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金胜华
【摘要】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但随着新课标教育理念的逐步推广和深入内化,如何应对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生成性问题,并以此为资源和契机,转化为生成性课程则成为一个较为新颖的课题。从信息技术的“硬性教学资源”与生成性问题的“柔性教学资源”的融合共生视角出发,积极探究二者有机融合,发挥教育合力的有效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成性课程 道德与法治 新课标 融合方法
信息技术的出现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全新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全所未有的挑战。在以新课标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中,又将生成性课程这个新颖的理念和要求带入教学课堂之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处理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成性问题,需要认真的梳理和深入的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生成性课程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一)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有待提高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持续深入推进,城乡学校在教学设备设施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上实现了硬性条件的同步发展。对于基层教师而言,这是让人极为振奋的发展趋势,更是学校保证教育质量的坚实基础,当然,也是部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基层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控和应用能力与大中城市的同行相比,还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年纪大的老教师,甚至出现疲于应对,不知所措的被动境地。可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成性问题可谓困难重重。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程度需要加深
信息技术的采用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但是侧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也让部分教师和学生出现了“硬性传授”替代“柔性交流”的隐忧。教师依赖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客观上分散了教师的部分注意力,让其不得不与媒体终端进行更多的交流活动,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需求的关注程度有所降低,生成性课程发展空间受限,从而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的中心,这一现实问题已经在部分基层学校浮现出来。
二、信息技术与生成性课程相融合的原则
(一)生成性课程是核心
对于采取信息技术所组织的课程中所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应当有着明确的认知和个性化理解,切实厘清信息技术、生成课程的关系。无疑,生成课程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衍生的结果,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信息技术需要为生成课程服务。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这一课程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并以此为基础来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各种生成性问题。生成教学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师生思想交流、同伴情感共鸣、课程主题与学生个性化理解之间所出现的自然结果。它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多元性、情感的丰富性,具有“教学相长、寓教于乐、学以致用、独立自主”等多重价值。所以教师要积极应对生成目标的出现,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期待生成目标的出现。这种独特的价值和要求,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条件,保障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从这个角度分析,生成性课程是核心主题,信息技术是辅助手段,信息技术的存在意义就是为生成性课程服务,充分展现生成性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二)信息技术是保障
部分教师对于生成性课程有所排斥,甚至有所畏惧,担心教学活动被“干扰”。在此前提下则喜欢利用“一言堂”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而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所顾忌,认为自己的精力有限、水平有限,利用不好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转变这种思想观念需要精准把握生成性课程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契合点。
首先,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展示出生成性课程的亮点与特色。生成性课程实际上就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或者同学之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争论,或者对立的观点,或者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转折,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运用教学机智将之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的活动。比如,对于“追求民主价值”部分内容中,涉及到的“西方普世价值”和“某些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双重标准”的内容,教师则可以及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资源的展示和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将问题迅速化解。
其次,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足够丰富的信息和资料,这些信息需要通过文字、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而信息技术正是具有这种天然的优势与功用,为该门课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中,诸如“守望精神家园”“网络改变世界”中的不同观点的辨析都会成为生产性课程的萌芽。充分利用生成性课程的优势和资源,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变得极为精彩,生动有趣,真正吸引学生,锻炼老师。
三、信息技术与生成性课程融合的有效方法
(一)教师构建课程框架
从“硬性教学资源”的角度分析,教师需要掌握两种技能。
首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发展要求。众多一线教师应当积极主动的进行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一方面需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相关单位组织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活动,一方面则需要主动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利用MOOC等多种形式,在线学习PPT制作、网络下载、图片加工等基本技能。此外还可以与学生进行密切交流,邀请学生进行技术支持和帮助。
其次,设计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程框架。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的特点需求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教师在组织诸如“中国在机遇与挑战”“凝聚法治共识”等主题的学习活动时,需要将自己的预设目标、预设问题、预设资源准备完善,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始授课活动。整个课程的框架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包括预设主题的导入形式,预设问题的提出方法,預设资源的呈现环节等,让信息技术成为课程的框架和工具。
(二)学生设计具体内容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从某种角度分析,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倾听者和观察者”,教师在为学生提供硬性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同样需要让学生自主提供“柔性教学资源”。每一个学生对于学习主题的理解都有个性化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为其提供自由的表达机会和相互交流的环境,让原本无法掌控的生成性课程,直接转变为师生共同构建的课程。比如,在学习“多彩的职业”“谋求互利共赢”等主题时,教师需要在设计框架的基础上,让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学术文献、生活照片、视频影像”等各种具体资源,用以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学习“坚持改革开放”主题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来收集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用以对比政治、经济、教育、民生等各个方面直观的变化,理解这个“基本点”的伟大意义和巨大价值,完成相关主题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生成性课程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要求教师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支持学生,引导学生。信息技术是可以为教学提供“便捷性”“准确性”“丰富性”“兴趣性”资源的有效方法与手段,融合二者需要教师具备新颖的教学理念和实用的教学技能,并经过持续深入的探究,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业峰.简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构建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16,10(18).
[2]李文桥.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探索——以社会责任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3):16.
[3]徐青.信息化数学课堂中对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研究,2011,(9):103.
[4]刘汝敏.多媒体网络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中小学电教,2018,(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