时的鼓励、肯定、指导,生生之间的交流、切磋、补充,会油然而生出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动力,写作的热情和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2、续写。许多外国文学名篇名著的结尾都留有悬念,以此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并在思考之余给人以启示。教材《穷人》、《凡卡》的结尾并没直接揭示人物的命运,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在对故事结果进行猜读后,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续写文章。续写可以顺承作者思路,也可以结合实际进行改变。
3、改写。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作者思想与情感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创作,文章的风格和思想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改写”这种写作方法可以使作品立体的呈现出来。在改写时,猜想可以帮助学生补充简单的故事情节,推测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丰富改写内容。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冻死街头的结局是每一个善良的孩子所不能接受的,可以让学生猜想并改写文章结尾,小女孩怎样摆脱不幸的遭遇,她的幻想怎样在人们的帮助下变成现实,获得幸福。通过内容的改写,不仅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满足与慰藉,而且融读、写能力的训练于一体,联想、想象、创新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4、读后感。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我们都会产生许多复杂的情感和认识;猜读内容和原著实际内容的互相印证,也会让人产生新体验。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丰富着我们的心灵世界。贴页笔记虽然能帮助我们随时记录细节的感受,但是纵览全篇、全本,我们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总结和概括自己的收获,读后感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读后感让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得“读”与“感”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猜读,开辟了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生和文学名篇名著的对话搭建了桥梁。猜读,让学生猜出了见地,猜出了自我,愉悦了心灵,锻炼了能力,促进了智力发展。可以说,猜读,为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