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欧阳萦雪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李伯元(1867-1906),字宝嘉,别号南亭亭长。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李伯元认识到晚清政局的腐败,放弃科举,1896年到上海创办《指南报》,1897年创办《游戏报》,1901 年创办《世界繁华报》。他办报“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先后在报纸上连载《庚子国变弹词》《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等作品,对清朝末年种种腐朽现象,以嬉笑怒骂之笔,揭露无遗。《官场现形记》1903年开始在《世界繁华报》连载,1906年出版单行本。
《官场现形记》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全书共写了三十几个官场故事,往往以上一个故事的某个人物带出下一个故事,将众多故事缀连起来,覆盖了大半个中国的11 个省份,涉及的大小官吏多达百人以上,上自皇帝、太后、军机大臣、太监总管,下至府、州、县官以及佐杂小吏,无不应有尽有。同时,《官场现形记》小说的背景时间,又与清末新政改革第一阶段的时间正好重合。
《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开篇,方必开见赵温中了秀才,瞧着眼热,“有几家该钱的,也就不惜工本,公开一个学堂”。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1901年9月14日)上谕:“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著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自此,全国各地开始增设中小学堂,故小说的背景时间至少始于1901年。
第五十八回,为了抵制出洋学生进翰林院,“就同他们上海抵制美约一样,总要弄得他们不敢进这个衙门才好”。1894年,美国迫使清政府签订《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表面声称保护寓美华侨,实际是使美国行之已久的限禁华工、歧视虐待华人的做法具体化、合法化。1904年十年期满,国内舆论和各界民众均要求废约,美国政府拒绝中国修约要求,执意继续保持原约。1905 年5月10日,上海总商会召开特别会议,严厉谴责美国的排华政策,提出若美国仍不允修改条约,则抵制美货。这次运动坚持了半年之久,终于迫使美国和清政府未能续约。所以,小说的背景时间至少终于1905年。1906年,单行本问世,所以小说结尾的背景时间可以定于1905年。
1901-1905,正好是清末新政的第一阶段。清末新政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及《辛丑条约》签订、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1905,慈禧太后下诏宣布变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第二阶段1906-1908,预备立宪;第三阶段1908-1911,积极筹备立宪。清末新政的改革,比戊戌变法更为彻底。然而,《官场现形记》小说中描写的种种乱象,注定了这场改革不能成功。本文拟从1901-1905年光绪朝的部分上谕和《官场现形记》小说内容进行对比,来解读这部晚清谴责小说的开山之作。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下诏变法,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初三日(1901年4月21 日)发布上谕,成立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6人负责的督办政务处,正式实行新政。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总理衙门是清统办洋务的中央机构,总掌外交、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派遣公使等事,并管辖北洋通商大臣与南洋通商大臣。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初九日(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可以说,清政府是想改革的,“现当重定和约之时,首以邦交为重,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2],然而,第十回陶子尧的姊夫却道:“外国人的事情是没有情理讲的,你依着他也是如此,你不依他也是如此。职道自从十九岁上到省,就当的是洋务差使,一当当了三十几年,手里大大小小事情也办过不少,从来没有驳过一条。”第五十四回,文制台的宗旨是“见了洋人无论这洋人如何强硬,他总以柔媚手段去迎合他,抱定了‘衅不我开’四个字的主义,敷衍一日算一日,搪塞一朝算一朝。制台如此,道府自不得不然;道府如此,州县越发可想而知了”。晚清的中国列强环伺,国家贫弱,官员本职工作无法进行,只得敷衍一日算一日,搪塞一朝算一朝。
