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闻传播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

时间:2024-05-07

内容摘要:为了提高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为后续专业教育奠定坚实基础的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时应融古汇今,把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彰显古韵活力。通过泛读、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大量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并以情感的渗透性、联想展开法与求异创新法等方法使学生对作品进行充分的体验和认识,从而实现古代文学课的美育功能。通过任务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新闻传播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及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很多学生认为古代文学与新闻传播专业没有直接的关系,对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不大,这种认识上的偏误导致他们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兴趣索然的学生和缺乏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把握古代文学基础教育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之间的“度”,使之既区别于重理论、重研究的传统文科教育,又能为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新闻传播本科专业古代文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的思考与探索期望能够促进新闻传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融古汇今,彰显古韵活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积累,部分同学对该课程有浓厚兴趣,但大部分同学怀着对新闻传播专业的憧憬来到高校,希望接触更多的专业知识,这门课程对他们来说缺少新课的吸引力,学习时也有些迷惘,还有部分同学有抵触情绪。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去品鉴经典,拉近古代文学作品与当代新闻传播学生的距离,让他们对古代文学的传承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是这门课开设是否成功的关键。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课就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为了解决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的疑惑,教师可以在上第一课的时候,首先理性分析新闻传播等应用文科“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思想,让他们懂得“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1]的道理。其次,分析当今新闻传播行业的从业大军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大有人在的就业形势,让他们有一种危机感,意识到学好文学基础课,可解决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上手很快,但后劲不足的人才培养窘况。最后,为了避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可以古代文学作品在大众文化中的传播与接受为话题展开讨论,如以邓丽君的《淡淡幽情》专辑、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等流行音乐,《还珠格格》《甄嬛传》《满城尽带黄金甲》《芈月传》等影视剧,广告与品牌传播、新闻稿等对古诗文名言警句的直接引用与化用为专题,让同学们下去搜集资料,剪辑的視频资等经典案例将在课间展示,其目的是让他们形象地感知古代文学是当代文化的“源头活水”。

在实际教学环节,也可以融古汇今,把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旨在贴近学生心理,彰显古韵活力。比如,讲孔子、庄子的作品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儒家、道家文化,还可延伸到儒道思想及文化精神在当代的传播与价值展开,并结合当代孔子学院的传播现象、百家讲坛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让同学们课后查阅及思考;讲屈原《离骚》、司马迁《项羽本纪》时,结合当代大众文化中的屈原、项羽形象进行评析;讲唐宋诗词时,不仅结合唐宋诗词歌曲、朗诵等音频视频资料,而且跟同学们介绍《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宋词108部系列微电影》的拍摄计划及现状,并鼓励同学们在学习具体作品时大胆的想象,培养他们的镜头意识;讲《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时,结合文本及改编的影视剧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热门电影,感受当代大众文化改编古代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魅力。以上措施希求能在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学特质和传播特质之间找到契合点,激发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品鉴经典,提升审美能力

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品鉴经典,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经途径。孔子曾曰“不学诗,无以言”,即是对那个时代经典的看重与学习,历代文豪都有从经典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的学习历程。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也要注重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学习与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实现古代文学课的美育功能,首先需要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这需要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古典文学作品。而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课的古代文学学时一般有限,故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除了精讲篇目外,教师每个学期都应确定泛读内容及自主阅读的篇目数,让同学们课外阅读,摘抄至少100篇古诗文并做好笔记,作为平时成绩之一进行考核。诵读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可声情并茂地朗诵讲析重点篇目,也可穿插诵读的音频、视频资料让同学们学习模仿,引导他们朗读时以情寄声,以声传情。每次课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检查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情况,每个学期开设一次诵读专题课,评选出“班级好声音”并予以奖励。让诵读回归课堂并贯穿每个学期的始终,可养成学生从诵读古代文学作品中感知美的良好习惯。

实现古代文学课的美育功能,还需要情感的渗透性,它是打动学生,让他们进入审美境界的关键。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如何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体会到作品的情感内蕴,教师在讲析重点篇目时要饱含激情来建构情境,从而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诗经》的温柔敦厚、“楚辞”的热烈奔放、山水田园诗的恬静幽美、边塞诗的悲壮豪迈……教师在讲析时应注入情感,与作家的心灵对话,仿佛与作者一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3],语调抑扬顿挫,或铿锵有力、激情澎湃,或平缓恬淡、幽怨缠绵,用情感的渲染把学生引进美的殿堂。

