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美文化交融下华裔女性形象浅析

时间:2024-05-07

邵韵之

内容摘要:中美文化交融在意识形态、文化思想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和差异性。本文基于中美文化交融背景,以汤亭亭小说《女勇士》为例,剖析华裔女性人物的形象特征,揭示人物形象下衍射出的中美文化的冲突与对抗,渗透与促进。

关键词:中美文化 华裔女性形象 中美文化交流 汤亭亭 《女勇士》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本文基于中美文化交融背景,以《女勇士》为例,对华裔女性的人物形象和特征进行分类分型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华裔女性身份被认定的渴望,以及实现中美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夙愿。

一.中美文化交融下的文学创作背景

首先,中美文化交融是世界多元化开放的发展趋势。中美两国从意识形态到文化属性、从民俗习惯到精神信仰均存在较大差异性。中美两国的文化接触主要以概念性、政治性及思想意识形态为主。而文学作品中人物冲突、矛盾事件呈现了文化交融的艰难。因此,从文学创作层面来讲,以中美文化交融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会显现“悲怆性”。

其次,中国人如何融入美国社会和白人文化体系也是文学创作所要解读的重点内容之一。大多数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在作品中均体现出了中国人在美国社会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作家多以人物故事及事件发展为主线,展现华裔女性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思想精神、心理状态的起伏波动,体现中美文化交融下的一种无奈感、领悟度,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在美国华裔女性生活的现状,提升美国政府及公众对华裔女性的重视、关怀和认可。

最后,不同的文化属性导致社会自然形态与思维认知的差别。在美国社会生活的华裔女性,其自身的文化属性依然以儒家文化思想为主,具有隐忍、顺从、贤惠等传统的优良品质。第二代出生在美国的新华裔女性也是如此。华裔女性在美国的生活实际上远比想象的艰难,文化难融、思想难入等问题较为突出。在该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着重反映“边缘群体”、“边缘人群”以其勇气抨击和抗争美国社会对华裔女性的歧视和不公。

二.以《女勇士》为例剖析美国华裔女性代表性形象

(一)作者介绍

小说《女勇士》的作者汤亭亭出生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是成长在美国的华裔女性。汤亭亭的文学启蒙受到父母的影响。父亲从专业层面与文化视角培养汤亭亭的文学素养及创作能力,汤亭亭创作思维来自母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有些作品的素材取之于母亲讲的故事。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问世后一举成名后,备受公众关注和喜爱,汤亭亭以华裔女性作家的身份进入美国主流文化体系中。其后,汤亭亭的作品《中国佬》《孙行者:他的伪书》也相继问世,这些作品虽在创作领域上有所扩展,意境也有所升华,但依然是从华裔女性视角,揭示种族歧视以及中美文化属性和思维认知的差异。

(二)《女勇士》故事架构

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层面解读《女勇士》,感受会截然不同。美国读者眼中《女勇士》是一部反映中国文化、中国生活、中国女性的文学作品,具有较为浓厚的东方情调及特点。而在中国读者眼中《女勇士》是一部美国华裔女性生活的纪实文学,小说凸显出浓厚的西方韵味、西方文化氛围。

《女勇士》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小女孩”的思想认知、心理变化及生活行为,重点刻画中国女子的品质特征、文化属性。受中美文化差异的影响,“小女孩”很难真正融入到美国白人社会生活中去,尴尬的境地造成女孩身份认同与归属的迷茫。汤亭亭在《女勇士》创作中深挖并分析自身文化属性,在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思想意识形态的冲突中,形成自身的思维认知,并结合想象力构建属于自我的“文化梦、美國梦”。

《女勇士》中“女儿”是推动整个故事进展的引线。通过“女儿”的视角,清晰地看到自身与父母间的文化差异,与美国主流文化的距离感。小说中“母亲”可定义为小说的核心思想,即“女勇士”。她们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道德品质和素养,且沿袭儒家文化思想和作风精神,面对美国社会的歧视和残酷生活现实,奋起抗争、予以回击。母女关系是复杂的、多变的、矛盾的。女儿们从母亲身上学习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母亲的心酸与不易;同时被上代人勇于直面现实、不服输的精神所感染。然而其内心深处又渴望被美国主流文化认同。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也彰显着作家本人所提出的“世界小说”的概念和写作方向已经建立起来并将日趋成熟[1]。

