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宇琪
顾黄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曾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导师。顾黄初先生在五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兢兢业业,不断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供后人研究、学习。其中,语文教育“三生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三生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思考与积累。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1963 年顾先生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中就暗含了“三生观”的萌芽。可以说在五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顾先生思考、总结出了自己的语文教育“三生观”,也可以说是“三生观”指导着顾先生一生的语文教育教学。
2006年,应《湖南教育》编辑部之约,顾黄初先生将其“对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进行整合、归纳,形成了《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一文。在此文中,顾黄初先生第一次系统的提出语文教育“三生观”,即“语文教育生命观”、“语文教育生活观”和“语文教育生态观”。“三生观”涵盖内容丰富,包括顾先生对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方法、语文的价值和意义等多方面的思考。
顾先生之所以看重“语言”,是因为“语言”是人和动物之间不可逾越的鲜明界限。在自然中的人脱离自然、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无处不见语言文字进化的身影。可以说,语言文字与“人”共同进化。顾先生认为,人类在发展进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交流的需要,在交流中发明了语言文字,又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不断的开发大脑因此产生了更加复杂的“思维”,在“思维”中进一步发展了语言文字。因此,语文拥有与生命同等的重要性。
“生命观”的核心观点是“生命始于交流,交流促进思维,思维催生感悟,这是生命历程的三大标志”①。语文生命观也是在顾先生长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而成的。早在1963年,顾先生在《江苏教育》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把握学生的思想线索》中就提到了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批改作文”②,“要从文章的整体把握学生的思想线索”。学术界对这一观点的学习有两个侧重点:一、侧重于对语言运用的重要性阐释;二,对语文思维发展的重视。顾先生对于“语言文字运用”和“语文思维发展”的观点,与六十年后我国教育界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观点不谋而合,足以见语文“生命观”的前瞻性。
1979年在《语文学习》上,顾先生发表的《万花筒的启示》中进一步强调了他对“思维”的关注。“真正赋予语言以生命的,还是人的思想;驾驭语言的能力只有在闪光的思想支配下才能显示其积极的效用。”③顾先生注重个体生命对语言的独特体验,他认为不同的学生个体和思维会对语言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
在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直至今天都还没有真正结束的“文道之争”论战中,顾先生的“语文生命观”为其坚定“语文的‘文’和‘道’不可分割”这一观点提供了依据。语文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殊学科,语文教育者不可抛开语言文字的形式而空谈其内容,反之亦不可,这是顾先生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顾先生的语文生命观是其对语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面的阐述,这为他终生致力于发展语文教育起到奠基作用。语文生命观更是“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奠基。
语文教育生活观的核心归根到底是一句话“语文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顾先生认为“生活”就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的生活观是在顾先生的教材观中发展、进化来的,这一观点的形成与顾先生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也大有关联。
上世纪80年代,顾先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其对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感悟,他十分认同叶圣陶的“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等一系列观点。1988年,顾先生发表文章《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系统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这就是语文教学方法论的基本点。
顾先生曾经担任过教育部第一、二、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审查委员。期间,对于语文教育界持续了多年的“文道之争”大讨论,顾先生以语文教材为依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即应把“精神训练”有机地融合在“语文训练”之中,才能编织出理想的语文教材。顾先生发现,语文教育常常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稳定性较差,从而认识到了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与生俱来的联系。因此,顾先生在编制教材时,既注意到了语文教育与生活的不可分割,又格外强调了语文教育科学性和必不可少的稳定性。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乃森教授总结顾先生的生活观,将其总结为三个方面:“要根据现实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④;“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这是对生活观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论述。
扬州大学文学院梅尚筠教授总结道,“顾先生把学生的实际生活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一是各科学习生活;二是学校课余生活;三是校外组织生活;四是家庭日常生活。”⑤在顾黄初先生后期的文章中,他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升级为“语文与生活合二为一”。也就是将语文学习充分融合到学生的四个方面的生活中,真正达成“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语文”。
顾先生这样的观点意在进一步强调人生生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实际上,从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待生活观,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对语文的运用。在激烈的“文道之争”大讨论中,也是由于顾先生对语文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提出了较为科学的语文教材编制方法。
语文教育生态观由三个观点组成: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是人,是有生命的人;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环境”;语文教育要随环境的动态变化不断更新、拓展。
顾先生的语文生态观是伴随着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而诞生的,但其根源仍深深置于顾先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科学性的认识中。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人”主要是学生。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拥有活跃的、灵敏的思维,这是在语文“生命观”中反复强调的一点。顾先生将其放入语文生态学,是考虑到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认识到这一点,教师才能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教学,教材编者才能考虑到教材的灵活性、多样性,语文教学才能富有生命力。
语文环境的概念是顾先生从生态学中化用过来的,这个“环境”包括“母语环境、生活环境、规范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学生有可能处于的环境之中。这一系列的环境最大的特点是“变化”,万事万物皆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哲学观点,也影响了顾先生的语文教育。
环境是由人构成的,人处于变化之中,环境自然而然随之变化,反过来,变化无穷的环境也在影响和塑造着人。伴随着这样的观点,顾黄初先生建议语文教学工作者及时更新语文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内容。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那变化万千的社会生活才是最好的学习素材。漫溯而上,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语文环境和学习语文的人四个要素循环往复,互相影响,互相塑造,共同构成了顾黄初的语文教育“生态系统”。
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生命观”、“语文教育生活观”、“语文教育生态观”是对语文教育的性质、任务、原则的精准论述。在改革的浪潮中浮沉的语文学科要清晰地认识到“语文与生命同等重要”、“语文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育环境在变,语文教学方法可以改进,但语文的性质不能变”这一系列语文教育“三生观”的核心观点。语文学科要走得更快、更远,不仅依赖语文教育家的艰辛探索,更需要每一位语文教育者脚踏实地。切切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得。
注 释
①顾黄初.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6(8).
②顾黄初.把握学生的思想线索[J].江苏教育,1963(15):18.
③顾黄初.万花筒的启示[J].语文学习,1979(01):24.
④王乃森.顾黄初:哲学思考下的语文教育“三生观”[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学),2013(07):13-19.
⑤王乃森.徐林祥:继承·耕耘·创新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6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