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

时间:2024-05-07

何昭青

内容摘要: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是当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高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以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人格理论为指导,从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个体层面的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三方面,对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积极塑造进行探讨,以期给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带来有益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 积极人格 课程教学 塑造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报告对高等教育工作明确提出了更高的新目标。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人格理论,为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不仅指明了方向,而且也提供具体理论指导。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人格,是实现人的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

目前,大学生积极人格教育培养,虽然得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如何有效培养就一直处在摸索探究中。本文以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格的理论为指导,从“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个体层面的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三方面,在大学生积极人格重构关键时期,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大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的途径,以期能够为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秉承课程积极教育理念,在积极情绪体验中塑造积极人格

加强积极情绪体验是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的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知识传授、技能培训,更要关注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情绪体验,传递积极力量,激发其内在解决问题的潜力,促进积极人格形成。因此,教师要秉承积极的课程教学理念,用欣赏、开放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用接纳、鼓励、肯定、宽容和理解等积极教育方式,营造尊重、平等、博爱、自信的良好学习气氛。对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解读,多使用鼓励、赞赏等积极词汇,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大学生思维活跃性、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验到学习过程带来的心智成长的快乐,增加大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观幸福感,使大学生在课程学习构建的积极情绪中,智慧、卓越、勇气和节制等美德得以陶冶。

二.课程教学注重大学生六种美德代表的24种人格力量成长,在积极特质发掘中塑造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两股抗争的力量,这两股力量谁起主导作用,关键在于个体的身体在给哪一股力量源源不断输送新能量。积极力量不会自然增长,消极力量也不会自动消亡。因此,只有大学生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有效培养,消极力量得到抑制和消除,大学生积极人格才能形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大学生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与卓越”代表的24种人格力量的累积和增长,要重视课程教学的常规纪律和学习要求,如上课积极思考,独立、按时、高质量完成作业,遵守课堂纪律等常规日常教学活动,还要善于从各种教学活动中发现大学生的积极特质,并以赞赏、肯定、鼓励等积极方式,帮助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力量地聚集、增加。引导学生不断发掘自身的各种优秀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克服各种消极心理,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并内化为一种态度,形成积极的心态,从而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和成长。

三.组织课外学习活动,在群体实践活动中培育塑造积极人格

在积极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外部环境群体实践活动。在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发掘形成的积极人格力量,只有通过群体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并形成生活习惯,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和学生具体情况,及时地组织有效的课外学习活动,为大学生积极人格形成提供一个个实践机会。课外开展群体学习活动的形式可以多钟多样,比如开展课程主题学习讨论,或课程学习项目,或课程设计实习等等,这种开放式群体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创造力、好奇心、好学、洞察力、勇气、耐心等积极特性体验得到加强,还能锻炼大学生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交沟通能力,以及适用环境能力等社会能力,帮助大学生仁慈和正义等美德促进和发展。

总之,课程教学中积极人格培养,不能脱离课程教学内容,也不能将课程教学变成人格教育主题,喧宾夺主,而是在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渗透。教师要根据课程实际教学内容与大学生人格培养培养需求,恰到好处加以融合,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点同时,其外显和内在潜在的积极特质得到培育和发展,消极特质得到削弱或消除。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渗透、融合多下功夫。

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仅从教师的角度,从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个体层面的积极人格特质及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三个方面,探讨课程教学中大学积极人格的塑造,期待能对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中能起到借鉴作用。

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项目: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编号:2015TP1017)。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