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考

时间:2024-05-07

[摘要]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信息异化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科学、合理、正当、安全、有效使用网络,对推进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及网络文化建设也大有可为,更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承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的结合。在推进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的,以求提高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的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由工业化社会开始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人类创造了信息,但信息可能因异化而成为奴役、支配人类的一种手段。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知识分子,是接触网络的十分紧密的一个群体,面对着网上海量信息、复杂信息、诱惑信息的冲击,面对着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虚拟世界的碰撞,大学生的判断选择能力还难以适应,无所适从,甚至不能自拔,影响了其健康成长成才,这就是大学生信息异化,具体表现为:

第一、网络沉迷问题

网络沉迷问题是网络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一个问题。网络沉迷主要包括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对网上黄色信息的沉迷。电脑游戏就有如“电子海洛因”,让青年人“上瘾”,耽误学习和工作。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他们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觉得时间多的是,不必费心想遥远的未来。这往往会导致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中而不能自拔,严重扰乱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网络黄毒也是影响大学生较为严重的问题,有调查表明几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都打开过色情网站,甚至经常打开的人数也不居少数。造成网络黄毒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的开放性加之色情网站的不设防,使得青少年极易参与其中。而对于性需求最强烈而又阅历不足的青少年这类网站最好奇、最冲动,缺乏自律,一旦沉沦其中,会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正常健康地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信息的鉴别、是非的判断能力不强,容易为网上黄毒等信息所惑,也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以至荒废学业,学校和家长必须加强其心理引导,防止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中。

第二、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

社交焦虑问题主要是从网络交友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有一部分大学生十分热忠于网上交友,话题多半围绕人生感受以及发泄不满。这一部分同学往往是有社交焦虑问题人群中的一类。对具有社交焦虑特质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内心的恐惧、缺乏自信,这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寻求其他途径释放和摆脱紧张,寻找安全和归属感,而广阔的网络空间便成为他们的首选,通过网络和素昧谋面的“网友”海阔天高地神聊,在虚拟的空间里可以更多地寻求到安慰、可以尽情地释放掉压力,把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当成应对各种困难通道。但我们注意到,网络的虚拟性只是满足了暂时的心理,而从网络回到现实中后,这部分大学生又会感到失落,感到更多的不适应,转而又会促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加人到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寻找所谓的知己。有研究表明社交焦虑越高的大学生其网络成瘾的倾向性越高。

第三、信息依赖问题

信息时代,信息的取得快捷、简便。上网输入一个关键词,古今中外所有相关信息全部搜索出来。很多大学生由习惯变成依赖,不上网搜索资料就无从下笔,不敲键盘不会写文章。我们必须重视这种现象带来的恶劣后果,获取信息太过简单,文章可以速成,但不很深刻,没有自我思想,没有创新的东西,这对大学生的学术研究方面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此外,网络里还广泛流传有关专升本、考研和等级考试“强化班”、“押题班”、“内部资料”之类的小道消息,这成为大学生中的时尚。有的大学生对这些信息的信赖程度超过对学习本身的态度,而网络中虚假信息众多,有些甚至是为了谋取经济暴利,但由于有些学生近乎对这种“压题”着迷,不但可能会在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还会浪费时间与精力,最后无果而终。

第四、网络道德问题

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网络的异化确实带来了不少的负面效应,这往往会导致道德失范行为,比如上述的大学生抄袭网上信息,浏览色情网站,网上聊天时用粗鲁的语言攻击对方等等许多行为都体现着大学生在网络世界的道德缺乏。导致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大学生在网络世界寻求自有我解放的需要与道德相矛盾时,人们自身的“道德感”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会全然消失。加之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相对滞后,使得网络虚拟环境中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网络拥有强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远远超过了青年大学生的自制力,在没有约束规范加以限制的情况下,大学生往往也会将“道德感”抛之脑后。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性

