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校外教育的新动力、新使命与新作为

时间:2024-05-07

摘 要:國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这一背景下,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的校外教育也被赋予新动力、新使命,需要有新作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外教育的内容、场景和教育方式趋于多元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校外教育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注重“五育”并举,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打破校内校外的边界,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个体知识、能力与情感同步提升;适应科技发展,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校外教育机构也要坚持创新、勇当先锋,成为探索教育规律的基地和协调多方力量的枢纽。

关键词:校外教育;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502(2022)01-0009-06

作者简介: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

1957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颁布《关于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校外教育的文件[1]。此后,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迎来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明确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在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对学校教育予以补充和延伸的重要地位。20世纪八九十年代,校外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教育体系完善,活动形式丰富。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文化补习的兴起以及培训市场的繁荣,出现了多主体举办校外教育的局面,既反映出社会对校外教育的需求大幅增长,也使校外教育开始彰显独特的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党中央提出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校外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要求看校外教育,对于少年宫、少科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由有关部门主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在新的教育体系建设中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值得大家探讨。新时代赋予校外教育新的动力和新的使命,校外教育要有新的作为。

思考校外教育的新动力、新使命和新作为,要从不同的角度看校外教育。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幸福感逐渐多元化,教育更加关注精神世界的建构,侧重提供精神营养;第二,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教育评价体系的优化,都意味着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真正作用于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信息化带来文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使校内和校外教育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校外教育可以为学生实现情境化、问题化的项目化学习提供空间和资源。

一、社会发展促进校外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一)新时代校外教育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校外教育机构就非常关注个性化的培养。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人们日益追求美好生活,从更多关注物质层面的丰富转向关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并列发展的新阶段[2],从以财富多寡来评判幸福与否转变为多元化的幸福感。这种变化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财富将不再是人们感到幸福的绝对要素。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变化,文化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提升等一系列表征内心感受的软性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对精神充实和发展的追求体现出人们更加看重生活能否过得更有价值、更具德行、更有品位,并以此作为评判美好生活的标准。

新时代需要构建新的人际关系,即重构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的交往,从人格品质、道德修养、情感质量和责任意识等精神层面促进人的发展[3],这种发展决定着未来社会是否和谐与人民是否拥有幸福感。基于新的发展阶段,要想满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追求,必须不断丰富其文化生活,不断提升教育的内涵,这迫使包括校外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提供更加多元和多样的教育内容。

(二)新时代校外教育需注重美育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培养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教育,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美育中的立德树人,不仅是对行为规范的追求,更重要的是隐含在精神结构深层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价值、方向和精神营养。因此,美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而应把美育引导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高中阶段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4]。由此可见,美育应贯穿儿童的整个发展过程,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艺术教育为载体,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发挥美育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市场所提供的校外教育课程也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学校开设的学科科目,而是包括艺术、体育、科技创新与研学等课程。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报告表明[5],一线城市中小学生的兴趣班参与率为小学47.5%、初中24.0%、高中10.1%。报告指出,城镇地区有兴趣班支出的家庭中,母亲受教育年限比没有兴趣班支出的家庭多1.2年。小学阶段,母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及以上的学生,兴趣班参与率高于补习参与率;到初中阶段,兴趣班参与率出现大幅下降,只有母亲受教育水平为本科以上的学生,兴趣班参与率维持在较高水平。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妈妈拥有较高的学历,从中或许可以推断出未来社会的校外教育需求。

中小学生兴趣班的参与率与学生学业成绩和家庭收入同样有关。从学业成绩来看,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兴趣班的参与率高于学业成绩靠后的学生;但在初中阶段,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艺术类和体育类兴趣班的参与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高中阶段兴趣班参与率与小学和初中阶段不同,除了成绩排在最后几名的学生,成绩越靠后的学生兴趣班参与率越高[5]。从数据中可以推断,高中生更倾向于遵循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这也符合我们现在鼓励的高中分类、举办特色高中的趋势。从家庭收入情况来看,城镇地区有兴趣班支出的家庭,总收入是没有兴趣班支出家庭的1.3倍;有兴趣班支出的家庭, 生均家庭教育支出是没有兴趣班支出家庭的1.9倍[5]。这些数据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公办校外教育:有关部门创办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要把符合儿童需要的校外教育资源带给不同收入家庭的儿童。

因此,校外教育要敏锐地洞察社会变化,主动、及时地抓住发展的机遇和方向,坚持“五育”并举,发挥资源优势,尤其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予以加强,从而为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二、教育改革推动校外教育场景的多元化

教育不仅要让人掌握知识,促进人的理性提升,使人获得人生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升华人的灵魂,让人更具有人性,获得良知,明确人生的方向。因此,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不能再是“升学率的提高就等同于学校的全面进步,学生分数的获得就等同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应以更全面、科学的标准来衡量。

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要真正作用于儿童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改变。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以书本或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媒介,间接地感知人类的经验和知识。如何让儿童更多通过直接的体验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成为当今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诚然,以间接的方式学习,可以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但是,如果想让学生有更强烈、执着的学习动机,就需要将人生体验的机会与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相结合,使学习成为学生感知和丰富人生价值的生命过程,使教育真正改变儿童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今,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情境化、问题化的项目化学习,强调“情景化”的学习方式。课堂是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地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知识的教学放在情景中进行,让学生能够在情景中学习。当场景与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时,知识与生活就会建立直接联系,与生活情景紧密结合。这样有助于将知识及其价值转化为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转化为对外部世界的真切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同步提升知识、能力与情感,从而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校外教育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儿童提供直接、自然的学习场景,是校内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因此,校外教育可以积极开展研学类、实践类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所学,鼓励儿童学以致用。

