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10—2019年中国儿童体质发展报告

时间:2024-05-07

宋逸 马乐 陈亚军 马宁

摘 要:儿童的体质水平是反映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体现国民的身体素质;有效增强儿童体质是提升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手段之一。近些年,我国7~18岁儿童的体质发展状况好坏参半。利用2010年、2014年和2019年3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分析全国7~18岁儿童各体质组分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其柔韧素质出现好转;下肢爆发力全面下降;速度素质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女生和中学生有所改善;力量素质方面,女生和小学男生有所提高,但中学男生持续下降;耐力素質总体呈现下滑趋势,但中学生有所提高。深入分析我国儿童体质变化的原因,从国家政策,学校、家庭及社会支持和学生个体几方面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有效增强儿童体质。

关键词:儿童;体质;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2)02-0092-24

作者简介:宋逸,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健康与发展;马乐,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儿童营养及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陈亚军,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学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儿童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行为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研究及其相关机制;马宁,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

儿童时期的健康是人一生健康的重要基础,儿童体质水平是反映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增强儿童体质是提升整个生命周期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并将儿童青少年作为重点人群,要求“到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1]。本研究利用2010年、2014年和2019年3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分析7~18岁儿童各体质组分的变化趋势,为科学制定儿童体质干预措施和提高儿童体质水平提供依据。

一、2010—2019年中国7~18岁儿童体质发展情况

(一)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0年、2014年和2019年3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该调研使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统一的调查方案和抽样框架,抽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27个民族的7~18岁学生共计1063300人,各年度调研人数分别为342276人、346767人和374257人。

按照各年度《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手册》要求,对7~18岁学生进行体质测试,测试项目包括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米跑、肌肉力量(7~12岁男生测试斜身引体,13~18岁男生测试引体向上,7~18岁女生测试1分钟仰卧起坐)和耐力跑(7~12岁学生测试50米×8往返跑,13~18岁男生测试1000米跑,13~18岁女生测试800米跑)。测量者均经严格培训,现场质控措施符合要求。各体质组分Z评分根据同年龄、同性别学生该体质组分测试成绩的均值和标准差计算,Z评分=(实测成绩-均值)/标准差。此外,为比较各地区的差异,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划分,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二)2010—2019年中国7~18岁儿童体质状况变化趋势

1. 柔韧素质出现好转

2010—2019年全国7~18岁学生坐位体前屈平均成绩总体先下降后上升,其中男生及各年龄段均与总体趋势相同,而女生持续改善。2019年与2014年的数据相比,男、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分别增加1.75%和6.10%,7~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分别增加3.60%、8.93%、6.43%和1.44%(见图1、图2)。

2. 下肢爆发力呈现下降趋势

2010—2019年全国7~18岁学生立定跳远平均成绩持续下降,男、女生和各年龄段都与总体呈现相同趋势。2019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男、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降低1.47%和1.90%,7~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降低1.50%、1.36%、1.04%和1.63%(见图3、图4)。

3.速度素质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女生和中学生有所改善

2010—2019年全国7~18岁学生50米跑平均成绩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男生及7~12岁小学生均与总体趋势相同,女生及13~15岁中学生持续改善。2019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男生50米跑平均成绩下降0.56%,女生50米跑平均成绩提高0.22%,7~9岁和10~12岁学生50米跑平均成绩分别下降0.53%和0.31%,13~15岁和16~18岁学生成绩分别提高0.98%和0.06%(见图5、图6)。

4. 女生和小学男生力量素质提高,中学男生力量素质持续下降

2010—2019年全国7~12岁男生斜身引体平均成绩先下降后上升,各年龄段也呈相同趋势。2019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7~9岁和10~12岁男生成绩分别提高4.14%和2.23%(见图7);全国13~18岁男生引体向上平均成绩持续下降,其中13~15岁男生在2014—2019年间年略有上升,而16~18岁男生持续下降。2019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13~15岁男生成绩提高2.23%,而16~18岁男生成绩下降5.25%(见图8);全国7~18岁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平均成绩持续提高,各年龄段与总体具有相同趋势。2019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7~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女生成绩分别上升9.15%、7.31%、6.13%和5.30%(见图9)。