第一,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网络成瘾”,就要努力帮助大学生端正上网动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端正大学生上网动机的重要途径。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让大学生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全面的认识,让大学生认识到无节制地上网,患上“网络成瘾”症对身心、学习、生活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必须端正上网动机。为此,大学有关部门要订期举行教育行动,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网瘾带给一些学生的不良后果的影片,将图文并茂的宣传做成画册分发等等。不但要在理论上教育大学生,还要以实际的例子让大学生感同深受,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展开思想教育工作。其次,学校要建议大学生上网前要订一个计划,明确准备查阅的内容、上网时间等,避免无节制的上网。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要和大学生保持“零”距离,要深人到学生中去,要及时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对其进行积极的引领,要将思想工作和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的困难结合起来,来了解问题的症结,要给他们相应的大学生活方面的指导。如对具有社交焦虑人格缺陷的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应教会他们学会正确评价自我和环境,增强自信心。最后,网络道德教育也是网络思想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网络道德教育中,一定要以自律精神为着力点和落脚点。要依据社会倡导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观念以及各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使其成为自己内心的价值判断善恶感情和行为准则,形成道德习惯,才能有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和慎独。作为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分辨力,自觉规范上网行为,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在挖掘网络深层知识的同时,掌握其实际运用意义,利用网络作为自身腾飞的翅膀,而不是成为它的俘虏。

第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科学引导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高校要主动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可以通过建立一些健康有益、适合大学生品味的教育、娱乐性网站,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并集中到这些网站中来;在新生入学以后,就对他们进行如何上网教育,学习上网的有关知识,树立正确的上网理念;开展高品位的、内容更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更多的参加校园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活动等等。高校还要通过举办各种科教活动,科学的引导大学生,比如可以举办类似于新老生交流大会,让大三、大四的优秀大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介绍给低年级学生,这可以有利的帮助新进大学生明确大学生活的目标,及早的制订规划,自觉的远离网瘾等不良行为,从而做到科学用网。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实用性

1、 心理辅导不能完全替代思想政治教育

2008年,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医学界称网游成瘾纳入精神病管理不是人格歧视,而是科学界定,从心理学的角度确定网瘾属于精神疾病,可以在专业医学的指导下进行药物和心理的戒断治疗。对此,有些学者认为,要逐步加强高校的心理咨询力量,用心理辅导完全作为治疗网络成瘾的手段而取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心理治疗过于技术化,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思想。高校作为育人的场所,不能靠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有了网络成瘾问题或是已经出现了恶劣的后果才去心理辅导中心做辅导来治疗,而是需要教育者一开始就要积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有正确的上网动机和良好的网上行为。也需要高校辅导员和班级干部能够认真负责,付出辛苦,及时发现身边同学的错误的上网行为,加强引导其健康的使用网络。

2、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完全网络化

顺应网络时代的步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是必然的,归结为两点即首先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防止网络成瘾和网络不规范行为的产生;其次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与网络相结合,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施确实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开辟了新的空间,带来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教育渠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增强了教育双方的互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可接受性。但是,我们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过程中要认识到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全网络化,据了解上海某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采取网络教育的九比一制,即只有第一节课是在教室中由教师介绍课程概要,剩下一学期的其它九节课都由学生自选地点在网络上对课程进行学习,学校只负责定期更新网络上关于课程以及相关视频的更新,其它学习任务全靠学生自己自学。我们对其成效产生了质疑,在我认为这种做法不但将网络与思想政治课的结合极端化了,更损坏了高校教书育人的宗旨。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不是说完全放任教学于网络上,这恰恰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过于技术化了。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联系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特点,要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授的一种手段,即要把课堂教学与网上咨询相结合,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相结合,借助网络技术支持,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学质量和育人效益的同时,丰富网络内容,扩展思想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的服务、引导、教育功能和渗透、辐射效应。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对策” 张明志《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5期

2、“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成因与对策” 谢亚男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第1期 2005年1月

作者简介:胡方明,(1983—),蒙族,内蒙乌兰浩特人,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