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饶宗颐诗歌中佛语及佛教意象的妙用

时间:2024-05-07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文体学方法兼结合创作背景、创作理念等因素,对饶宗颐先生代表性诗作进行文本细读,分析饶先生在创作中是如何运用佛语与佛教意象的,以及这些佛语与佛教意象在绘景、抒情、言志、造境、传理方面是如何起作用的。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当今现代化、全球化、不同文化不断交融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古典诗歌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在美学、表现力等方面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值得我们将其继承发展下去。

关键词:饶宗颐 诗歌 佛语 佛教意象 比较文学

一.背景与目的

饶宗颐先生是享誉世界的汉学大师,毕生积极从事跨国学术交流,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而舟车所至,饶先生喜欢用古典诗歌记录人生点滴,有诗作1400余首传世。受家学渊源影响,饶宗颐自幼对佛学情有独钟(饶宗颐《宗颐名说》15)。20世纪50年代,饶宗颐在印度学者白春晖(V.V.Paranjpe)指导下學习梵文、钻研印度婆罗门经典;1963年,饶宗颐到印度从事研究,并跟从白春晖的父亲老白春晖(V.G.Paranjpe)继续研究婆罗门经典(陈韩曦68-71)。在回香港之前,饶宗颐又游历了锡兰、缅甸、高棉、暹罗等佛教国家,沿途所见“山川风土,多法显、玄奘、义净所未经历者”(饶宗颐《佛国集》 1),因此他诗兴大发,创作了大量古典诗歌,共计46首,后汇编成诗集《佛国集》。

妙用佛语与佛教意象,以禅绘景、借禅抒情、托禅言志,依禅造境、因境生理,从而达到各种诗歌元素水乳交融,形成一个有机美学共同体,已经成为饶宗颐诗歌的一大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饶宗颐先生代表性诗作进行文本细读,分析饶先生在创作中是如何运用佛语与佛教意象的,以及这些佛语与佛教意象在诗歌中起着什么作用,希望借此能为如何在当今现代化、全球化、不同文化不断交融的大背景下继承与发展中国古典诗歌提供启示。

二.文本分析

1.妙用佛语:以禅绘景、借禅抒情、托禅言志

以下这首“印度洋机中作”,选自饶宗颐《佛国集》,是饶先生1963年赴印度进行深造与交流途中所作。是典型的直接使用佛语绘景、抒情、言志的作品。

色相空中许我参,试将金翅与图南。

日灯禅炬堪回向,坐觉秋云起夕岚。

首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翅”这一佛语的妙用。“金翅”,源自梵语,是佛教传说中的一种大鸟,在此指代“飞机”。飞机是一个现代化的产物,如果将“飞机”这一名称直接用于古典诗歌中,有格格不入之嫌,但“金翅”一词,既解决了如何在古典诗歌中表达“飞机”这一现代内容的问题,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照耀下飞机机身金光闪闪的奇景。同一句中“图南”一词与“金翅”相呼应,让人更联想起《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因为“图南”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379-381)。“金翅”与“图南”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奇景:飞机在夕阳的照射下,机翼变成金色,闪闪发光,诗人安坐机中,犹如乘坐在金色大鹏背上,遨游于大洋空中。

第二,“日灯禅炬”也是绝妙的比喻。“日灯禅炬”是指用于供佛或敬神的长明灯,在本诗中指代太阳。长明灯或禅炬闪闪发光、周围往往有一圈光晕,这让人联想起诗人在飞机中,看到夕阳静挂天边,闪闪发光。另外,佛教中常以“灯”、“炬”比喻佛法,用“日灯禅炬”比喻夕阳,可能让人联想到一轮红日挂于西空之上的庄严静穆之象,进而联想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事实上,这样的比喻具有模糊性,但恰恰是这样模糊性,增加了诗歌的张力,不同读者读此句,会有不同的反应、不同的想象。

第三,“色相”、“参”、“回向”、“坐”等其他佛语,所起作用侧重于抒情、言志。“色相”是佛教用语,亦作“色象”,在本诗中指万物的形貌。“参”,令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佛教中的“参禅”意象,在本诗中是指观看并有所领悟。“色相空中许我参”,此句让人联想到诗人在“空中”居高临下,静观世事变化,人间万物尽收眼底,因此更能“参”悟各种“色相”;抒发了诗人超然物外,眼光万里长的远大襟怀。“回向”,佛教用语,指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在本诗中有反省、感悟、回馈众生之意。“日灯禅炬堪回向”一句,表现了诗人看到天边夕阳如炬,想到佛法无边,应将自己平生所学反馈社会、普度众生,反映了诗人的远大济世情怀。“坐”,在本诗歌的语境中,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坐禅”、“打坐”等佛教意象;在此是指诗人坐在飞机中冥想,仿佛看到在秋林中的云雾在夕阳中升起。“坐觉秋云起夕岚”一句让整首诗余韵袅袅,表现了诗人虽然静坐机舱之中,但胸有夕阳林霭,怡然自得。

