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用提问 激发思维

时间:2024-05-07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开发智能,培养思维及创新能力。但提问应具有趣味性;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具有典型性;必须难易适中,具有适度性;必须满足学生新的需求,具有引导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一个人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更要看他是否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只有具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后,才能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进行创造。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上有效的提问,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因为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发展智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控制与调节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要使课堂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做到:

一、提问要具有技巧性

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是在巧妙的问题设计中产生的,而问题的设计,首先应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相一致,即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

如在分析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①时,用去分母的一般方法解这个分式方程行吗?如何求解呢?请你试试看。这一提问的结果可能会用去较长的时间,才能再转化到换元法。本人在教学中采取先解方程:……②,多数学生会很快地求得方程的解,再将方程①和②进行比较,显然可以得到。这时问:以上是一种什么形式的变换?由此我们得到了什么启发?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和提问,不仅把一些数学思想的方法巧妙地渗透在其中,更重要的是将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完全符合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般心理要求。通过以上分析与点拔,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了。同时,学生还可以逐步体会到类比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二、提问要具有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也是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内趋力。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于对未知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的探索之中,当学生寻求到正确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无比愉悦。因此,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靠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诱发出来的。

所以,针对初中学生在刚接触代数概念时往往有畏难情绪这一问题时,数学课堂要以新颖别致、富有新意的提问,对学生大脑皮层产生重锤敲击般的刺激,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推动他们去构建数学模型,进行积极思维。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木棒就组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促使学生的思维在疑问与惊奇中产生。

三、提问要具有典型性

学生的思维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演绎推理等的形式和过程中组合起来的,所以数学课堂的提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以典型性的提问:如分析性问题、概括性问题、想象性问题,使学生有充分自由的思维去理解各种问题,进而掌握概念、定理、公式,并能够熟练运用,避免多而繁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

如在学习了“平均数”后,再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时,笔者是这样提问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草地上现有5个人在玩游戏,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5岁,那么,他们可能是怎样年龄的5个人在玩游戏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回答)

生1:可能是5个都是15岁的初中生;

生2:可能是5个年龄分别为13、14、15、16、17岁的人在玩;

生3:可能是5个年龄分别为13、13、15、17、17岁的人在玩;

生4:可能是1个60岁的老奶奶带着4个年龄分别是2、3、3、7岁的小朋友在玩;

生5:可能是2个30岁的大人带着3个年龄分别是4、5、6岁的小朋友在玩……

这时,笔者小结道: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平均数只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不能全面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所以我们今天要引进新的代表数据特征的量:中位数和众数。贴切自然地过渡到了“中位数及众数”概念的学习,从而揭示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

四、提问要具有适度性

学生的思维一般都是由具体形象再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他们的思维系统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因此,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尽可能多的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系实际的提问,启发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学习新的内容,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去猜想、去创造,举一反三,扩展他们的知识领域,培养其分析、综合、判断等的思维能力。同时必须注意这种迁移性的提问要难易适中。

根据心理学研究,如果问题太容易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的心理;如果太难,又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回避的心理。因此提出一些顺乎生情、顺应学情、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提问要具有引导性

思维发展心理学认为: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或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或为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课堂提问应当符合这种需要。“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生情、学情,针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趋向、需求与学习疑难之处,设计一些引导性的提问,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学生思考,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的佳境。

有经验的教师一致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前渗透“数学归纳法”的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例如,在讨论“圆可以将平面分成几部分”的问题时,随着圆的个数的增加,问题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

问题一:1个圆把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问题二:2个圆最多能把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问题三:3个圆最多能把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问题四:你观察到了什么结果?

(0×+2=2)

(1×+2=4)

(2×+2=8)

问题五:你能归纳猜想出n个圆最多能把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n-1)n+2=n2-n+2

这时,学生会感觉到,原来解决数学问题还有如此简捷巧妙的方法,因而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接受新知识的欲望也与日俱增了。可见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归纳,就能找到它。

问题解答后,还要进一步地把这个特殊问题归纳到一个由已知到一般的范围之内,从而揭示这个普遍规律。使学生由会解一道题到会解一类题,从而把数学思维提高到一个由例及类的层次,形成有效的“思维链”,引导学生进入有效思维的境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显然,这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相比,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在自我探索中得到新知识的满足感,而且思维能力也一定会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

作者简介:吴钰林,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