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学经典教学的经典再现

时间:2024-05-07

吴冕

内容摘要:文学经典的课堂阅读教学是当下语文教学的热点问题。王崧舟教授在执教《红楼春趣》这一课时,从复现经典的建构要素的角度,在学生心中进行经典的再一次构建,激发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情感认同,构建对经典作品的认知认同,从而形成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与期待。

关键词:《红楼春趣》 阅读教学 文学经典 文本解读

阅读文学经典是当下语文教育的热点,并且进一步形成了整本书阅读、快乐读书吧等延伸性关注。统编版教材中不乏对于我国文学经典作品的节选片段,尤其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直接将我国四大名著作为单元人文主题,各从四大名著中节选了四个片段作为课文。毫无疑问的是,经典文本的课堂教学具有起特殊性。统编教材在该单元末尾设置了快乐读书吧,对阅读四大名著提出了鼓励性的要求和建议。由此可见,对文学经典的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对节选文本的分析,而是要站在高位思考的层次上,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经典的认同从而产生阅读动机。

王崧舟教授在其执教的《红楼春趣》一课中复现经典的建构要素,从塑造对经典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经典能够成为经典,从而驱动学生自发阅读。

一.赏析并具现艺术价值,激发情感认同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即经典的建构,包含诸多要素。从经典构建的内部要素来看,群体对经典文学作品所形成的认同正是价值认同,即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经典文学作品自身的价值形成认可。《红楼梦》其被较多红学学者肯定的艺术价值之一就是它作为言情小说对固有模式的重大突破。中国古代描写爱情的小说很多,但许多爱情小说都经不起时间和历史的筛选。这些言情小说大部分存在非常明显的固有范式:才子与佳人的一见倾心,遭到世俗的反对阻挠,痛苦不堪。最后才子高中,皇权介入赐婚,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范式的写法构成了一个时代性的审美,如著名的《西厢记》《牡丹亭》等都契合了这样的范式,更不用提其他无名作品。

而《红楼梦》则在这样的审美背景下,冲破了这个陈旧的“范式”,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范式”: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相爱不仅仅是一见钟情这么简单,更是基于共同的思想和感情的基础,并且相互之间经历了长期的了解和爱慕。而面对封建传统思想的迫害和阻挠,最终也并没有封建绝对势力的介入,而是形成了决绝的悲剧结局。过去的范式看似是对封建传统的反抗,但实际上并没有实现根源性的思想突破,美好的结局需要依靠封建皇权才能够实现。而新范式则从头至尾都通过两个人伟大而纯洁的爱情来同封建勢力抗衡,尽管没有好的结局,但实际上是对封建势力的至死抗衡和对纯洁爱情的至死守护,具有现代爱情悲剧的意味。

【片段一】

师:其实宝玉懂黛玉,黛玉懂宝玉,宝玉和黛玉是一对真心知己,这是贯穿《红楼梦》的一条主线。你要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依次呈现和分析:《红楼梦》的第三回宝黛初见、第三十二回宝玉说黛玉不曾说过令他入仕的混账话)我们再来看,《红楼梦》第七十回,也就是咱们这篇课文所在的回目。当时春暖花开、桃花盛开,而桃花在风中飘零着,黛玉触景生情,写了一首很长的诗,叫什么来着?

生:《桃花行》

师:你们都记得,我选了最后的八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ppt呈现)(师生配合读)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师:诗写得非常凄凉,非常哀伤。但是没有人告诉宝玉说这首诗是黛玉写的。然而,当宝玉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们来看看他的反应,谁来读?

(ppt呈现)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种人看见,忙自己擦了。——曹雪芹著 无名氏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第967页

生:(读)

师:这就是宝玉的反应。孩子们,宝玉为什么会滚下泪来?