5. 耐力素质小学生呈现下滑趋势,中学生有所提高

2010—2019年全国7~12岁学生50米×8往返跑成绩先上升后下降,其中男、女生和各年龄段均与总体有相同趋势。2019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男、女生成绩分别下降2.14%和1.52%,7~9岁和10~12岁学生成绩分别下降1.80%和1.61%(见图10、图11);全国13~18岁男生1000米跑与女生800米跑成绩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019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13~15岁男生成绩上升2.30%,16~18岁男生成绩下降0.43%,13~15岁和16~18岁女生成绩分别上升1.72%和0.45%(见图12、图13)。

二、问题分析

(一)儿童体质的国际间比较

对比Zhang等[2]在2015~2016年对中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17岁儿童进行的20米折返跑测试的结果和来自全球50个国家的9~17岁儿童20米折返跑的平均成绩[3],可以看出,与基于50个国家的1142026名儿童的国际水平相比,中国9~17岁的男生及9~10岁的女生20米折返跑均表现出低于国际水平的速度,而11~17岁的女生表现出高于国际水平的速度(表1)。

表2展示了Lang等[4]在系统梳理来自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20米折返跑成绩后,计算出的按样本量加权后的Z评分,可以看出,在这5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处于中等水平(第25位),低于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但高于意大利、美国等国家。

(二)中国体育相关政策对体质的影响

1.体育特色学校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为推动学校进一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培养体育技能,教育部积极推进体育特色学校项目的开展,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开始足球特色学校和篮球特色学校的布局工作[5][6],到2019年年底,已在全国38万所中小学中遴选认定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7059所,篮球特色学校5862所[7]。在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调研点校中,共有足球特色学校276所,篮球特色学校106所。为分析足球特色学校和篮球特色学校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利用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计算坐位体前屈、50米跑、立定跳远、肌力(斜身引体/引体向上/1分钟仰卧起坐)和耐力跑(50米×8往返跑/1000米跑/800米跑)5个体质组分年龄别、性别Z评分,比较足球学校与非足球学校、篮球学校与非篮球学校学生各组分Z评分的差异。结果显示,足球学校和篮球学校学生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肌力和耐力跑均好于非足球学校和非篮球学校,同时,足球学校学生50米跑成績也好于非足球学校(见表3~表4、图14~图15)。

2. 营养改善计划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儿童营养状况与体质密切相关,改善其营养不良有利于提高体质水平[8]。2011年,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试点工作,由中央财政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并鼓励各地以贫困地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营养改善试点[9]。其中西部地区在该计划中得到重点支持,这些地区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也得到明显的改善[10]。

2010—2019年各地区学生各体质组分测试成绩变化情况如图16~图28所示。

对比东、中、西部地区学生的体质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与2010年的情况相比,到2019年时,虽然各地区50米跑、立定跳远和男生引体向上成绩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西部地区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在1分钟仰卧起坐测试中,西部女生的增长幅度在三个地区中最为显著。此外,2019年与2010年相比,在男生1000米跑和女生800米跑测试中,东部和中部男生,以及中部地区女生成绩下降,西部地区男、女生成绩均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总体而言,西部地区学生的体质水平,尤其是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等项目,仍与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特别关注。

(三)儿童体质状况变化原因分析

1. 社会和政府层面

国家高度重视儿童体质,2007年教育部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11],指出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1]中强化了这一要求。2008年,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转变是国家真正意义上做出的政策上的一大转变,改变之前标准中极容易达到的标准得分,测试的相关项目也逐年更新改变,每年都在变化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学校及家庭的教学及支持工作。教育部要求各地每年12月上报相关数据,并对积极响应此政策的地方教育局进行表扬,这对我国儿童体质状况回升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教育部近年在全国广泛开展体育特色学校项目,这些体育特色学校项目的开展,也对增强儿童体质与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2. 学校层面

(1)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不足

儿童在学校生活这个阶段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与成年期健康息息相关,而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学生体质变化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保证学生在校体育锻炼(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强度可有效增强其体质,但目前部分学校体育课的课程时间安排得不到充分保障,体育教学的内容及授课形式等相对落后,学校体育活动相关场地及器械设施没有落实等,导致部分校内的体育锻炼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