2.妙用佛语:依禅造境、因境生理

以下这首“孟买苦热”,同样选自饶宗颐《佛国集》,是典型的妙用佛语,进而依禅造境、因境生理的作品。

仿佛当前截众流,宝车香象许同游。

夏云犹覆三摩地,火里新荷欲出头。

正如以上第一部分所分析的,在饶宗颐的诗歌语言体系中,佛语是绘景的重要手法,描绘佛国景致尤其如此——这首诗也使用了许多佛语,比如“截众流”、“宝车”、“香象”、“三摩地”、“火”、“新荷”等,描绘出孟买夏日一片熙攘蓬勃景象:天气极为闷热,长空密云覆盖,街上车水马龙,在这如火的浊世中,池塘里的小荷露出尖尖角。对古老佛国的描绘,情景交融,成功地为中文古典诗歌的开拓了新意境。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表面上是在绘景抒情,其实在所营造的意境中暗含哲理。“火里新荷欲出头”一句就颇为耐人寻味。在本诗中,莲花依然是纯洁无瑕,亭亭玉立于孟买熙攘混浊的尘世,这是对传统意象的继承;饶先生别出机杼之处在于,他又将“火”与“新荷”并列,既新颖又自然,营造出一种在烈火中重生的意象。浊世之中,自有无瑕高洁;火海中,别有一片清凉世界、清净境界;无论多么酷劣的环境下,都有蓬勃向上的生命……

此诗巧妙之处正是在于诗人没有直接说理,而是将哲理消融于绘景抒情之中,使得哲理在诗的意境中若隐若现、朦胧明灭。因此,读者在沉浸于本诗的情景交融之意境美时,总觉这首诗歌中另有一层飘渺不定的哲思与意境,让人有欲辨已忘言之感。这种感觉促使读者对诗歌不断细品、揣摩、沉潜把玩,一旦猛然会意,便真可能有欣然忘食之快。这就是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三.结论

由本文“文本分析”的第一部分可见,饶宗颐先生的诗歌继承了中文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有绘景,有抒情,又有言志,而佛语与佛教意象正是使诗人实现情景志水乳交融的媒介。因此,使用佛语丰富诗歌的语言与意象,增强诗歌表现能力,是饶宗颐发展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贡献。

饶宗颐发展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贡献是:借助妙用佛语与佛教意象拓展了古典诗歌的意境;通过融哲理于诗境,着意在改善古典诗歌的说理功能方面进行努力,并取得了成功,实现了饶先生“……拓于境,……为诗界指出向上一路,以新天下耳目”的诗歌创作目的(饶宗颐《佛国集》1)。饶宗颐曾经解释道:“指出向上一路”之意包括用诗歌“培养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性情”(施议对109)。由此可见,饶先生试图增强古典诗歌在说理方面的功能,其目的是想进一步拓展古典诗歌的陶冶教化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饶先生善于使用佛语与佛教意象,其诗歌之中固然幽然散发着禅意佛韵,但是他的诗歌绝不是禅诗(或诗偈),因为在他的诗中,佛语与佛教意象在更多情况下只是媒介,不但不妨碍诗歌的现实意义,反而有助于提升其现实意义。借助这种媒介,诗人绘景、抒情、言志,而诗中的情、景、志并非虚无缥缈、空灵避世的,而是感情充沛、积极向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这种媒介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并非纯粹的禅境,而是一种具有现世美感、富有生活气息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所透露出来的哲理并非纯粹佛理,而更多是积极向上的普世价值、现实哲理。这也许与饶宗颐对中国禅宗的态度有关,饶宗颐注重禅宗中所蕴含的生活艺术与现实价值(陈韩曦68-69),这与上一段说述的饶宗颐所谓“指出向上一路”的创作理念是相吻合的。

参考文献

1.陈韩曦.《饶宗颐学艺记》.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年.

2.饶宗颐.“宗颐名说”.《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十四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佛國集》.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年.

4.施议对.“为二十一世纪开拓新词境, 创造新词体--饶宗颐形上词访谈录”. 《文学遗产》5(1999):106–114.

5.庄周.“逍遥游”.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作者介绍:庄平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为中外文化交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