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钺发
内容摘要:林译本《迦茵小传》是晚清著名小说译本,一经出世便引起巨大轰动,使林纾遭受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的谴责,但是晚清小说译本中的性别权力变化却从中展现了出来。本文以林译本《迦茵小传》为研究对象,认为特殊的时代背景影响了晚清小说译者对译本中人物性别权力的诠释,林译本《迦茵小传》体现了当时女性自主意识的崛起和对封建男权的解构,对此进行深入探究可以对晚清译本中性别权力意识的转变进行整体的观照和把握,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对晚清小说翻译的影响以及小说译本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力,从而补充和拓展晚清小说译本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晚清小说译本 性别权力 哈葛德 《迦茵小传》 英国通俗文学
《迦茵小传》原文出自英国通俗文学作家哈葛德(Sir Henry Rider Haggard)之手,主要讲述了迦茵的爱情悲剧故事,在近代中国主要有两个译本。一为半译本,是由包天笑和杨紫麟于1901年合译,在该版本中,译者在文中解释了只翻译一半的原因:偶然在书摊上发现了这样一本好的作品,于是想要翻译出来介绍给大家一起欣赏,但可惜的是译者只找到了上半部,下半部作品不知所蹤,所以译本也只能如此,不可杜撰充数。可实际上是因为原小说的女主角迦茵未婚先孕,与当时国人的道德准则相背离,所以包天笑和蟠溪子采取了半译的策略,使行文戛然而止。另一个译本为林纾和魏易合译的足译本,190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林纾看过包天笑的译文,深受小说的故事吸引,于是他找到了哈葛德的原文并将迦茵的故事完整地展现给读者。包译本和林译本读者接受情况差异显著,包译本的迦茵获得了众多读者的怜惜,而林译本没有一味塑造和巩固迦茵的完美形象,毫不遮掩地将真实情况翻译了出来,由于当时国人的保守思想,林纾的全译本刚出版就受到大量负面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足译本对部分近代中国读者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在晚清小说译本翻译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性别权力构建。
一.性别权力的构建特征
由于林纾未考虑当时国人的接受程度而将《迦茵小传》所有内容都译介出版,以致引起多数国人不满,即便如此,林译本《迦茵小传》在晚清小说译本中仍然有着独特的地位,其体现了性别权力的变化,两大表征便是女性自主思想的“崛起”和传统男权意识的松动。
(一)女性自主思想的“崛起”
林纾曾将哈葛德的小说简练概括成为一句话,他认为:“哈葛德之为书,可二十六种。言男女事,机轴只有两法,非两女争一男者,则两男争一女。”在林纾看来,《迦茵小传》属于“两女争一男者”,“两女”则是女主人公迦茵和爱玛,“一男”则是男主人公亨利。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文本主要围绕着美丽善良的农村女孩迦茵、仪表堂堂的贵族公子哥亨利以及能够给予亨利一家经济支持的爱玛之间的爱恨情仇展开,迦茵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与亨利相遇,两人迅速坠入了爱河,然而迦茵并不能给没落的亨利家族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帮助,以致亨利一家十分反对二人的交往,并极力撮合对亨利萌生爱意的债主来文杰的女儿爱玛小姐与亨利结为秦晋。亨利的母亲甚至找到迦茵,说只有亨利与爱玛结婚才能解决家族的债务问题,家里才会好过,劝告迦茵离开亨利,迦茵选择牺牲自己的感情,成全亨利与爱玛。之后迦茵发现自己怀有身孕(孩子父亲是亨利),为了使亨利放弃自己,她只能违心嫁给同乡土豪洛克(猥琐龌龊,一直追求迦茵),而亨利也与爱玛成婚。后来,迦茵又一次与亨利邂逅,二人互诉衷肠,却被洛克看到,气急败坏的洛克拿出手枪要杀亨利,最后,迦茵为了挽救亨利,逃出密室,伪装成亨利的装束,洛克误杀了迦茵,故事的女主角为爱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显然,《迦茵小传》是一部倡导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爱情小说,译入中国后,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以中国传统婚恋观来看,成婚前,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没有丝毫权力选择自己未来的伴侣;成婚后,夫为妻纲更是不可撼动的行为准则。《后汉书·女诫》中就有言“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女性的社会角色就是对男性的绝对服从,以及根据男性的意愿而繁衍后代,男权中心主义思想贯穿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准则和家庭秩序里。处于权力底层的女性,形成“失语”状态,话语权被剥夺殆尽。林译本《迦茵小传》体现了具有鲜明西方文化特点的骑士文化色彩,原文作者哈葛德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是历史上第一个正视男权制及其统治下的妇女状况的时代,其保护与尊重妇女的骑士精神体现了英国早期的大男子主义到20世纪初女权思潮顶峰期的过渡。男性地位不再高高在上,女性的地位也不会低到尘埃,在译文中,林纾对迦茵始终抱以赞美的态度,对其为爱奉献,自主选择的品格进行了高度赞扬,认为迦茵不仅有令人倾倒的容貌,还有对爱情的坚守、果断的性格和柔软细腻的内心。林译本采用多种描写相互交织的手法,塑造了有别于当时传统中国女性的形象,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二)传统男权意识的解构