(三)女性形象概述

1.美国社会环境下华裔女性整体形象

《女勇士》是一部反映美国社会制度及环境下,华裔女性被束缚、挣扎直至奋起反抗的文学作品。从民族情感与文化融合角度来讲,小说以更为立体多元的故事架构、人物形象来表现中美文化的冲突与对抗,融入与促进。新华裔女性的抗争精神诠释了中国女性及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是对美国社会负面性与种族歧视的猛烈抨击。《女勇士》中共塑造五位典型的华裔女性形象,包括无名姑姑、女勇士花木兰、姨妈月兰、母亲英兰和女诗人蔡琰,描写了她们不同的生活情景、思想认知与行为准则。她们的共同点是以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各自经历着生活的磨难,有的被丈夫无情地抛弃,有的被奴役做苦工等,生活在美国本土的“女儿们”也有同样的遭遇,她们痛苦、迷茫,心酸又无奈。直到小说的结尾,遗憾的是,主人翁自我身份都缺失认定与归属感。

2.《女勇士》中华裔女性的典型形象

从整个华裔女性整体形象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无抵抗意识形象。封建社会对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给予烙印式的塑造。由于受儒家文化与长期男权社会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移民到美国的“母亲们”最初典型的整体形象为“逆来顺受”、“接受安排”,而在当时美国社会环境下,意愿提升华裔女性的整体地位几乎不太可能。

逐渐觉醒的抗争形象。“逆来顺受”的传统思想中也包含反抗的觉醒意识,觉醒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而是经过长期发展后形成的一种波及效应,是指思想层面的开悟与认知层面的转变。受多元文化等因素影响,“母亲们”的思想认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形成“女勇士”的塑造前提[2]。

新思想的另类形象。《女勇士》中的新思想是指具有叛逆思维、改变意识且伴有梦想的认知启蒙,华裔女性逐渐产生了变身成“花木兰、女勇士”的想象。受到美国白人主流社会的冲击与影响,自我身份的认定与归属成为其主要问题,现实中的边缘人定位也无法消除,如何挣脱中美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束缚也是导致该另类形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女勇士》中融入作者想象、梦幻的内容,以中美文化交融为背景,勾勒出具有写实风格、又有丰富想象力的故事情景,虚实结合,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特征。

三.基于中美文化交融下新华裔女性形象分析——以《女勇士》为例

(一)月兰人物形象分析——“逆来顺受”的典型

在《女勇士》中,月兰这个形象最具代表性。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受到严重排斥、种歧视族,身处男权社会,又自然受到性别歧视。社会各种不平等、不公正待遇使她们没有生活保障,经济拮据。文化互融的差异性以及长期遭受的欺压,对她们身心伤害和摧残,导致悲观的情绪与幻灭意识的出现。

月兰是中国封建文化及制度下的受害者,该人物形象主要体现在遵循传统中国女性思想,即儒家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女性在丈夫面前严重缺乏存在感、地位感。月兰被自己的丈夫抛弃三十多年,其内心中依然遵循伦理道德,渴望婚姻能一直续存下去。月兰认为丈夫是自己全部的依赖,如放弃这段婚姻便无法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在得知丈夫存在重婚情况后,只能压抑着情感,不抵触、不反抗。但内心感到极度屈辱和痛苦,渐渐地月兰情绪失控,人格与心理严重扭曲,其后客死在他乡[3]。吉尔伯特和格巴则指出:“不管她们变成了圣徒对象还是艺术珍品,她们都在回避着她们自己,更确切地说,这种献祭注定她走向天堂或死亡。”西蒙波娃对月兰的性格与思想层面剖析后提出,该类型的女人对男人形成了严重的经济依赖、思想依赖、行为依赖和情感依赖,其自身的行为准则以男权、父权社会制度下的文化价值取向为主,长期受到父权社会的制裁或被遗弃,最终发生死亡或发疯有其必然性因素[4]。

(二)英兰人物形象分析——“有所觉醒”的典型

《女勇士》小说中第三章中重点刻画英兰人物形象。英兰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者和传播者,也是男权文化无形的认同保卫者,是父亲的跟随者,即父亲的“同谋”[5]。英兰虽然认同传统封建社会的礼教约束,但其骨子里充斥着抵抗与不甘心,并不认同传统的“三从四德”。盲目父权制度与意识形态认同必定会导致潜意识当中的反抗意识。母亲英兰眼中的女儿是生活在异国的主体,为提升其教育程度,母亲将自己所遭遇的苦难全部灌输给女儿,让她们以母亲的前车之鉴为例,分析自身问题与成长所需。另外,母亲英兰无视父亲的“禁言令”,以文字言说的形式把姑姑的悲惨遭遇公布于众,以表达对姑姑同情和纪念。语言是女性的武器,女性的公开言说,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男权文化的蔑视和挑战。母亲英兰曾认同男尊女卑,然而在认清男权的丑恶后毅然化身为勇士,捍卫自己的权益,其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现代新女性[6]。