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六日(1901年6月12日)上谕整饬吏治:“惟闻各省院司书吏亦多与部吏勾通,其各府州县衙门书吏又往往勾通省吏,舞文弄法,朋比为奸,若非大加整顿,不能弊绝风清。……嗣后无论大小衙门,事必躬亲。书吏专供抄缮,不准假以事权,严禁把持、积压、串通牟利诸弊。”[3]第五回,王梦梅一万二买了个玉山县,上任时弄到一个带肚子的师爷,一个带肚子的二爷,因为这二人都是带肚子的,凡事总想挟制本官,渐渐的这个官竟像他二人做的一样。但这王梦梅又不是个好人,任凭他二人胡作胡为,只指望有一天闹出事来,翻转面孔,干没他二人的钱财,并且得到好名声。这与朋比为奸相比,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基层官员的腐败,黑暗到底。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1901年9月11日)上谕:“捐纳职官,本一时权宜之政,近来捐输益滥,流弊滋多,人品混淆,仕途冗杂,实为吏治民生之害。现在振兴庶务,亟宜加意澄清,嗣后无论何项事例,均著不准报捐实官,自降旨之日起,即行永远停止。统限一个月内截数报部,毋得再请展限。其虚衔封典翎枝贡监及现行常例准捐各项,究竟有无妨碍,著该部核议,奏明办理。”[4]小说中,捐班出身的人比比皆是,如刘大侉子(第十九回)、黄三溜子(第十九回)、贾大少爷(第二十三回)、萧占才(第四十七回)、尹子崇(第五十二回)。至于报捐实官,也没有停止。第二十八回时筱仁错攀了舒军门,一个人自怨自艾道:“我有了这许多钱,早知如此,一个实缺道台都可以到手了。只为捐班不及保的体面,所以才走了他的门路。”还可以变通,第三十五回,何师爷将赈济的劝捐改为劝人报效,这样就能“专折奏请奖励”,“将来一奉旨就是特旨班,人家又何乐而不为呢?”“赈济多少,有甚凭据?”“抚台有了好处,一定没别的说话。”第三十四回,作者有持平之论:“这些做大善士的人,一年到头捐了人家多少银钱,自己吃辛吃苦,毕竟那被灾户口也着实沾光,若无此辈更不知要死掉多少人,有了此辈,到底救活性命不少”,“既然有了这种人这等事,做书的人拿他描画出来,也不算得刻薄了”。应该赈济百姓的银钱竟先肥了那些办事的人,还要帮他们歌功颂德,还说是不算得刻薄了。
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七日(1902年2月24日)和四月初六日(1902年5月13日)的上谕关于官吏考核:“著各堂官于各衙门司员,除掌印主稿各员每日自有应办事件随时考核外,其余各员,不分满汉及笔帖式,均令检阅例案,俾得专心考究。遇有应办应议奏咨事件,即令学习拟稿,并准其各抒所见,将说帖呈堂查阅,以备采择。一切要差,即由此选派。务使司员皆能亲身治事,书吏等自无从蒙蔽揽权。”[5]“优者留补,劣者斥罢,平等者再勒限学习。”[6]“破除情面,严行甄别,不准虚应故事,稍涉瞻徇。”[7]第五十六回提到,因捐例大开,各省候补人员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位都老爷便上了一个折子,请旨整顿吏治,甄别贤愚,好的留省当差,坏的咨回原籍,或是责令学习。然而,应对考核,《宦乡要则》“这书竟同我们做时文的所读的《制艺声调谱》一样,只要把他读熟,将来出去做官,自然无往不利了”。考试那天,捉到了枪手,但因找枪手的是抚台二少爷的妻舅,最后落得个虎头蛇尾。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读熟一本《宦乡要则》,照样可以做官。种种表现,还是虚应故事,官场还是以前那个官场。
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1904年6 月27日)上谕:“中国官民隔绝痼习已深,颇闻各省、州、县官多有深居简出,玩视民瘼,一切公事漫不经意,以致慕友、官亲朦蔽用事,家丁、胥吏狼狈为奸,公款则舞弊浮收,刑案则拖累凌虐。种种鱼肉,为害无穷,小民何辜受此荼毒?”[8]第四十回,瞿耐庵坐堂审案,“一桩事到手不问有理无理,但是前任手里占上风的,他总得反过来叫他占下风,要是前任批驳的,到他手里一定批准”。若不是前任手里的事,打了被告打原告,民怨沸腾,只好息讼,他还自诩“可见道政齐刑,天下无不可治之百姓”。第二十二回,贾臬台倒是事必亲理,轻易不肯假手于人。但是那些需要他过堂的已经审实的案件,被他轻轻挑上一句,又得重新审理,一干原告见证一起提省,不到一月,司里府里县里三处监牢都已填满。等的日子久了,当光卖绝不能回家的,所在皆是。借做官的职权祸害百姓,小民所受的荼毒日益沉重。