三、科技创新加快校外教育方式的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储存和传播方式,也带来了学习和生活方式的空前革命[6]。科技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种变化会催生人们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而这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进行的学习方式,也使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这也提醒我们,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可能对内容和进度统一的班级授课制带来冲击,因此,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组织方式都需要改变。

由于学习工具的多样化和泛在学习的发生,碎片化学习愈发普遍,校内与校外的学习界限日益模糊。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学习是一个获得信息的过程。信息既可以从校内课堂获得,也可以从校外获得,尤其在如今互联网十分发达的情况下,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这意味着,在当前背景下,考虑校外教育的发展时,不能再把校外教育作为校内教育的补充,而应综合考虑校内和校外教育的协调发展。

未来,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界限可能会愈发模糊,碎片化学习的重要性或将愈发趋近于课堂学习。人们所需要的不仅是陈述性知识,还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因此,学习要倡导“做中学”、尝试“项目化”、推广“体验式”,对于学习的评价也要进行相应转变。这些都需要打破校内和校外学习的边界,建构新的教学秩序和流程。

学习不仅包括学习陈述性知识、学习用符号表达和解释知识的意义,还包括学习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什么因素会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7],包括怎样把握自己的认知规律、怎样制订和调整学习规划,以及怎样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等。如果用讲授式的方法进行教学,用机械記忆的方法进行学习,是无法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的。因此,一定要运用情景化、项目化的学习方式,进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真正领悟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教学一定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教室内走到教室外,从学校内走到学校外。

校外教育应当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校外教育机构可以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合作,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帮助儿童高效建立知识系统,拓展其认知边界,体会“无处不在的学习”,养成主动学习、随时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为儿童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新时代校外教育的新作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校外教育迎来大变革。放眼未来,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过程中,校外教育机构将面临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也将承担新的使命与责任。公办校外教育机构应在校外教育领域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

一是以创新促发展,成为倡导新理念、运用新技术、创立新模式的先锋。要认清发展形势,少年宫、少科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需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校外教育工作,创立适应发展和适应教育规律的新模式。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学习型社会建构过程中,校外教育机构应以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大力推动校外教育理念、模式和技术手段创新,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终身化的现代校外教育服务,以创新推动校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

二是积极探索校外教育规律,成为坚持“五育”融合、培养核心素养、适应多样需求的教育基地。校外教育机构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也承担着许多教育任务,为培养人才,尤其是科技、艺术类人才作出了贡献。然而,尽管校外教育机构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在每年的教育活动中也会产生许多“小小科学家”“小小艺术家”,但是由于缺乏对校外教育规律的研究,教师对儿童的教育往往以经验为主导,尚且不能准确地总结出儿童在科学、艺术等方面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因此,面向大众积极探索校外教育规律,真正做到以研促教,为儿童长期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科学支持,是今后校外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是堅持公益属性,成为协调社会力量、汇聚教学资源、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同向发展的枢纽。新时代,校外教育机构不仅要坚守阵地,更为重要的是要勇当先锋,把系统内和系统外能够持续冲锋的力量集聚起来。当前,教育和学习方式已经发生新变化,校内和校外的界限逐渐模糊,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机制,把社会资源聚集起来,在服务学校、服务学生中,引导和推动校内外教育同向发展。因此,校外教育机构应当适应时代需求,发挥资源优势,汇聚各方力量,努力推动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全系列的校外教育格局;形成相互交融、有益互补的校内外教育共同体,让优质校外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儿童青少年。

新时代、新动力、新使命、新作为。校外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校外教育机构作为校外教育的主体,要打破校内校外的边界,坚持创新、勇当先锋,切实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推动我国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秀江.我国校外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02):53-58.

[2] 袁祖社,刘华清.新时代美好精神生活的三维价值追求[J].山东社会科学,2019(08):5-10.

[3] 毛亚庆.学校如何制订“十四五”发展规划[J].中国教师,2020(08):5-8.

[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30):20-26.

[5] 魏易,陆伟.我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参与和支出的城乡差异[J].中国教育财政,2021(04):1-27.

[6] 尹后庆.新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变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02):1-3.

[7] 冯惠昌.元认知与学习[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2(03):66-70.

New Impetus, New Mission and New Deeds of After-schoo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Yin Houqing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Abstract: The 14th Five-Year Plan (2021-2025) promises to build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In this context, after-school education has gained new impetus and been given new missions; also, new deeds are called upon in the new era.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content, scenes and educational methods of after-school education has shown a tendency of being more diversified. So, it needs to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virtue, focus on the five-sphere education simultaneously,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It also needs to break the boundaries between campus education and off-campus education, carry out various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improve individual knowledge, ability and emotion. In addition, it need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ol resources together, and constantly innovateon education methods. The organizations of after-school education should be brave to be innovators and pioneers, not just discovering the rules of education, but also coordinating multiple stakeholders.

Keywords: After-school Educ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Refo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