林译本《迦茵小传》在一定程度上也挑战了传统男权意识,亨利和爱玛之间的感情纠葛,在原文看来是经济问题对纯洁情感的一系列影响,而林纾的译文重点被转移到对男权意识的关注,认为利用女方家庭的钱财来重振家业会对男性的自尊造成伤害,“阳刚之气纳入了军事、爱国的品德,理想的男性被定义为勇敢、独立而渊博之人,如猎人、探险者和拓荒者等。”这是对于理想男性全新的定义。在译本中,男性主人公亨利是软弱的,他没有力量去抗衡所谓的家族势力,即便他深爱着迦茵,却对现实妥协,迎娶艾玛的行为宣告男性力量的破产。所有的行为基于自身的主动性,在译本中,男性主人公的很多行为都十分被动,并没有体现出对整个故事结构的主导作用,所有关键情节的发展都由迦茵所推动,由此进一步削弱了男性的力量,从而解构了男性位于社会中心的传统性别观。也就是说,亨利在爱情的刺激下也没有办法去争取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看似“孝顺”的男性主人公遵循了传统社会准则,但在本质上却失去了独立的生存空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为爱付出生命的女主人公,她们反而在“为自我”的层面上占据了主动地位。这些新的男性形象出现在林纾翻译的一众小说中,包括探险类、历史军事类和爱情类小说译本,《迦茵小传》是这一系列译本中的典型代表。
二.男女权力意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小说地位颠覆带来的启蒙功能
1902年,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面肯定了小说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小说不再是娱乐性质的消遣之物,而成为一种与现实和民众息息相关的文学体裁。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小说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逐渐颠覆文学传统,不再处于文学边缘位置,而承担起启蒙民智的重任。在外敌入侵的动荡局势中,知识分子的重心转移到被普罗大众广泛接受的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小说文本上,他们不仅自己创作小说,还广泛翻译域外小说。日本学者樽本照雄曾进行了一项统计研究,他发现:“1840年至1919年之间的翻译小说约2567种(其中包括一部分短篇小说)。”无数域外小说自1898年起涌入中国,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翻译小说的数量甚至一度超越创作小说,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因为小说译本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与社会意义,为自由平等思想的异质文化输入提供了有效渠道,所有翻译成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有思想的进步人士深感封建意识对国人思想的荼毒,落后的道德观念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人文思想来唤醒麻木的国人。因此,林纾的翻译注入了试图改变社会的宏愿,忧国忧民的他亲历晚清一系列历史大变革,迫切想要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宣传引介先进的文化理念,进而起到教化国民的作用。历史赋予了翻译小说独一无二的发展空间,所以林译版的《迦茵小传》隐含着译者有意识的思想倾向,他着重想要传达出的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和以及新时代女性可以自由选择爱情和婚姻的独立思想,这样的价值观念正好符合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期待,顺应了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
(二)传统等级观念面临危机
传统性别权力意识随着西方进步思想的冲击而摇摇欲坠,作为男性知识分子代表之一的林纾,他的译本也体现了男性由民族危亡所产生的性别焦虑。晚清社会正处于一个历史大变革时期,是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历史转型期,社会动荡,儒家传统的纲常伦纪受到西学的严峻挑战,西方自由平等的价值观逐渐渗透入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中,移风易俗的社会运动不断冲击和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国人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以至传统意识面临深刻的危机。一方面,女性的社会力量逐渐壮大。在整个社会秩序被打乱后,女性发现自己也能承担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能够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力量(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还是独立意义上的),因此她们可以逐渐在物质上乃至精神上摆脱对男性的依附状态,意识到男性将不再处于社会权力意识的中心,女性一样可以独立自主地发展,曾经束缚于性别圈套中的女性开始冲出男性控制的重围。另一方面,晚清男性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性别焦虑。他们亲眼目睹了大清帝国从之前的大国沦落为任人欺辱的弱国,衰败颓废的社会氛圍影响了根深蒂固的性别权力意识,男性精英阶层蒙上了一层忧虑的阴影,西方自由思想的输入进一步加重了这样的身份焦虑,从而削弱了男权中心主义思想。尽管当时的社会状况不足以使女性得到真正的解放,但延续千年的性别等级秩序在翻译小说中开始崩塌,为女性和男性权力意识的变化创造了历史条件。
三.晚清译本性别权力意识变化研究的意义