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二十日(1901年10月2日),慈禧太后亲自发布懿旨:“尔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所能挽回厄运,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生民之转机。……昨据刘坤一、张之洞会奏,整顿中法、仿行西法各条,事多可行。即当按照所陈,随时设法择要举办。”[9]第五十八回,巡抚窦世豪请了外国人喀先生来做师爷,“用外国人去对付外国人,而且以后永无难办的交涉”。但是到了具体练兵、办警察、开学堂时,喀先生说这几项都是专门的学问,“即以练兵而论,陆军有陆军学堂,水师有水师学堂。就以学堂而论,也有初级有高级。我不是那学堂里出身,不好乱说。”法律方面,他虽有政治法律的高等文凭,但“你们中国的法律本是腐败不堪的,现今虽然说改,亦还没有改好。要我拿了你们的法律去办事,我可不能。我要用我们敝国的法律,大帅你又怕部里要驳。”政治改革,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做后盾,是不能成功的。
教案,清末指因外国教会欺压人民而引起的诉讼案件,也指人民反抗教会欺压而引起的外交事件。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1902年1 月14日)上谕:“历年以来,召见内外大小臣工,必以讲求时务,联络邦交为训勉。每于州、县、等,官,必谕以朝廷于教堂、教士,一视同仁,务须加意保护。并劝导百姓,常使民教相安,切勿猜嫌多事。”[10]第五十回,刁迈彭为了得到张军门的遗产,百般设计,张太太被他骗的含恨而死,一班搬出来的姨太太也被骗的几乎倾家荡产,最后只能入了教,“若要不受官的气,除了吃教竟没有第二条路”。因官员怕闹出教案,小民因而能够自保,真是一个极大的反讽。第五十四回,梅飏仁经历了前任制台的古板和后任制台的媚外,矫枉过正,将回子的在教当成外洋的教士,备了猪头三牲上祭死去的老师父,闹了个大笑话。
光绪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五日(1903年4月22日)的上谕是制定商律,振兴商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11]然而,第七回陶子尧上的商务条陈是从书院课艺《整顿商务策》上抄下来,把头尾些须改了几个字,又添上两行,就成了自己肚子里做出来的,大得抚台赏识,派他去上海采办机器。到上海又与露天掮客沆瀣一气,串通洋人欺骗上司,政府的公款就这样进了他自己的私囊。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1903年5月23日)上谕:“著各省将军、督抚于商部议设各项公司,会同筹画,悉心经理。并饬该管道府州县,随时认真保护。”[12]第五十二回,徐大军机的女婿尹子崇办了个矿务公司,募股六十万,已收的三十万烂嫖烂赌花了个干净,又想借抚台干预,将剩下的三十成再收上来,好供他挥霍。幸亏抚台有所警觉,没有让他得逞。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七日(1905年9月15日)上谕是清厘矿产以保利权:“总期权自我操,利不外溢,是为至要。”[13]尹子崇将股本亏空之后,同洋人勾结,骗了他老丈人徐大军机的签字,安徽全省矿产被轻轻卖掉。
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初一日(1903年10月20日)上谕力行保商之政:“中国自互市以来,商务日盛。现在设立商部,正宜极力整顿,相与维持。”[14]第五十四回:“上头的公事是叫地方官时时接见商人,与商人开诚布公,联络一气。地方有事商为辅助,商民有事官为保护。总令商情得以上通,永免隔阂之弊。”但梅飏仁却从“地方有事,商为辅助”这一句总结出“捐钱”二字,用商人的捐款办了几件维新事情,自己升了官,与政府恤商保商的初衷背道而驰。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三十日(1901年9月12日)上谕:“著各省将军、督抚将原有各营严行裁汰,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以成劲旅。”[15]第三十回,羊统领管辖的有护军正营、护军副营、新兵营、常备军、续备军,一共有好几个名目,但所有的兵丁大半是吃粮不管事。他的前任已经有两成缺额,到他接手便借裁汰老弱为名,又一去去了两三成。却是旧的虽去,新的却没有补进一个。阅操时有的是临时招人,有的还是前后接应。譬如一营之中本是五百个人,他倒吃了三百名的额子,实实在在只有二百个人。等到制台阅操的时候,前头一排点过名,赶紧退了下来改换衣服军械,跟着后头的人再上去应名。调换营官更是统领一件生财之道,倘然出了一个缺,一定预先就有人钻门路送银子。统领是非钱不行,替他经手过付的人所赚的钱,亦都不在少处。第二十八回,广西舒军门手下有四十个营头,人数只有倒六折。扩编不成,反而减少,这样的兵丁,怎么能期望成为劲旅?
