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4-05-07

周 玲

[摘要]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出发,以应用启发式教学为学生营造创造性思维情景,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鼓励质疑,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受陈规陋习束缚,对旧有结论的否定并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判断一切问题。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表现在:思维的深刻性和概括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让他们具备创新素质。

一、为学生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1、 教学内容转化成教学问题。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调动学生去积极思维,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使知识的传授富有启发性。在教学中,我常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个教学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这样,教师层层设疑、释疑,不断给学生思维的时机,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两目内容,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红军前三次反“围剿”是谁指挥的?他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识记、再现)

②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是谁指挥的?战术如何?(识记、再现)

③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主要领导人是谁?他们是怎样指挥的?(归纳、概括)

④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为什么能胜利?(综合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又为什么会失败?(对比分析)

⑤结合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史实,论述毛泽东作战方针的正确性。写一篇150字的小论文。(创造性思维)

这一组问题的设计,体现了思维能力培养的魅力,在学生各种思维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升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情景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这条件的产生需要依靠教师创设的启发式教学情境。

初中教材“三国鼎立”这一课,有许多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他们从影视文学作品中获取了大量知识,其中虽然有些缺乏科学性,但学生对这课内容的熟悉是毋庸置疑的,在讲述其中“赤壁之战”这节内容时,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库存,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如:在兵力上居于优势的曹军弱点在哪里?待学生回答后进而发问,“有多年作战经验、熟知兵法的曹操为何对自己的弱点视而不见?”,“官渡、赤壁两战相隔不过八年,曹操为何一胜一败?”待学生总结出曹操骄傲轻敌之后,可以进一步分析:“赤壁之战曹操败北除骄傲轻敌外还有什么原因?”,“该战对作战双方的影响如何?”。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紧张思考的状态,对训练其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很有帮助。

二、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引发学生多角度探讨问题。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所提问题应当是开放性的,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如高考题:“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1)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2)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这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从两个或多个角度思考和阐述,教师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通过思考后,教师再启迪诱导学生得出答案,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所表现。

2、提出假设,让学生大胆的去思考。提出假设,让学生大胆的去思考,去批判。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教学中的误区很多,有时学生自己走进误区,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加以批判。有时教师也可以有意制造误区,诱使学生“上当”、“中计”,学生可求解迷,求知欲望强烈,课下便积极探求、查阅资料,进行论证和批驳。例如,有人说唐玄宗不宠爱杨贵妃,唐朝就不会由盛而衰,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既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充分发挥史料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的作用

1、利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编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现象。正确的使用史料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讲到日本侵华时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时,利用电教设备,投放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影片,用这些资料来证明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在丰富的原始史料面前学生完全进入了当时的历史情景,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痛恨,从而自觉的强化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学生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日本人对活生生的中国人能采取如此残忍的手段,难道此时的日本人的人性就泯灭到了如此的地步?!今日的日本人祭拜“靖国神社”和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又该持何种态度。

2、补充史料,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材中的史料作为正文内容的补充,有时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人物、事件。这就需要教师补充恰当的史料,使学生通过多则史料前后联系,相互考证,从而让学生从史料中来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真正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新危机”中,涉及到如何正确评价左宗棠的问题。教材中提供了一则史料,“扶起东边倒向西边”,“重新疆者,所以得蒙古,得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这证明他力主收复新疆。教学中再增加两则史料,一则左宗棠说:“俄人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既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二则为上喻:“左宗棠既须剿办瓶颈之贼,又须赴杭州城布置,兼须进剿湖郡,用兵出所甚多,且距浙省边界渐远。所有浙江及江西交界边防,着曾国藩、左宗棠会商兼顾,严断贼匪窜越之路,断不可为其所乘,致掣全局。”通过让学生阅读这两则史料,让学生去全面评价左宗棠。这样学生自己就能综合出对左宗棠的完整的评价。认识到左宗棠既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之一,又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反对俄国的侵略,坚决主张收复新疆。

3、探究史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在史料教学中,除了激发起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同时,应更深一步的引导学生探究史料,学会初步研究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中法战争中,李鸿章说:“当借凉山一战之威,与谛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他又在一份电报中说:“若不乘胜即收,不唯全局败坏,且恐孤军深入,战事亦无把握。”首先让学生针对这两则材料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辩论,探究这两则史料出台的背景,言论的正确性,导致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在学生激烈的争论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纠正归纳总结,拨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中法战争相关知识巩固和加深的基础之上,对史料的探究进一步深化,形成自己的观点,初步学会研究历史的能力,从而深化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云英,历史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2)

[2] 郑宏伟,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2)

[3] 孙磊,历史教学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2001,( 6 )

[4] 王岩,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1)

作者简介:周玲,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教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