實现古代文学课的美育功能,不仅要靠情感的渗透性,而且要调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对作品进行充分的体验和认识,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这离不开对经典作品的赏鉴,如对诗词意象、人物形象、作品内涵等层面的分析,联想展开法与求异创新法是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联想是人们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是想象的主要形式。文学创作少不了联想,文学作品赏析时,展开丰富的联想也可以加深对作品意境的体悟。《别赋》是专写别情的名篇,离别,几乎每人都体验过,离情别恨的抒写更是文学亘古不变的主题,故而学习此篇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离别体验,论析赋中引起共鸣的句子,并引导到烘托离情的“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句,分析了古人把离情别恨与伤春悲秋结合起来了的原因。紧接着让同学们展开联想,列举了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柳永《雨霖玲》“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等名句,这既可积累知识,又可对此处的烘托手法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联想展开法,既结合佳作名句,又联系人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轻松而愉悦。此外,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具有开放性和模糊性,因此文学课的课堂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美的能力,求异创新法不失为一种启发学生的好方法。正所谓“诗无达诂”,如《蒹葭》中的“伊人”意象、李商隐《无题》诗的主旨,都备受争议,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人生、文化、美学等问题,更是没有定论,如《渔父》中屈原与渔父的人生态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众人的志向等等,都值得挖掘深思。故而对于类似问题的解决,一般不作定论,而是通过设问,让学生积极讨论,只要提出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都应予以鼓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创新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如介绍屈原生平思想及作品时,这两部分的内容连在一起讲述,学生很有可能引起视听疲劳,可以在慷慨陈辞地讲述屈原爱国思想及高尚情操,把学生的情感渲染到高潮后,适当地穿插一些话题让同学们思考后进行讨论,如“今天,我们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就是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但为什么要以吃粽子的方式纪念屈原呢?”在同学们讨论过后,适时地引入池莉作品中的新解,原来是哑巴渔翁想说明屈原惨遭追兵杀害的过程,米象征其高洁人品。这看似无关紧要的“题外话”,一方面起着舒缓课堂节奏的作用,另一方面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并让他们意识到文学作品中虚构想象的重要性。

品鉴经典,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熏陶,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自由愉悦地在文学世界里遨游,感受古代文学作品深邃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从而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审美能力。

三.注重实践,培养创造能力

新闻传播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文科,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要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在这方面,任务型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强调“在做中学,在用中学”的教学方法,它集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为一体,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一般分为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聚焦三个阶段,广泛地应用在外语教学领域中,也可借鉴到新闻传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中,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前任务阶段,本着夯实古代文学学科基础,贴近新闻传播专业特点的原则,教师可以设置了三种任务:第一,评析古代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化中的传播与接受;第二,古代文学作品的改编与表演;第三,古代文学作品及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审美创作。第一种任务中的当代文化涉及新闻稿、广告语、流行歌曲、影视剧、当代文学作品等,同学们可任选一种;第二种任务古代文学作品的改编,既可把古代文学中矛盾冲突鲜明的叙事诗、散文改编为小说、剧本,又可将古代诗词作品改编为现代诗歌、现代散文,还可以对改编后的作品进行舞台演绎;第三种任务诸如古诗文的仿写,引用古诗文撰写新闻稿、广告语等。新闻稿、广告语的撰写可结合校园文化,也可结合学院奖、金犊奖等重大赛事的真题进行。同学们自由选题,可独立完成,也可成立5人左右的小组并推荐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的分工及与老师的沟通,每个人必须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情况纳入到本课程的考核成绩中。

在任务环阶段,首先是具体任务的选择及小组成员的确立。在前任务阶段,教师其实只给出了任务的范围,具体的任务靠同学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4],他们确定的具体任务其实就是个人或小组成员感兴趣的问题,这需要他们积极思考,小组成员协商讨论,其实已经迈开了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同学们把选择的具体任务及小组名单提交给教师,教师应对重复性较多的选题进行协调,并最终确定个人或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其次是具体任务的计划实施。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他们围绕着任务搜索、筛选并整理文献,并试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此阶段,同学们可以通过讨论与协商解决难题,这也锻炼了他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最后是任务完成后的成果汇报。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向全班汇报各自完成任务的情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慷慨悲凉的英雄形象项羽、岳飞,如诗如画的诗意书写,如泣如诉的浅吟低唱,当代文化引用、借鉴古诗文的精辟点评,影视剧改编古代文学作品的理性剖析,仿写古诗文、新闻稿、广告语的审美创作……琳琅满目,精彩纷呈。宽松而活跃的课堂氛围,给了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台,用自己的汗水凝聚成了生动形象、感人至深的一课,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蓬勃的朝气。

在语言聚焦阶段,教师应阐明中国古代文学与新闻传播专业的密切关系,并就古代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化中的传播与接受特点作出概括与总结,鼓励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勤于积累、善于思考,强调只有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才能铸就传媒业界的精英。

总之,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把“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的传统课堂结构模式调整成“自主学习—成果汇报—教师总结”的课堂结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效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韩愈著,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1454.

[2]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18.

[3]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5.

[4]鱼兆还.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浅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3(1):29.

(作者介绍:李欣,博士,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