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孙霏
【摘要】 《品德与 社会》作为一门课程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综合发展,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基于此,针对目前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希望能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德育教育 综合发展 解决对策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1.难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当今社会,信息方式多种多样,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掌握,缺少精神层次的需求,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现在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过多被宠爱,使孩子养成任性、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另外,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等。这都为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教师不容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
2.学校和家长过于关注学生成绩,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和老师往往将注意集中到学生的学习上,过分地重视分数,而不重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应该形成哪些好品质等。例如,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很多学校或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也不注意课堂中学生态度的转变,或者行为习惯的养成、情感的体验、知识的获得、能力的锻炼等,而品德课学得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一张期末测试卷。这导致学生忽视《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意义,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任课教师老龄化,教学研究活动少,学生的学习效率低
由于小学对品德课的不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基本上是从班主任工作下来的老教师,年龄均在50周岁以上,很难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还很模糊,甚至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没有将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个性需求,只是简单、随意地介绍课本中的图片或者文字,只是照读或者简单讲解,简单介绍文中的人物或者场景等,没有拓展,也没有延伸,更没有结合实际的教育;还有的教师由于理解偏颇,把《品德与社会》课当成时事政治课、时事新闻课,满堂都是空洞的说教,没有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也没有把教材中出现的“社会事件”或者“现实生活问题”等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还有不少老教师不会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4.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没有形成合力,不利于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在德育教育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好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独立功能,也没有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应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来教育孩子。社会也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品德与社会》教育现状的解决对策
1.加强教师责任感,重视课堂實效性
实际上,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我们国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加强教师责任感,就要求老师加强师德师风的学习,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例如,在母亲节当天,学生在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下愿意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但多数家长会说:“你把学习学好比啥都强!”由于家长对孩子不信任或是太溺爱的心理而不让学生做家务。这时,我们应该先跟班主任沟通,借助家长微信群,讲清教育活动能达到的效果,做好家长的工作,然后引导学生跟家长积极沟通,争取实践的机会。这样让孩子在简单的活动中学会孝亲敬长、学会沟通,达到多重教育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德育教育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也走进了农村校园,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为了保证学校德育教育正常开展,学校应该积极构建网络平台,建立有号召力、有特色的德育教育网站,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道德。首先,学校可以倡议品德与社会教师与班主任老师合作,开辟班级网络学习空间,搭建学生生活交流的平台,师生合作建设有关德育的资源中心,引导学生安全、健康、文明上网,让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其次,在空间里面发布学习内容,内容的选择可丰富一些,要结合课堂内容,选择合适的古诗、美文、视频、电影等进行观看,一方面可避免学生上网受不良信息的毒害,另一方面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形成好品质。最后可以适时地开展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够增加知识积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思想教育,以便于促进德育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3.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家庭生活、生产实践
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更好地适应开放教学模式。现在在小学阶段,教师在教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采用单一的、简单的、枯燥的说教模式,不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容易让学生衍生厌烦情绪。所以,教师要学会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打破教学场地的束缚和限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孩子天性的特点,组织学生到学校或者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比如,调查走访——家乡文化寻根问源,走进自然——亲子游戏,民族教育——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角色互换体验——今天我当家等。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甚至是学生与社会、学生与大自然之间能够共同交流、共同探索,共同分享,这样就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帮助学生提高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的一些善良的、正确的思想往往会遇到迷惑,会被引入歧途,甚至他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各种挫折,如果这时教师适时地、适当地结合实际场景或者实际情况加以引导,或者帮助孩子学会分辨和产生思考,就能帮助他们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等,从而建立正确的、属于他们自己的道德评判认知。只有知行统一,才是真正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4.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护航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来加强合作,因为这是一项系统的、细致的工作。家庭,是培养孩子生活习惯的最为重要的场所之一,父母应当主动地配合,做好学校相关的德育教学,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以及家庭的结构模式、生活习惯、生活特点和生活氛围等都会对子女的生长发育、身心发展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层面,可以创办各种类型家长学校,以提高家长们的文化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让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不单单是学校的工作,与学校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我们还可以培养《品德与社会》老师参加家庭教育讲师培训,不定期地进行家庭教育讲座,与家长进行交流,教给家长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社会是育人的大环境,学校还要积极地推动德育的社会化,为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构建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让学生可以多接触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配合,学生的品德教育才能走向正确的轨道。
总之,当下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严格把握教育教学目标,多创新、多实践,齐抓共管,齐心协力,运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让《品德与社会》课更好地走进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成长,升华德育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