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塑造策略浅析

时间:2024-05-07

陈学英

【摘要】山区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为山区经济和多种因素的原因,山区儿童父母多选择外出工作,父母一旦选择外出务工,孩子就只能留守或一起流动。所以,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和心理问题等也日益凸显。留守儿童缺乏陪伴,很多人都知道。但字面上的含义,远远不及亲身体会来得深刻。没有亲自接触过的人,是很难感受到孩子们对“陪伴”的渴望的。加强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关注和塑造,是进一步完善山区教育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山区小学 留守儿童 健康人格 塑造策略

健康的人格和心理是儿童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念的前提。其不仅关系到儿童的终生发展,更关系到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认知。我们知道留守儿童缺乏陪伴,外出打工的爸妈也是迫于生计,我们无权要求他们时刻相伴;而能够身体力行去贫困山区做志愿者,做支教老师的人,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爱心人士或有心无力,或不得其法。这其实也是中国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体现之一。所以,加强山区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帮助儿童塑造健康的人格在山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塑造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环境因素阻碍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

山区环境相对闭塞,儿童接触外界的渠道相对较少,所以,山区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塑造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和引导。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自己本身就控制不好情绪。因为他们白天打工的时候,也很焦虑,很容易就把消极情绪发泄到小孩身上,最后产生了负效的沟通,所以留守儿童的家长就和他们的孩子交流比较少。同时,因经济发展落后,山区父母多选择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所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较多。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陪伴少,生活习惯、劳动能力、性格塑造等方面,缺乏系统规律地培养和教育。

(二)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监护不到位

父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山区儿童父母常年在外,陪伴儿童的时间较少,留守儿童的家长和孩子的交流也比較少,甚至一年和他们的孩子通不上几次电话,我们后来找到了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来他们主要有这两个困惑点:一是觉得没什么用,二是不知道跟自己的子女聊什么。因为离家太久了,大部分父母一般只会聊三件事:吃了吗?学习怎么样?考得好不好?而这第三个问题,几乎很难产生愉快的聊天氛围。很多家长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在外面打拼,孩子却不好好学习,那肯定就是得臭骂一顿。因此,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一方面,给予不了儿童榜样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儿童成长的三观和方向引导不及时不充分,因此,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人格塑造和心理成长。

(三)学校和家长的互动过少

家园共育是促进儿童健康心理成长和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因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家长常年在外等多种客观因素影响,学校、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很少,对于学生的全面综合评价和关注等缺乏系统的教育规划。

(四)缺乏系统的品德评价机制

新式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全面培育儿童,为社会培育出德智体美劳综合的优秀青年,在品德教育课的教学方面,只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和考查评价,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系统评价和激励机制。在儿童的品德评价机制上的不完善,也是制的儿童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健康人格对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

(一)健康人格可以树立学生的正确三观

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个人觉得,人生观,应该是父母启蒙的;世界观,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而价值观,是自己摸索的。正确的人生三观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思想认知依据和思考动力,小学阶段是儿童三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为儿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铺垫。

(二)健康人格是儿童健康成长,造福社会的前提

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人生观会帮助儿童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努力奋斗;而偏激的人生观或人格则会诱导儿童误入歧途,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三、加强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策略

(一)教师要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新课改要求,中小学教师在开展基础知识教学同时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培养身心同步健康发展的优秀青少年。对此,小学山区教师在展开基础教学同时要格外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行为和学习表现来及时分析学生的内心世界;平时,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谈,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给予其更多的关爱,来弥补学生缺失的父母关爱。

(二)家校互动,共同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家校共育是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和塑造的重要教学途径,所以学校、家长和教师应共同做好儿童健康人格和心理的教育工作。

首先,教师要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积极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沟通,详细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档案;其次,定期和学生家长进行微信、电话联系,告知其学生的在校表现和成长情况;最后,定期组织家长会或家访,深入和家长就留守儿童教育展开畅谈,提高家长关于“缺失儿童成长教育的利害”认知。

其次,家长要做好模范教育的榜样,从孩子的成长教育角度出发,多给予孩子以关注和关爱,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多配合教师开展家园共育工作,提高自我的父母教育认知观,充分意识到留守儿童成长中缺失父母关爱而导致人格不健全的危害。

(三)开展有益身心的德育课外活动

儿童天性喜爱玩耍,通过丰富的课外德育活动不仅能放松学生的心理压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进一步塑造学生活泼、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集体活动,如郊游、野炊、学习名人先进事迹、向品德高尚的名人学习等,通过集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通过同龄之间的交流和相处来激发学生内心的互动欲望,进而培养其勇于社交、敢于发言的社交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国学知识、经典诗文这些资源,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情趣怡乐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乐趣,感受亲情的温暖,感受友情的珍重。让学生体验助人的快乐、劳动的愉快。让学生在生活中明白父母的艰辛,在学习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自己。

(五)建立健全学生的品德评价学习机制

全面展开学生的综合学习评价机制建立,通过多角度展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局限于单一性的学习成绩,从德、智、体、美等方向综合对学生进行评价是完善山区儿童教育的重要举措。首先,我们可以在学生的综合学习评价机制上进行完善,主导建立以学习成绩为导向,以德育学习和日常表现为辅的综合学习评价机制,通过学生的日常德育教育成绩和表现为参照,在期末考试中作为评分的参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品德观念意识。

总之,山区留守儿童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因缺失父母关爱的原因,其人格和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针对现阶段我国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我们应在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基础上,联合学校和家长共同进行家校共育,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品德观念。

参考文献:

[1]曹记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里健康和教育问题的探讨.课程教育,2018,(24):88.

[2]张伟源.广西部分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个性特征分析.华南医学,2009,(05):5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