生:因为他感受到了黛玉凄凉的心境,他感到悲伤。

师:黛玉的悲伤,他懂。

(生自由发言,师引导至宝玉懂黛玉)

师:孩子们,这就是知己啊,知己就是知心的人。宝玉和黛玉就是这样一对知心的——

生:知己。

师:可惜,黛玉,死了。(播放87版《红楼梦》影视剧宝黛片段)(板书:叹知己无缘)

师:其实,《红楼春趣》里面就暗示了宝玉和黛玉的结局。孩子们还记得吗,在《红楼春趣》中有这么多人在放风筝,只有宝玉和黛玉放的是相同的风筝,他们放的是——

生:人。

师:这正是在暗示只有宝玉和黛玉才是真正的——

生:知己。

师:而两个美人风筝,一先一后,随风而去,飘飘飖飖,不知所踪,那不正是在暗示宝玉和黛玉虽为知己,但最终他们却是——

生:无缘。

【赏析】

面对这样的核心艺术价值,诸多一线教师基于防止孩子早恋的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教学性的解读和筛选。但是王崧舟的课堂教学中肯定了《红楼梦》作为言情小说的核心主线价值,宝黛情谊所蕴含的悲剧美学在五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是不需要被抹杀的。对于当下接触广博信息的孩子来说,从文学艺术价值的视角对宝黛知己情谊进行感知,既保留了《红楼梦》作为文学经典的艺术美学价值,又能够实现真善美的亲密关系启蒙。

因此,在《红楼春趣》的第二课时中,王崧舟教授围绕《红楼梦》“叹知己无缘”这一主线展开。首先,在课文程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入脂本中同一回对于黛玉的描写,对黛玉的性格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学生形成了对黛玉性格的初步认知后,通过学习单的形式,辅以音乐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代入黛玉的角色,进行黛玉心理活动的写话训练。以输出型的写话训练和朗读训练整合输入型阅读,从而对黛玉的心境产生第一层情感认同。而在第一层对于黛玉的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再一次引入宝玉对黛玉、黛玉对宝玉的行为分析,引导学生产生对于宝玉和黛玉之间知己情谊的认知。而上述赏析片段,则是在课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原文文本,联系了《红楼梦》中有关宝黛的三处情节,使该认知进一步深化、完善。最后附上87版《红楼梦》经典影视剧的宝黛片段,将这一知己情谊具象化,最终实现对红楼梦主线“叹知己无缘”的第二层情感认同。情感认同的层层叠加下,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红楼梦》这部作品其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的悲剧色彩,真切地体会到《红楼梦》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从而激起阅读兴趣。

二.开拓并深入赏析视野,构建认识认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会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学审美和批评的倾向。这种改变对文学作品的传播而言,有时是致命的,但对于经典来说,往往则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提供不同的研究视野,成为经典建构的外部要素。文学经典在时代研究视野的拓展累计中,逐步展露出包容性极高的文本接受程度。

曹雪芹的《红楼梦》由于其本身对于当时社会生活广博而真实的复刻以及极为矛盾的艺术表现主观性和客观性并存,使得它成为了一部具有极大阐释空间的经典文学作品。它经得起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刷和解释,也经得起研究视角的探索与挖掘。因而从经典构建的外部要素来看,《红楼梦》在作品本身的艺术品质(即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基础上,形成多元的召唤结构,使得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文学审美批评倾向对其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和分析。而这些研究成果又进一步促进了《红楼梦》被当下以及未来的读者所接受与赏析。

【片段二】

(分析了第二处描写宝玉的句子后,ppt呈现)

女人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出自《红楼梦》第二回

师:谁来读一读宝玉说过的话?

生:(朗读)

师:孩子们,把“女儿”这个词,记下来(板书:“女儿”)。这里的“女儿”指的是青春少女,但是孩子们你要知道,在宝玉所处的那个年代,男女有别,重男轻女。这些“女儿”的社会地位很低很低。然而咱们的宝玉他不管这些,他竟然说,女人是水作的骨肉——

生: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师:我见了女儿——

生:我便清爽

师:见了男子——

生:便觉得浊臭逼人。

师:事实上,宝玉他不仅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你看看,他对嫣红、晴雯、对袭人,他都是那样体贴,那样宽容。甚至是一个做成美人模样的风筝,都这样的喜欢。你想一想,这就是宝玉。来吧!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宝玉说过的话——

生:(读)

【片段三】

师:是的,孩子们,这就是宝玉。对待女儿,他尊重、他宽容、他怜惜、他疼爱。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其实在《红楼春趣》当中,另外出现的全都是,女性,“女儿”,比如——

