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要]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而区别于一般的劳动者和人力资源,在于其知识技能、创造性劳动和社会贡献优于一般人。人才的本质在于其杰出性。
[关键词]人才;杰出性;相对性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才问题。什么是人才呢?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观古今中外对人才内涵的界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人才概念。
一、 人才的内涵
“人才”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序》,“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辞海》对人才的解释为:(1)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2)指才学;才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除词典对人才的解释外,不少专家学者也为之。
王通讯认为,人才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贡献的人。”叶忠海认为,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作出了较大贡献的人。”雷祯孝认为,“人才的概念,首先是从原始社会的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那一天起,就有一些人比其他人获得了较高的发展,他们发挥出了比别人大得多的能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于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们便受到人们的尊敬,并被人们神化。神化中的人才形象,正是现实中的出类拔萃的人们优点的集中和放大。这些人都共同表现出人民性和创造性。”赵永熙认为,“人才是人类之精华。”“人才也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先进群体。”
从以上对人才的解释,人才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从时间的角度看,人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人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主要指:对人才的认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完全不同的。在漫长的旧社会,统治者,认为只有极少数统治者才是人才,广大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者则划入愚人的行列。这种“以官定才”的官本位人才观,把大批虽然有伟大方面创造,而被认为是“奇异淫巧”的能工巧匠因受到长期的压制而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而2003年 12 月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认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可见,人才标准是一种历史尺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因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人才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任何人都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为他所能提供的特定条件下进行活动,因而也只能成就一定历史时代所能成就的业绩,这就深深地为人才打下了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历史性是人才构成的前提,任何一个人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人才,脱离社会、离开历史就无所谓人才。”
(二)从政治的角度看,人才是一个阶级的概念
与人才内涵的历史性相对的是,人才内涵具有阶级性。人才总是相对于一定的历史时代和一定阶级而言的。因为人才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在阶级社会里,人才又总是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中生活,是一定阶级关系有意识的承担者。同时,处在一定阶级关系中的人,不能不受到阶级的制约。他们通常部只能在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因此,确定人才的标准,也会相应地打上阶级的烙印。即在统治阶级看来是人才的人,在被统治阶级看来不一定是人才,甚至正是他们最仇视的对象,同样,被受统治阶级视为人才的人,又不一定被统治阶级视为人才。这种具有鲜明阶级性的人才观,最突出地表现在对政治人才的确定上。
(三)从空间的角度看,人才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人才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主要是说在甲地是人才,在乙地就不一定是人才。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快慢不一,贫富不均,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势必导致人的素质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人的能力的不平衡。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才是相对与一般人的创造性与能力而言,比一般人稍胜一筹即为人才。譬如,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锯木的能手相对于当地一般的人而言是人才。而在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锯木厂,大多锯木活动是实行机械化操作。那么,这个锯木能手,不懂现代机械操作,他到这个锯木厂就不见得是人才了。从我国目前的人才带分布状况看,各类领导人才的平均能级,一般认为沿海要比内地高,南方要比北方高,大城市要比中、小城市高,部、省属企业要比地方企业高。
(四)从立体的角度看,人才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概念
人才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概念,是指人才总是相对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而言的。人才首先是人,任何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而人的最佳创造期就更为有限。可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却是十分广阔的,而且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要经过由浅入深,由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过,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而,任何个人,无论其天赋多好,创造才能多高,他都绝不可能涉猎社会实践的—切领域,更不可能通晓这些领域。真正的“全才”、“通才”是不存在的。就某一领域和某一方面佼佼者,是权威、是杰出人才的人,在其他领域,其他方面就不一定是人才,甚至会是地地道道的一个“门外汉”。这说明,人才总是相对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而言的。
(五)从辨证的角度看,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一,人才总是相对一般人而言的。人才区别于一般人,即他们能进行某种创造性劳动。但是,这种区别是相对的。因为有无创造性和创造性的高低,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得来的;同时,人才与一般人之间在创造性方面的这种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在一定时期尚不能进行创造性活动,还不是人才的人,在另一时期则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因而成为人才。相反,在一定时期成为人才的人,在另一时期有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成为“负人才”。看不到人才与一般人之间的差别,就会轻视人才和压抑人才,贬低人才的价值和作用,不利于社会进步;若将人才与一般人之间的差别绝对化,看不到人才与一般人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则不利于入才成长,同样不利于社会进步。第二,人才的层次也具有相对性。通常依据人才的水平和贡献,将人才分为高、中、低不同层次。对人才层次的划分不可能有十分明确的界定,这种人才层次也是相对的概念。同时,人才的层次是可以转化的。较低层次的人才经过本人的奋斗可以升为教高层次,而叫高层次的人才如果不思进取则可能成为较低层次的人才。
二、人才的标准
人才标准实际上分为人才使用标准、人才社会标准、人才统计标准三种。在此,主要探讨人才社会标准与人才统计标准。
第一、人才社会标准
人才社会标准是社会对人才标准的一种共识。人才就是有才之人。也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某一工作、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做出贡献的人。“为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 “创造性劳动”和“贡献”是衡量人才的标准。“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是人才的目的,“创造性劳动”是人才施展才能、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贡献”是人才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人才内在能量的外化和转化,是人才价值的最终实现。
第二、人才统计标准
人才统计标准需要作出统一的规定,全国范围的人才统计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当然各地、各单位也可以有自己的人才统计标准)。我们现在需要研究制定的主要是国家的人才统计标准。大家都知道的“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标准就主要是国家的人才统计标准。
三、人才的本质
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而区别于一般的劳动者和人力资源,在于其知识技能、创造性劳动和社会贡献优于一般人。人才的本质在于其杰出性。
当然人才的杰出性是相对的,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人才其杰出性程度不同。如高级人才相对于中初级人才具有杰出性,初级人才相对于一般人具有杰出性。人才的相对性使人才具有广泛性,人人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相对其他人具有更高的知识技能,做出更大贡献,就能成为人才,成为更高级的人才。人才是杰出性与大众性的统一。
正是因为人才杰出性的本质,使成才成为人们的追求,也使人才需要一定的标准去衡量,去与一般人相区别。人才标准就是使人才与一般人相区别的标准,是衡量人才杰出性的标准,即人杰出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人才。
四、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类型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意即人才资源是新经济的主体。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下面就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类型及素质作概要简述。
第一、创新性人才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唯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维持经济的竞争力。所以,新经济时代需要创新性人才。
第二、个性化人才
个性化人才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当然,个性发展,并不是发展个人主义,更不是否定集体主义。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性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第三、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努力的培养这种资源。
第四、 精英型人才
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精英人才能力结构包括自学能力和“自我延伸”能力,获取、分析、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严密科学的思维能力,勇于追求、敢于超越的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应变能力,适应交际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有研究将精英人才的能力构成设计为素质要素中的现代领导能力、智力要素中的文化创造力、能力要素中的突破性工作能力、绩效要素中的改革能力。
作者简介:邓雪琳,女,湖南双峰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本文系中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孙中山人才思想与中山市人才发展研究》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06Y09)研究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