(三)“我”的人物形象分析——“新一代华裔女性”典型

《女勇士》中塑造“我”的人物形象,特点为思维较为混乱、认知充满叛逆,是一个接受新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女孩。身为华裔女性的第二代,骨子里依然被中国封建思想及礼教所束缚,但行为与认知受到美国思想观念的影响,对美国、中国两种文化均持怀疑、质疑的态度,生活立场、行为道德产生了困惑和迷茫。因此,“我”被家人判定为疯女人[7]。而“我”叛逆的本质,让自身产生了幻想:“我”与民间英雄花木兰一样,为乡亲们打抱不平,成为一名勇士和英雄。然而美国社会严酷的现实状况又让“我”感受到失望,感受到社会制度与文化对华裔女性的压制与歧视,导致“我”英雄梦发生偏差与改变。其后“我”在行为、语言及表情方面极力压制自己,小声音、小动作、微表情,期望成为符合美国社会及文化制度认同的“女勇士”、规规矩矩的做一个“美国女人”。

《女勇士》中小女孩“我”努力突破中国传统思想及教育观念,在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寻找到真实的自我,最终成为拥有真正的人格与自我的新一代华裔女性。在整个过程中“我”的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变化,但受环境与条件的影响,“我”最终明确了自身的定位与归属,即不符合传统中国文化体系架构,也很难融合到美国文化制度下。因社会自然意识形态的差异性,让“我”明白不必游走在两个不同文明及文化的夹缝当中,而是重构“自我”发展,活出真我[8]。

四.结合《女勇士》华裔女性形象中美文化交融重构分析

(一)传递华裔女性自身的最强音

《女勇士》小说中反映出诸多华裔女性在美国生活中的艰辛与不易,诠释美国社会制度下华裔女性的生活诉求、文化诉求及平等诉求。中美文化交融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而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重构[9]。美国社会对华裔女性形象一直是刻板式定位,以传媒或意识形态需求为主,打造的是虚化且不真实的美国华裔女性形象。汤亭亭的《女勇士》颠覆美国媒体虚化的华裔女性形象,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出当下美国政治环境与社会文化下的华裔女性生活状态。作者通过刻画的人物,构建出真实的新华裔女性的正面形象,传递出华裔女性的最强声音,让更多的美国政客与决策者了解华裔女性生活现状和遭遇。

汤亭亭《女勇士》华裔女性形象,显现出中美文化交融的可行性、必然性和趋势性,通过刻画不同人物形象来延展文化属性。一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面是美国西方所谓的文明文化,作者试图让两者进行融合,构建出更为多元、协同的国家社会文化领域,为华裔女性生存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适应空间。但是作者在创作及研究中发现“我是谁、谁是我”等定位十分困难。中国人眼中的华裔女性与美国人眼中的华裔女性截然不同,两种不同的文化认知与领域范畴解释出不同的“华裔女性”概念。针对该问题汤亭亭以寻找真正的自我为主线,分析和比较东方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異,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度,并从其边缘角度对异域文化进行理性的反思与评判。

(二)為中美文化交融奠定文学基础

《女勇士》以小说载体的形式,为弱势群体发出最强音。作者自身也同样身处弱势群体当中,且加入其边缘文化的思想阵营当中,汤亭亭根据自身对中美文化的领悟,为中美两个世界的文化体系而呐喊,并将二元文化进行淡化消解,意愿重新构建自我身份及文化属性。《女勇士》中人物形象的设计和塑造,体现现实与历史的融合性。作者大力提倡两种不同文化的对话、共存、融合,实现大同理念下的文化融合。同时,汤亭亭极力反对封建的传统文化与世俗观念,一如众多的美国华裔女性已成功实现自我思维跨越、民族情感跨越,同时又与原生家园始终保持着某种象征性的联系。从汤亭亭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其中所蕴涵的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文化在西方语境下的延伸和渗透,也是建立在双重性和跨文化基础上的一种独立的形态[10]。

参考文献

[1]滕露露.美国华裔女性在第三空间中的文化身份构建--以对汤亭亭《女勇士》的跨文化阐析为例[D].华东理工大学,2015.

[2]杜鹰.文化霸权下的华裔女性写作——以《女勇士》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4):5.

[3]褚蓓娟,李朝畅.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以汤亭亭的《女勇士》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

[4]秦苏珏.困惑与反思——以《女勇士》为例谈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误读[J].当代文坛,2007,000(005):144-147.

[5]张秀清.憧憬中美文化交融,塑造华裔女性新形象[D].内蒙古大学,2007.

[6]郑青,谢春林.华裔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对比——以《喜福会》和《女勇士》为例[J].俪人:教师,2015(2):179-179.

[7]周丹.双重形象,异域文化融合的象征——浅析华裔文学作品《女勇士》[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8(3):98-99.

[8]高洁,李前.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建构研究——以《女勇士》为例[C]//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8.

[9]周丹.双重形象,异域文化融合的象征——浅析华裔文学作品《女勇士》[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

[10]李静.从屏风上的鸟到涅槃的凤凰——论《女勇士》中华裔女性的性别身份建构[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跨文化视野下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研究(2022SJYB217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