光绪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三日(1903年12月11日)上谕:“据称江西内河水师积弊甚深,如孱弱充数,短雇应名,擅离炮船,上岸滋事,久已习为故常。”[16]第三十回,冒得官买了一个饬知奖札,找门路做了炮船管带,看操的时候不小心滑到水里,由此得出结论水深五尺,因为若是再深些,他们就不敢跳了。甲午海战之后,内河水师都如此孱弱,建设海军就更遥远了。
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904年1月25日)上谕:“现在时局众艰,国势积弱,各直省伏莽未靖,蠢动堪虞。非练兵无以卫国,亦非练兵无以保民。”[17]清政府设立练兵处,“惟练兵实为急务,筹饷尤属艰难”[18]。但练兵处在做什么呢?第五十六回,搭拉祥是练兵处的兵部主事,单管画到,除了给自己画外,还要帮别人画,天天上这一趟衙门,倒也很忙,但这样的人竟能出洋考察,做上一本日记就能升官发财。练兵处好不容易筹的饷就这样被消耗殆尽。
第五十五回,有外国兵和中国兵的对比:“外国的兵腰把笔直,步代整齐,身材长短都是一样,手里托着洋枪打磨的净光雪亮,耀人的眼睛。等到到了法场上一字儿摆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及看中国的兵,老的小的,长长短短,还有些痨病鬼鸦片鬼混杂在内。穿的衣裳虽然是号褂子,挂一块,飘一块,破破烂烂,竟同叫花子不相上下。而且走无走相,站无站相,脚底下踢哩搭拉,不是草鞋便是赤脚,有的袜子变成灰色,有的还穿一双钉靴。等到到了法场上,也有说笑的,也有骂人的,痨病鬼不管人前人后随便吐痰,鸦片鬼就拿号褂子袖子擦眼泪,掮的刀叉一齐都生了锈了。比起人家的兵来,真正是天悬地隔。”清政府的军事改革又注定失败了。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1901年9月14日)上谕:“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著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其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19]但第一回,王老夫子教的不是纲常大义,而是为了中举、中进士、拉翰林,“拉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喝道”。缺少正确的启蒙,哪里还能找到“心术端正,文行交修,博通时务,讲求实用”[20]这样的人才?
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2年2月1日)上谕:“交涉事宜,最为重要。现在振兴庶政,尤京博采所长。出洋游历人员若能于各国政治、工艺潜心考究,切实讲求,庶几蔚为通才,足备国家任使。”[21]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四日(1901年9月16日)上谕,选派学生出洋游学,凡学成回国,考验后择尤奏请奖励。并鼓励自费游学,学成回国后与派出学生待遇相等[22]。十二月二十三日(1902年11月1日)上谕,更是遴择八旗子弟给资遣赴各国游学[23]。第五十三回,安庆府知府饶守因为上头提倡游学,自告奋勇自备资斧叫儿子出洋。安庆连剪辫子这点小事都不在行,不像江南无辫子游学的人很多,可见沿海和内地大有不同。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初四日(1902年10月5 日)上谕,为广开风气,著各省督抚,选择明通端正之学生赴西洋游学[24]。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三日(1905年9月1日)上谕,著再多派学生分赴欧美,俾宏造就[25]。第五十八回,在保和殿考试出洋毕业学生,等到引见下来,朝廷破格用人,顶高等的都赏了翰林,其次用主事、知县,京官外官都有。不料甲班出身的官员认为这些学生“一点苦没有吃着,止作得两篇策论就要来当翰林,以后无论什么人也可以当翰林了”,处处抵制他们。这些学生没有办法,只好各自出京另外谋干。“八股出身者,泥法先王,不通时务”[26],通过出洋游学“蔚为通才,足备国家任使”,成了一条死路。
《官场现形记》这部小说揭露了晚清社会的黑暗,作者从各个场景描述了清末新政改革的败象,“如颊上之添毫,纤悉毕露;如地狱之变相,丑态百出”[27],小说中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从这个角度解读,《官场现形记》批判现实的意义就会更进一层。
无名氏叙云:“昔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夫圣人以教世为心,固不避宵小辈大奸慝之仇之也,而一意孤行,为若辈绘影绘声,定一不磨之铁案,不但今日读之,奉为千秋公论,即若辈当日读之,亦色然神惊而私心沮丧也。”[28]欧阳钜源序云:“昔严介溪敬礼能作古文之人,人或讶之。介溪愀然曰:‘我辈他日定评,在其笔下。’是知古今来大奸大恶,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而惟窃窃焉以身后为忧,是何故哉?盖犹末忘‘耻’之一字也。”[29]迟云序云:“方今官场缪丑之形,神禹不能象,道子不能画。隐居放言之士,仿《小雅》之怨诽,为通人之木铎,犹冀百尔之一悟,风俗之一改。”[30]作者寄希望于人自身内心的知耻,寄希望于人自身从内而外的改革,于是结尾有了一个梦:“上帝可怜中国贫弱到这步田地,一心要想救救中国。然而中国四万万多人,一时那能够统通救得?因此便想到一个提纲挈领的法子,说中国一向是专制政体,普天下的百姓都是怕官的,只要官怎么,百姓就怎么,所谓上行下效。为此拿定了主意,想把这些做官的先陶镕到一个程度,好等他们出去整躬率物,出身加民。又想中国的官大大小小何止几千百个,至于他们的坏处狠像是一个先生教出来的,因此就悟出一个新法子来,摹仿学堂里先生教学生的法子编几本教科书教导他们,并且仿照世界各国普通的教法,从初等小学堂一层一层的上去,由是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等到到了高等卒业之后,然后再放他们出去做官,自然都是好官。二十年之后,天下还愁不太平吗?”
