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沉闷型班级的表现形式

时间:2024-05-07

安秀红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沉闷型班级有着自身的特点,通过了解这些特点进而有效的管理这样的班级,使班级呈现良性发展,已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为此我对沉闷型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下面就沉闷型班级的表现形式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课堂气氛沉闷,缺少互动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课堂气氛沉闷的班级占整个年级班级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比例较大。此时本人将其中沉闷型班级(班级中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沉闷,且班级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等不能积极参与)进行分析,发现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学生的这种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及课堂教学效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少年时段是口语锻炼很好的时间段,也是学习人际交流的重要阶段。可是有的班级的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有些学生整节课都坐着,不主动发言,“安安静静”的做听众,“心甘情愿”的当观众,偶尔有几个同学举手:讨论问题时,积极投入的很少,绝大多数是旁观者;老师讲课时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样沉闷的气氛让老师很难将课堂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很难通过课堂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课堂的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单纯的听讲以外,其他的方式无法展开。

二.活动被动参与、缺少激情

通过分析调查发现沉闷型班级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的少,而报以漠不关心态度的居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不断的关注学生这些能力的发展,然而学生对活动的这种不积极参与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学生是落实教育的主体,学生成为教育主体的重要标志是: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运用探素,分析,比较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间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收获知识,同时也可以收获经验、情感、能力。

少年时期学生处于个性成长和心理重要变化时期,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既热情但又常常觉得孤独。这需要我们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创造发挥自我的机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的精神生活范围,就在积极的活动中形成、发展和满足他的道德、智力、审美需要和兴趣。”可是有的班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例如我访谈了一些班主任,其中一部分班主任反应学生运动会报名需要老师逐个动员,很少有主动报名参与的。朗通,合唱都是消极应付了事。

三.学习不够积极,缺少主动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源动力。课堂上要积极努力的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的发言能够很好的预防听课时注意力的分散,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学握情况,同时能够引发他人更多的思考。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思维会变得主动,能很好的锻炼语言组织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不积极发言,自然很多能力都无法锻炼和学习,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会慢很多,更有可能出现课堂开小差,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

沉闷型班级学生的学习往往欠缺主动性。课堂上总有很多学生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起来发言,要么半天不开口说话,要么吱吱鸣鸣说不清楚,应付问题,即使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启发和鼓励,收效亦是甚微。课堂因为这样的磨蹭,教学任务将很难完成,课堂效率也会非常的低。课后的作业现固不能够很投入的完成,停留在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作为最高目标,而不是主动思考应该怎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如何更好的现固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肯感不愿亘泄,缺少表运

通过调査我们会发现沉闷型班级学生与全校全体学生相比,在解决遇到不公平待遇时的处理方式中,寻求老师帮助的比例较低,而放在心里,保持沉默的比例较高沉闷型班级的学生在整个班级大须国的影响下容易封闭自己的情感表达。

沉闷型班级总是封闭自己的情感,喜怒乐不能明显的表现出来。常常隐藏内心的想法,不愿与別人诉说自己的感情,不愿透露日己的内心世界。以至于常常产生孤独感。事实上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总之,没有和谐稳定的班级,任何学科的教学工作都是“逆水行舟”,学生的学习也会味同嚼蜡;没有科任教师、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班主任的工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切实协调好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班级气氛不再沉闷,才能形成合力,打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优秀班集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