(2)学生课外的体育锻炼活动不足

学校组织相关群体性的体育活动(包括校园运动会、长跑接力比赛及以班级为单位的各项球类比赛等)相对较少。学生的课业学习负担重,校外时间被用于课后作业及课后辅导等,造成其课外的体育活动时间减少。部分学校在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素质教育中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也影响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最终导致儿童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不足。

3. 家庭层面

(1)家庭教育中对体育运动重视不足

与学校教育如出一辙的是如今不少家长对学生成绩、排名及升学等问题过度重视,不可避免地导致对文化课过度关注而减少体育活动时间。在“望子成龙”等观念的影响和巨大升学压力下,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参加绘画、英语、音乐等静坐的兴趣班。运动时间被学习挤占,丧失了自主锻炼意识。上学后,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加重,运动时间也相应变得更少。家长应走出重智育、轻体育的应试教育思想误区,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及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父母自身没有起到榜样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参与运动的支持和带动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对增强孩子体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12]。但部分家长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让孩子运动,应该是学校和体育老师的事”,因此很难有意识地将体育锻炼作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国家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时提出:“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机融合。”[13]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离不开家庭教育,而没有父母参与的“体育”是不完整的“体育”。父母的运动习惯同样与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密切相关,对体育没有兴趣的家长很难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积极的示范,无法培养其良好的运动习惯;喜欢运动的家长更易为体育活动积极地创造良好的运动条件。“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对来自6个城市的2000余名中小学生及家长进行了调查,最终结果显示,在课余时间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中,有60.6%的孩子父母也不喜欢进行体育锻炼。对家长来说,从自身做起并积极地为孩子运动创造条件有助于增强儿童体质。

(3)家庭膳食结构不合理,影响学生饮食观念

有些家长饮食观念落后,家庭膳食结构不合理,使得孩子营养摄入不均衡,导致体质下降。家中高热量食物、零食及含糖饮料等的高可及性也让孩子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我国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健康相关意识还未明显改善,学生家长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总是不自觉地想为其补充营养,提供高热量、高蛋白的营养品,导致孩子出现营养过剩的情况,并因超重、肥胖等问题影响体质健康。

4. 个人层面

(1)学生参与运动的意愿及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

学生参与运动的情况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自身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愿意投入更大精力用于学习,以致参加运动的意愿不强,体育锻炼的时间远远不足。

(2)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

北京市疾病预防與控制中心对中小学生营养与饮食行为状况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饮食结构不合理,每日饮水量未达到标准,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吃早餐及营养摄入不均衡[14]。健康合理的饮食才能保证儿童的体质健康发展。

(3)每日睡眠时间不足,久坐及视屏时间过长

当前,智能手机、电视及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大规模普及,儿童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许多学生更倾向于在周末及假期选择社交网络及电子游戏等方式进行放松,而不愿走出家门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久坐和视屏时间不断延长,对儿童视力有极大影响,体育运动时间相应减少与儿童体质下降密切相关。

三、对策建议

(一)个人层面

1. 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体育运动时间

至少保证每天累计1小时中等强度的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同时每周至少3天有剧烈强度的体力活动,其中包括增强肌肉和骨骼健康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15]。强调小学生每天户外活动至少2小时,中学生每天户外活动至少1小时,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

2. 促进体育运动劳动化、生活化

将中小学生体育运动融入家庭、校园和社会中,充分实现体育运动劳动化和生活化。保证中小学生每周课外活动时间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参加劳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每周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将其与个人生活相互协调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16]。

3.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健康体重

学会选择和合理搭配食物,坚持每天吃早餐,学会合理选择零食,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增加每日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减少个人不健康食物的消费。及早发现、科学判断是否出现超重、肥胖等健康问题。

4. 保证充足睡眠

确保7~12岁的儿童每晚9~11小时不间断的睡眠时间,13~18岁的学生每晚8~10小时不间断的睡眠时间[17]。尽量减少儿童每日的久坐时间,并将每日的视屏行为控制在2小时内,建议打断久坐行为[18],尤其是娱乐性的屏幕前时间(看电视、使用电脑、玩手机等),每50分钟久坐行为,相应进行10分钟体力活动。

