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大学生就业成本预算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4-05-07

【摘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必然发生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所有支出都合理,当前,随着就业竞争白热化,市场的无序性和盲目性使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呈大幅攀升趋势,加重了毕业生本人及家庭的和社会的负担,本文根据在校生实际情况,结合以往研究资料,试对各项就业成本进行分析,指导毕业生和高校两大主体理性投入成本,促进学生低成本、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成本;预算

一、各类就业成本解析

根据国家政策和现行制度,高校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来落实就业单位,招聘方要付出招聘成本,反之亦然,求职择业方也要付出相应的就业成本。笔者认为,就业成本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大类:

1、显性成本

(1)金钱成本

金钱成本是最显而易见、用途最广泛且每个人必然产生的支出。例如制作求职简历,毕业生为了制作好这第一张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能力和才华的“名片”,可谓煞费苦心,不惜重金,且认为散布的越多越好,还有参加各类招聘会的入场费、车旅费、通讯费,从各种渠道获取咨询的信息费等。其次,考取驾照、教师资格证,律师资格证等证书的报名费,资料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次,很多人认为如同书籍出版,封面设计的精美,就成功了一半,因此为参加面试美化自身形象产生的包装费所占比重接近全部成本的二分之一,女生与男生相比,除了购买正装,还要添置化妆品,饰品,做头发,甚至整形、美容等深度包装手段已屡见不鲜。

(2)时间成本

时间成本亦是合理并且必须的开支。首先,高校会专门在课程设置方面抽出专门的时间用于实习,为就业做准备,有些学生上学期间利用寒暑假做兼职,虽付出休息时间成本,但既锻炼了自己能力,又了解了企业,收益亦可观。在最后一学年,上课似乎已成为副业,笔者所在担任的毕业班虽然开设了八门课程,其中四门是专业课,但课堂出勤率已大打折扣,而且真正专注于教师授课的更是寥寥无几,学生大多奔走于招聘会与面试现场,或者有参加考取各类证书辅导班,这种完成学业与求职的“撞车现象”,成为增加时间成本的硬伤。

2、隐性成本

(1)精力成本

精力成本与金钱成本、时间成本是三位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只不过精力成本没有前两者显而易见,在制作简历、购置行头、考取证书、参加面试等各项活动中,毕业生绝非像买张电影票花两小时看场电影那般闲适,而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聪明才智和知识技能素养转化为迎合用人单位需要的特质,必定耗费大量精力,因此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完成或是因修不满学分而不能正常毕业,这样即使联系到了满意的单位因发生上述情况而前功尽弃,实属得不偿失。

(2)高校就业指导开支

高校就业指导开支指高校为学生就业进行指导而产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工作人员工资福利,购买设备开支和运行经费,2009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并开设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重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场地和经费。教育部明文规定:至少每五百名在校生配备一名专职指导老师,用于学生就业指导的经费不能少于学费的1%。其实笔者了解到,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办人员并不都是具有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人力资源与就业指导经验之士,以行政干部和军转干部居多,他们究竟能否给予大学生适当的就业指导绝对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3)人情关系网成本

人情关系网成本的前身是社会资本,是我们最容易忽视却不能回避的。大学生社会交际面小,基本以血缘关系为主,具有高稳定性、易交流等特点,但是每个人占有的社会资本即可支出的人情关系网成本大不相同,如就业成本中的经济成本基本来自父母亲友,还包括情感支持和提供信息资讯等,还有一部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占有和支出的成本,笔者所在的行业系统的高职院校的生源,系统内部子弟占据相当一部分,故不难想象,这些学生与非子弟相比,占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法律中都有详细的回避条款,如果我们希望求职者父母在自己就能决定关乎前途命运的求职活动中,将子女与陌生人同等对待将是不现实的。倘若一些学生仅仅由于人情关系网成本较少而被剥夺了宝贵的就业机会,他们就丧失了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的平台,挫伤对社会和自身的信心,而有限的工作岗位被庸人占据,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也失去了真正需要的有用之才。

二、合理进行就业成本预算的策略

1、从学生来说,首先树立成本意思,成本中的一部分不是用金钱能够核算的,不能简单以金钱衡量,应根据自己经济状况合理分配各项成本,资料显示,就业成本的高低并不与求职结果存在正比例关系。在简历制作,参加招聘会,通讯上网等方面支出全部成本的20%即可达到预期效果。笔者有幸欣赏到一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简历,但她最后也客观地自我评价到:花哨的简历并未给她带来脱颖而出的机会,招聘方对于简历的兴趣远远超过她本人,已有喧宾夺主的嫌疑。因此笔者认为简历只要涵盖自身简介、求职意向和各类为自己增加筹码的证书等即可。在包装费用上,切不可盲目追求名牌,适当定位,过于注重外表形象反而会给用人单位留下对自己不利的印象。学生痴迷于考取各种证书即是在求职大战中胜出,自身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体现,便于在求职也是顺应招聘方用人取向,但因此而消耗过多成本,影响正常毕业,或者透支身体,则是不明智,会给长远职业规划埋下隐患。

2、作为另一大主体中的一员,笔者认为高校需要比学生做出更大的改进。高校日益行政化和学科的日益碎片化所带来的压迫感、分裂感和孤独感令学生生无所适从,让学生顺利毕业和成功就业,也不是就业指导部门的独角戏,而要贯穿于全部教学、教育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第一,高校无专业设置自主权的源头问题的解决应立即提上日程,这样既不利于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增加就业难度,又妨碍高等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第二,反思我国高校“窄进宽出”的模式,控制毕业生比例,未能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成绩合格的延缓毕业,这样既能让真正优秀的毕业生减轻竞争压力,又能督促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第三,通过政府和学校的有效投入,完善就业信息发布系统,及时有效地传递各种政策、文件,发布,开阔学生就业视野。第四,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顺应历史潮流,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大背景虽无形却有力。社会传递给学生的价值取向一定要客观积极,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应明确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求职理念,即真正决定就业是否成功的是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等内涵,而非包装程度、简历和家世等外延,谨防攀比跟风,背离求职的主旨。其次,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完善社会的公平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防止社会资本在一部分个人、团体中过度集中,严格限制权力社会资本的渗透、污染,使之回归的正常轨道中来,让人情关系网成本薄弱的大学生能平等地享有与其他人一样的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

综上,笔者通过论述和分析,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重视,使学生既上得了学,又就得了业。

参考文献:

[1]杨荣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核算探索》,《会计之友》,2006,(9)上;

[2]赵虹:《谁来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新浪教育,2008,(10);

[3]王克建,胡碧玉:《大学生就业成本探析》,中国教育在线,2006,(3);

[4]谢勇,王永义:《大学生就业成本的调研报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5]孟令豪:《就业成本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七卷第12期;

[6]王彦斌:《浅议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成本问题》,就业热点,2009,(6)

作者简介:陈茜(1985-),女,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警察学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教育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