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不同环节的运用

时间:2024-05-07

宋妤

【摘要】从整个历史课堂教学视角出发,探讨在新课导入、突破新课内容重点和难点、运用于对同一问题有不尽相同的评价、教学内容过渡、课本内容过于简略之处、课堂小结等各个不同环节时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更好促进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

【关键词】历史课堂;史料教学;运用

受西方布鲁纳教育思想和“新历史”思潮的影响,我国历史新课标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逐步地重视起来:加之,近年来,高考中材料解析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更加偏重于考查学生对史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的能力。由此,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就格外地凸显出来。

一、史料的定义及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史料的定义和分类

依据《辞海》的解释,史料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主要包括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等。史料的产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原始的史料,一种是后人记载、加工而产生的史料,就是所说的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史料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文字、数据、表格、图片、音像、实物、口述等等。

针对中学历史教学而言,不同的史料大约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认知史料。这是史料教学中最基本的层次。这一层次不需要学生过多的分析,史料本身就很清楚。第二是分析史料。这是史料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学历史教学中主要是处理好这两种史料。

2、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就史料本身而言,可以说史料是一切存储着有关过去信息的资料,是我们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依据,具有再现历史场景的功能。史料的运用,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增加教材的真实感和历史的可信度。就现实而言,史料是架起历史与现实、历史客观与主观想象的桥梁。

就教师而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好教学,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促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因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去体验和感知历史,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积极地参与,使学生在探究和认知的潜移默化过程中,主动理解和吸收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就学生而言,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将史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加之以引导,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主动去体验和感悟,增加历史的真实感,促使学生形成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学生就可以提高挖掘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阐释史料和把握史料的主旨,得出自己见解。当然,史料的运用,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的选择应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

1、新课讲授导入时史料的运用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说是一次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学习历史的动机,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是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任务。为此,教师在讲授新课导入时,运用好史料,自然地进入到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候,先用投影仪打出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万英磅)

教师说明此表所列为正常的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子目下的部分小字。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什么中国会与洪都拉斯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英国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补救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结合史料后带的思考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史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思考并得出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设疑置惑,形成学习诱因”,使学生迫切希望知道问题的答案,由此自然地过渡到新课。

2、突破新课内容重点和难点之时史料的运用

重点、难点是教学中的重头戏。但是,现编的中学历史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别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有的是理论性较强,有的是高度概括,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或略于过程说明。这些内容也往往枯燥、生涩、很难理解。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比较容易和乐意学习与掌握?因此,笔者认为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恰当补充一些史料,在相应的内容拓展和趣味性上展开教学,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讲述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时,重点之一就是评价其历史地位,有针对性地引入:材料一: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材料二:出示图片资料“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剪辫子、禁缠足、修改中山装造型……”当学生仔细阅读、分析这些材料,加之老师在一旁的讲解,便能更容易、更深刻的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这一重难点内容进行理解。问题自然迎刃而解,重点难点也就突破了。

3、对同一问题有不尽相同的评价之时的史料运用

同一问题的评价,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此时采用史料教学,将不同的评价列出,这样就形成对立的意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独立地分析史料,对各种观点展开研究、批判,从而,使学生在对比中得出自己的思考结论,增加深刻的印象。这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例如,在讲述《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中,涉及到如何正确评价拿破仑的问题。为了能客观正确地评价拿破仑,教师就可以出示三段材料:

(1)法国乔治·勒费弗尔在《拿破仑时代》中这样评价:“在法国,革命后的新国家尚未定型,拿破仑给了这一整套行政机构,这显然是大师的杰作。拿破仑所进行的领土调整和种种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2)恩格斯的《德国状况中》说:“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在对外侵略的同时,而将资本主义的思想带给了封建纱幕下的人们,促醒人们起来战斗,推动了历史潮流向前发展,使人们迎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3)梯也尔在《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书中写道:“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区。而他竟还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法国有意把权力交给他,比之他要求掌握权力更急切,他用《民法典》来组织我们的社会、国家,他把公民地位和行政组织连同秩序给了我们。”

学生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就会形成对拿破仑的较为深刻的结论。

4、教学内容过渡之时的史料运用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若干的不同教学环节构成,在其衔接过渡的环节处,教师适当引用史料,以串联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增强整个教学活动的连贯性,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理清内容间的关系、明了知识的前因后果,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增强对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辩证思维与认识能力。

例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老师讲述《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战争第一阶段结束为什么战争没有结束,反而继续扩大,其原因是什么?教师适时地补充有关史料;《天津条约》签订的时候,英法资产阶级叫嚣“条约中有关商务的条款不能令人满意。”这样讲战争的第二阶段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也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增强了史实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辩证思维与认识能力。

又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讲到“义和团运动”一节时,引用了材料:“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于洋教为仇,誓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样,在讲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转变时,就能很好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由剿转抚,让学生很容易就明了此间的前因后果,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

5、课本内容过于简略之处的史料运用

由于篇幅等原因,教材不可能把每个历史问题讲得详细明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史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并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这些史料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可以克服课本上叙述过于简略而考试中又易出现的问题。

例如,讲《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一节时,教科书仅讲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他们的分歧呢?教师围绕分歧问题可提供一些课外的史料。

材料一:《德黑兰宣言》:我们三国表示我们的决心,我们的国家在战争方面,以及在随后的和平方面,都将共同工作。关于战争方面,我们已决定了将德军消灭的计划。……关于和平方面,我们确信:我们的协力同心将导致一种永久的和平。

材料二:斯大林关于欧洲第二战场给丘吉尔的信:“在法国北部开辟战场,不仅能牵制希特勒在东线的兵力,而且使希特勒无法入侵英国。”丘吉尔坚持“地中海战略”,极力主张从欧洲柔软的下腹发动进攻。罗斯福对他儿子说:“每当首相坚持经过巴尔干进攻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十分清楚他实际上想要干什么。”

材料三:前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曾说:“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我和我的同事认为1942年存在着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最有利条件。”

教师将这些史料提供给学生,并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既要认识到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的协作,又要认识到反法西斯同盟内部的分歧,这样,学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就会有深入的理解。

6、课堂小结之时的史料运用

整个教材内容是环环相扣、因果相承,存在内在联系的。课堂小结可以说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通过对史料的设问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思考,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新课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也使学生学到了一些分析、解决和综合历史问题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例如,学完“洋务运动”一课后,出示如下史料: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于人工者省费,售价既廉,推销愈广。自费逐渐设法伪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

以上是两份奏章的摘要,阅读后请回答:

(1)文中“自强”指的是什么?这是哪些人于何时提出的主张?他们要兴办什么?

(2)“设法伪造”是何时提出来的?指的是什么?客观上起了什么作用?

通过运用史料进行小结,使学生摆脱传统那种死记硬背的接受知识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养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