5. 形成健康良好的锻炼意识

主动学习体育锻炼相关健康素养知识,形成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形式和频率,适当增加运动量和户外活动时间。同时,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儿童应当积极践行“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负责人”思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层面

1. 积极引导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鼓励、支持孩子参加校外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帮助孩子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2. 保证营养,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家长根据孩子身体发育情况均衡膳食,避免高糖、高盐、高油饮食。鼓励孩子不挑食、不偏食。对于超重、肥胖儿童,在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和控制多余能量的摄入。改正不良的食物奖赏行为,避免采用能量较高的西式快餐、外卖等方式作为激励或奖励孩子进步的奖赏行为。

3. 强化家长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护主体角色

在体育锻炼上,家长对孩子进行动态监管,联动学校对孩子的日常健康行为活动进行实时电子化记录,形成健康轨迹档案。运用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网络技术手段,强化对体质健康管理的效能和质量监控,为孩子的行为健康监测提供数据参考。

4. 全方位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关注孩子心理动向,加强与孩子的心理沟通和心理建设辅导。为孩子营造安全、舒适的家庭生活氛围,加强家校沟通,实时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

(三)学校层面

1. 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各地要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保健教师,缓解体育和保健师资不足问题;改善场地、器材和建设配备。

2. 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

(1)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有1小时及以上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19]。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尝试更多种类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增加学生对户外活动的兴趣。

(2)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

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体育节和运动会,组建体育俱乐部、社团和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3)将学生体育成绩纳入个人的绩效考核

通过对学生日常体育活动的连续训练与督导,基于学生个人的体能水平和体质健康,结合国内外体质健康评估体系的实证经验,对学生的体育项目成绩进行评估,最终将其纳入对学生学业成绩水平的总体评定。

3. 設定规范化的学生健康饮食标准

对学校膳食和校内食品店实施营养标准管理,限制学校食堂、超市和自动贩卖机对学生销售相关高脂肪、高盐和高糖食物,增加对蔬菜和水果的供应,同时对学校周边的不健康食品流动摊位进行清理,以保障学生饮食环境的相对健康[20]。

4. 完善学校与家庭对学生个体的健康进行长期监测机制

发展汇聚营养、运动和健康信息的基于个体、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可穿戴设备,运用互联网终端及大数据将智能手机的生态瞬时评估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学生个体化、动态化、精准化的体质健康监测。重视学生的体质水平差异,提高不同学生的健康需求水平。

(四)政府层面

1. 加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顶层设计

在国家、政府层面,出台引导性政策,整合相关资源,科学谋划儿童的体质健康相关工作的开展。在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福利服务、人才模式等方面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基于学生群体,构建相关的标准体系,提升体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2. 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

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19]。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3. 健全教育督导问责评价体系

把完善学校体育工作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职责。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完善国家义务教育体育质量监测,提高监测的科学性,并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对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要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4. 为发展体育活动项目提供充分可持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体育部门和卫生部门需进一步完善体育活动的相关保障政策,推动体育教育关口前移,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医融合。充分考虑以儿童为导向的政策制定和资金分配。政府需按照国家上级部门投入的政策要求落实相关经费,在扶持贫困地区儿童的体育相关产业时进行针对性倾斜,提供方便可及的运动场所和设施,给予其充足的活动硬件和营养食品保障。

5. 大力促进体育产业相关人才培养

完善体育专业岗位的需求链,强化体育专业人才的专业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对学校、社区和相关体育场所的专业体育人才的供应和培训工作,推动体育储备人才的继续教育,充分调配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体育专业化的教育培训。

(五)社会层面

1. 营造关心关注儿童体质健康的社会环境

全社会需高度响应***总书记的各项指示,重视儿童的体质健康,关注儿童身体素质及体育锻炼,整合社会和政府资源,持续营造有利于儿童体育锻炼发展的浓厚氛围,为切实推动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发展共同努力。

2. 利用社会营销手段强化公众体育锻炼意识

整合新型社交媒体和社会资源,运用相关策略和方法,通过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的公共行动和教育项目,如“全民健身日”、健康生活活动等,提高儿童个体对体育锻炼的健康素养。