但是对于那个时期的人们来说,一切都太难了,所以梦里《官场现形记》就只剩下指摘他们做官的坏处的前半部,教导他们做官法子的后半部却被烧掉了。但他们还是希望这前半部能像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样,“虽不能引之为善,却可以戒其为非”。苦辣甜酸遍尝滋味,嬉笑怒骂皆为文章,作者用滑稽的言语警醒世人,“不意有一救世佛焉,为之放大千之光,摄世界之影,使一般之嚅嚅而动、蠢蠢以争者,咸毕现于菩提镜中,此若辈意料所不到者也”[31]。
无名氏序云:“戊戌庚子之间,天地晦黑,觉罗不亡,殆如一线。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笔伐口诛,大声疾呼,卒伸大义于天下,使若辈凛乎不敢犯清议,虽谓《春秋》之力至今存可也,而谁谓草茅之士,不可以救天下哉?”[32]迟云序云:“昨日炎炎今日灭,前者既偃后者蹶。负此肢体,负此灵明,何如存其夜气,力挽犒亡,猛省人生朝露,现在之形即过去之形,誓不与草木同腐,效外人之坚强,思同种之祸迫,绝自私自利之萌芽,为磊落光明改过不吝之君子。”[33]当时社会如此黑暗,仍有一群人在不停努力前行,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能够伟大的前提。这也是《官场现形记》小说的意义。
注 释
[1]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9页
[2]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5页
[3]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4页
[4]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8页
[5]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14页
[6]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15页
[7]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14页
[8]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26页
[9]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11页
[10]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11-12页
[11]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20页
[12]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21页
[13]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33页
[14]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21页
[15]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9页
[16]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22页
[17]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25页
[18]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25页
[19]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9页
[20]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9页
[21]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13页
[22]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10页
[23]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13页
[24]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17页
[25]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第31页
[26]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第819页
[27]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第815页
[28]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第815页
[29]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第818页
[30]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第819页
[31]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第816页
[32]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第815页
[33]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第819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