研究晚清小说译本中性别权力意识的变化有助于剖析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对晚清小说翻译的影响以及小说译本对社会发展的历史反作用。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末政府的政治情况、经济状态和思想意识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传统意识形态也在炮火声中飘摇不定,整个中国社会陷入混乱和谋求发展的变革时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大量文学作品传入中国,这为社会上涌现出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全新的舞台,他们在社会思潮的活跃运动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复杂多元中选择了翻译的方式为边缘意识发声,为进步思想筑起堡垒,并在自身的翻译实践中融入政治意向和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期望实现救亡图存、奋发富强的政治抱负。因此特殊的时代背景为近代翻译提供了契机,而具有特殊的政治倾向和历史意义的小说译本也对时代产生了相应的反作用,为时代的发展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康有为曾写道: “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充分肯定了林译小说的社会价值。其次,有利于读者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理解我国思想变迁史。中国近代读者一直被传统意识形态影响,没有对比,就不会产生差异,没有差异,就不会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也就不会谋求改变。晚清小说译本中的性别权力意识呈现使得中国近代读者有机会了解到西方世界中男女性别社会地位的情况,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鼓励所有人都尽力去追求自身的幸福。可以发现,晚清小说译本对于改变当时没落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无数读者的思想和观念受到冲击,不断反思自身思想观念的不足,不断谋求发展进步,最终实现强国愿景,所以当时的翻译是“体现和推动社会的力量”它们不仅对近代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关键的是其所起到的社会、思想和历史价值。林译本《迦茵小传》中充分描述了迦茵与亨利之间的爱恨纠葛,二者同样遭遇了来自家庭封建势力的打压,甚至迦茵还承担着社会舆论对其的伤害,但迦茵作为译本赞颂的对象,她始终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守护着纯真的爱情,最后,用自己的死换取爱人的生还,用宝贵的生命坚守着自由的恋爱理念,可以说,迦茵的一切行为都基于自主的选择。因此,该译本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年轻人的思想,为其输入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爱情至上、男女平等的理念,进而进一步激发国民反帝反封建思想的觉醒。
林译本《迦茵小传》在文本中体现了男女性别权力意识的变化,改变了男性强势、女性弱势的刻板形象,讴歌了迦茵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体现出女性的力量的崛起以及男权中心意识的松动。这样的情况首先得益于小说地位转变所带来的启蒙功能,并由当时的新旧交替、中西融合的社会思想文化及意识形态所决定。研究发现,晚清小说译本的盛行有利于提高年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思想解放,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进程的发展。另外,性别权力意识变化的研究也有助于剖析社会发展情况与晚清小说翻译之间的辩证关系,更进一步了解我国思想变迁史以及中国晚清乃至近代小说翻译情况,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参考文献
[1]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苏艳:《从林纾译<迦茵小传>看清末中国男权意识的固守与松动》[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22):26-32.
[3]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4]王旸:《簾卷西风:林琴南别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页。
[5]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6]哈葛德.迦茵小传[M].林纾,魏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8.
[8]寅半生.读《迦因小传》两个译本书后[A].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C].北京:中华书局,1960.
[9]韩洪举.林译《迦茵小传》的文学价值及其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1):70-74.
[10]苏艳.林纾所译《迦茵小传》中父权意识的显现与解构[J].赤峰学院报,2014(10):36-38.
[11]黄宁.权力差异下的清末民初小说翻译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5):72-74.
[12]熊建闽.林纾中西比照的文化参与意识及其文化用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1):77-82.
[13]孔慧怡.晚清翻译小说中的妇女形象[J].中国比较文学,1998(02):71-87.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