3. 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各类儿童体育活动,加大以儿童为目标群体的文化产品建设,打造精致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如冬(夏)令营、训练营和体育赛事等。

4. 提高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度和利用率

基于政府资助项目的服务和努力,在当地落实上级部门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同时,指导和监督体育管理相关政策实施,提高各类场所的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程度和利用率,以社区、学校和其他公众场所为单位,逐步提高儿童的健康素养。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学生体育锻炼应对策略

2020年春节期间突发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给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教育偏“文化教育”而忽视“体育”的理念在疫情期间被放大,让本就对体育锻炼期望价值不高的学生群体更没有机会参与体育锻炼,学生参加户外活动的机会也相应减少。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我们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综合国情,系统、科学、有序地推进学校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第二,整体布局,培养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才队伍;

第三,联防联控,完善学校卫生体质健康个体化与标准化方案,兼收并蓄;

第四,尊重规律,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意识和技能,以消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http://www.gov.cn/xinwen/ 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 ZHANG F, YIN X, BI C, et al. Normative reference valu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for the 20-metre shuttle run test: Analysis of 69,960 test results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nd youth [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Medicine, 2020, 19(03):478-488.

[3] TOMKINSON G R, LANG J J, TREMBLAY M S, et al. International normative 20 m shuttle run values from 1,142,026 children and youth representing 50 countries [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7, 51(21):1545-1554.

[4] LANG J J, TREMBLAY M S, LÉGER L, et al. International variability in 20 m shuttle run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and youth: Who are the fittest from a 50-country comparis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with pooling of aggregate results [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8, 52(04): 276.

[5]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示2015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遴选名单的通知[EB/OL]. (2015-07-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s7059/201507/t20150724_195539.html.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名单的通知[EB/OL].(2017-10-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1711/t20171120_319504.html.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有成效: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逐步提升”趋势[EB/OL]. (2019-11-06).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606/2019/tqh20191105/mtbd/ 201911/ t20191106_ 407081.html.

[8] DONG Y, LAU P W C, DONG B, et al. Trends in physical fitness, growth,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5 million students from six successive national surveys between 1985 and 2014 [J].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2019, 3(12): 871-880.

[9] 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EB/OL].(2011-11-23). http://www.gd.gov.cn/zwgk/wjk/zcfgk/content/post_2532411.html.

[10] 普布卓玛,索朗卓玛,李素娟,等.西藏2015年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状况评估[J].中国学校卫生, 2020, 41(01): 29-31+35.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2007-05-2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005/t20100531_88539.html.

[12] 董彦会,杨招庚,王西婕,等.体育锻炼家庭支持性环境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 2018,39 (09):1297-1300.

[1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19-10-29).http://www.gov.cn/zwgk/2012-10/29/content_2252887.htm.

[14] 沈艳辉,姜秀春,孟毅,等.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9, 46(01):40-43+57.

[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EB/OL].[2022-01-27].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336656.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17] TREMBLAY M S, CARSON V, CHAPUT J-P, et al. Canadian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ages 5-17 years): An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sleep [J].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 Metabolism, 2016, 41: S311-27.

[18] 张云婷,马生霞,陈畅,等.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7,12(06):401-409.

[19] 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 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EB/OL].(2019-03-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903/t20190311_372925.html.

China’s Child Physic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0—2019)

SONG Yi, MA Le, CHEN Ya-jun, MA Ning

Abstract: Children’s physical fitness is an essential indicator of their health status and, to some extent, a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the nation population. The effective enhancement of children’s physical fitnes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health throughout the life cycle. In recent years,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children aged 7-18 in China has seen both impro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Using the data from 2010, 2014 and 2019 Chinese National Surveys on Students’ Constitution and Health (CNSSCH),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trends of physical fitness components in Chinese children aged 7-18.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improvement in flexibility while a decrease in lower limb explosive strength; the speed qualities showed an overall downward trend but improvement was seen in girls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body muscle strength increased for girls and primary school boys but continued to decline for secondary school boys; as for endurance, there was a general downward trend, but an improvement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for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health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to identify and analyse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the changes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propose targete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national policy, school, family, social support, and individuals to improve child physical fitness.

Keywords: Children; Physical Fitness; Trends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