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至善至诚的杨绛:《老王》解读

时间:2024-05-07

吕佳

内容摘要:《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把教学重点放在解读老王的人物形象,而对于杨绛的人物分析则略显单薄,常将杨绛的人物品质解读为知识分子的善良,关爱弱者,等等。笔者认为,在《老王》这篇文章中,杨绛的人物形象非常高贵,她身上所流露出的品质是一种至善至诚的境界。

关键词:《老王》 杨绛 至善至诚

杨绛的《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教学篇目,常被作为公开课的示范篇目进行教学展示。江苏师范大学的魏本亚教授还曾组织了十位名师教《老王》的活动,对《老王》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从对《老王》的教材解读和众多名师课例来看,《老王》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品读老王的人物形象,读出老王的“苦”与“善”。此外,教师也常常带领学生体会作者杨绛的善良品质,但这种善良常被解读为是建立在身份不对等的基础之上,老王视杨绛一家为“家人”,尽自己所能“照顾”杨绛一家,希望得到杨绛一家精神上的接納,而杨绛却只是视老王为“熟人”,仅仅只是从物质上帮助老王,所以文末杨绛才会写到“愧怍”。当然,通过“愧怍”一词我们可以读出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反思意识,这是一种善良的体现,但其实反复品读文本,杨绛对老王的关心仅仅是物质上吗?难道就没有精神上的照顾吗?若是有,那杨绛所表现出的善良就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物质帮助,背后所蕴含精神意义则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是一种至善至诚的境界。

一.精神上的体谅——不追根究底

在《老王》这篇文章中,杨绛与老王的关系是非常熟悉,“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大部分教师在解读杨绛与老王的关系时,常常会细细品读这一句,通过这一句,杨绛与老王的关系除了熟悉外,还具有一种不平等的雇佣关系。由此,在进行后文解读时,杨绛与老王的关系就披上了一层不平等的外衣。比如,文中写到杨绛不知道老王为何一只眼瞎,不知道老王住在何处,不多问老王埋在什么沟里,常有教师将此解读为是杨绛对底层人民的关心程度不够,与老王只是雇佣关系,而不是真正的朋友。

杨绛对老王生活不追根究底的行为是否就表现出她的冷漠呢?笔者认为不然。杨绛与老王虽然所处阶层不同,但可以说都是时代的不幸者,老王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劳动人民,杨绛则是在“文革”中饱受磨难的知识分子。同是不幸者,往往更能体谅对方的苦楚与酸痛,更何况是像杨绛这样心思细腻的知识女性。杨绛明知老王眼瞎可能是害了某种恶病,也知道老王住的地方破旧不堪,若是她无缘由的追问这些事情,可能会在不经意的时候触及老王的伤心事,甚至可能是不堪的过去,而“闲聊”反而让彼此都感到自在。将心比心,杨绛的不追根究底其实是体谅老王的不幸,是一种精神上的关怀。而在最后不多问老王埋在何处,其实也是出于内心的不忍,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人草草埋葬,乱葬岗的情景可想而知,若是追根究底知道了埋葬的地点,杨绛的内心也只是徒增伤悲。

二.精神上的尊重——物质帮助

对于杨绛与老王的关系,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常常认为杨绛与老王之间是“物质”帮助与“精神”渴求的不对等,老王倾尽全力帮助杨绛,将杨绛视作“家人”,尤其是在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更是作为好友的告别,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而杨绛对老王的态度主要停留在物质层面,让老王送冰绝不要车费减半,让老王送钱先生看病时坚持付车钱,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也同样坚持付钱,甚至将老王包鸡蛋的蓝布也叠好还给他。“钱”可以说是联结杨绛与老王的纽带,两人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通过杨绛与老王交往的这些细节,读者往往会觉得杨绛总用金钱来维系与老王的关系,太缺少人情味,但笔者认为杨绛的行为其实非常具有人情味。在当时,老王的境遇与杨绛相比,实在是差太多,杨绛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希望帮助老王改善生活境况,但她也知道如果直接赠予老王钱财,老王一定不会接受,弱者的自尊心往往非常脆弱,心思细腻的杨绛懂得如何尊重老王。于是,在与老王的交往中,杨绛尽一切所能,在不伤害老王自尊心的基础上帮助老王。杨绛拒绝老王的好意,看似没有人情味,实则是杨绛希望在物质上更多地帮助老王,杨绛如果接受了老王的好意,老王的生活便会多一丝贫穷,这是杨绛作为知识分子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钱”虽然是杨绛与老王关系的纽带,但这绝不是一种单纯的雇佣关系,要在这个行为背后看到杨绛帮助他人的用意。杨绛对老王的物质帮助,其实质是一种在精神上高度尊重他人的帮助方式。

三.精神上的担忧——行为慌乱

在《老王》这篇文章中有一处细节,老王在给杨绛送完香油和鸡蛋后,杨绛并没有请老王进屋坐坐,也没有扶老王下楼,而是目送老王离开。很多教师在解读这一细节时,常常会谴责杨绛的行为,老王在临死前送来香油和鸡蛋,身体情况那么糟糕,哪怕是普通朋友也应该请进屋喝杯热茶,或是亲自送老王回家,而不是像雇佣关系一样,冷漠地目送老王离开。有教师对这一细节还会解读成杨绛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之前与老王的关系也是如此,杨绛从未请老王进屋喝杯热茶,杨绛对老王的帮助只是熟人之间,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关心。

其实细究老王最后来送香油和鸡蛋的细节,我们就可以发现,杨绛表现出如此的行为其实是因为面对老王外貌与行为的巨大变化而导致的慌乱。首先,老王当时的样子就“像棺材里倒出来的”,毫无生机,这着实让杨绛吓了一跳;此外,老王送来的东西是一瓶香油和一大篮数不清的鸡蛋,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东西可以说是老王全部的积蓄,老王将这些全部送来,杨绛自然会感到惊讶。杨绛一直不愿意接受老王任何的馈赠,这不是不把老王当朋友,而是觉得老王生活如此悲惨,自己应该帮助他,而不是让他破费。而目送老王离开,看似冷漠,其实也是因为老王反常的举动让杨绛不知所措,“忙去给他开了门”“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从杨绛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的慌乱,这种慌乱主要源于她“害怕得糊涂了”,甚至可以理解成杨绛对老王的担忧。如果杨绛对老王没有情感上的关心与照顾,那么杨绛面对将死的老王完全可以理智地表现,有礼有节,非常具有“人情味”。正是关心则乱,担忧则乱,种种原因,才让杨绛面对将死的老王有些手足无措,才会表现得如此慌乱,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这也是可以理解与体谅。

从杨绛与老王交往时的言语、行为等方式来看,两人看似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但细细追究起来,杨绛对老王的种种行为都是出于关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关心是热情明了的,而有的则是含蓄内敛的,如杨绛对老王,杨绛不去揭老王痛苦的伤疤,而是尽自己的一切去帮助老王,面对老王的慌乱行为也是情有可原,等等。试想,若是杨绛非常热情地对老王嘘寒问暖,大方地接受老王的好意,这对老王真的好吗?两个人的身份差距决定着两个人很难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知心朋友,那么杨绛以自己的方式帮助老王,这也是对老王的尊重与爱护。这种无言的关心,其实是一种至善至诚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魏本亚尹逊才主编.十位名师教《老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05.

[2]杨绛.我们仨[M].北京:三联书店.2018.06.

[3]罗银胜.杨绛传[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6.06.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