生(接连回答):黛玉、探春、宝钗、宝琴、紫娟、小丫头们

师:有名有姓的,他这样对待,无名无姓的,他也这样对待。其实,咱们的作者曹雪芹,写《红楼梦》,他就是要为这些“女儿”立传。把它记下来(板书:为“女儿”立传)。

【赏析】

王崧舟教授所执教的《红楼春趣》这节课,在第一课时赏析宝玉这一人物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人物性格的分析。在与学生针对课文中三处描写宝玉的内容进行批注交流和情境假设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红楼梦》原文有关宝玉的描写,从而对宝玉的性格有了更加完整的认知。而对于宝玉这一人物个性的把握也并没有止步于此,王教授又有引入了时代背景,强调在封建社会下,宝玉具有这样的性格特质的珍贵之处,还从性别定位的赏析视角指出《红楼梦》的主旨在于为“女儿”即女性立传。

进入现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女性地位趋于平等,诸多学者从女性视角提出《红楼梦》中男女性主要角色隐含着“性别错位”的意味,借宝玉这一男性角色表达对女性的尊重和肯定。这样的描写涵盖了巨大的社会意义,并且这些社会意义在当下社会也具有极大的价值。如果这堂课只止步于对于宝玉在课文中的性格分析,那么宝玉仅仅是众多课文中的一个比较天真温柔的男性角色。而根据当下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学审美倾向,在课堂上为学生开拓一个较为深刻的研究视角,宝玉的形象便从此附上了饱满而深刻的性格特征,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五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自我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思考,为他们揭露《红楼梦》中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能够构建学生对于《红楼梦》作为经典的认知认同,进一步激起学生对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与期待。

三.立足并提高读者基础,落实文本接受

从经典建构的读者角度来看,文学作品的经典化离不开广大读者的接受和认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文学经典与学情的对接至关重要,学生如果读不懂又谈何对文本的接受认同甚至欣赏呢?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所安排的课文都是古典名著,并且单元篇章页明确标明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相呼应的语文园地中也安排了相关的内容和训练:交流平台里给出了四种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词句段运用也聚焦于理解词义和句子的训练;末尾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对阅读古典名著提出了鼓励性的要求。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和策略至关重要。

【片段三】

师:《红楼春趣》现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那么中国古典名著应该怎么读呢?咱们这个单元的交流平台给我们提了一些建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位同学的建议?

生:(读第一条)

师:是的,我们把这种读法叫做,读——

生:联系课文,猜测意思。

师:(依次让学生朗读建议,将剩下三条建议分别总结为难解方法,暂且放过;借助资料,扩大了解;结合影视,加深理解。)

师:既然《红楼春趣》选自《红楼梦》,既然《红楼梦》属于中国古典名著,那么《红楼春趣》我们也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读。

【片段四】

(ppt呈现)

探春笑道:“紫娟也太小器,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师:孩子们,这段话中,就有两个比较难理解的词语,谁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对学生进行正音)

師:猜猜看,这里的“忌讳”,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某件事、某个人在古代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师:他联想到了是不吉利的。谁再来猜猜看?

生:遭到别人不好的评论。

师:其实孩子们,你联系一下黛玉讲的话,你觉得这里的“忌讳”可能指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谁想到了?

生:风筝掉到屋子上是不太好的,不吉利的。

师:是的,黛玉讲的话当中有一个词也是可以帮助你理解“忌讳”,你找到了吗?

生:“晦气”。

师:对,你说。

生:“晦气”就是风筝如果把线剪断就可以放晦气。

师:所以这里的“忌讳”,就是黛玉口中所讲的——

生:“晦气”。

师:没错。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时候的放风筝有一个习俗——所谓的放风筝其实就是放——

生齐:晦气。

【赏析】

在学习课文之前,王崧舟教授从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切入,对其中介绍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对阅读方法策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紧接着,对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引导学生运用交流平台中所提到的练习上下文策略进行击破。并且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于课文情节掉风筝的梳理,可谓是一举三得:攻克了课文的难词难句、运用掌握了阅读策略、梳理了课文的结构情节。而在第二课时,则引入了有关程本和脂本的资料,从而扩大学生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并进一步如片段一赏析中所写,引入脂本中放风筝事件对黛玉的描写,使对课文的理解完整化。在片段二的赏析中,也提到了通过播放影视片段,加深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激发情感认同。《红楼春趣》的执教过程是在学生心中经典构建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通过阅读《红楼梦》运用和联系阅读方法的过程。

纵观王崧舟教授所执教的《红楼春趣》可以明晰地感受到随着对于《红楼梦》主线和主旨的剖析,学生对于经典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在逐步地加深,实现了在学生心目中经典的再一次建构,从而驱动学生自发地认同经典、阅读经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