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时间结构探讨

时间:2024-05-07

韩方杰

内容摘要:中小学学科有效教学实现和课堂教学交往深度联系,要在把握时间结构基础上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交往,在良好师生与生生互动中持续改变学科课堂教学现状,提升课堂时间利用效率的同时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全面促进综合素质发展。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探讨了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时间结构。

关键词:中小学 课堂教学 交往时间结构 探讨

实际上,教学便是交往,教学交往时间结构是教学交往中具体的表现形态,是对课堂交往性质、功能等客观折射,要在落实生本教育理念中从时间分配、次数、频率等方面入手,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氛围,促使各层次学生轻松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深化锻炼思维,在提升学科能力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客观展现课堂教学重要价值。

  一.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时间结构分析

中小学可以巧用自然观察方法,跟踪、观察地区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交往情况,进行合理化实证研究与分析,准确把握时间构成规律,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时间结构。与此同时,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中时间分配、次数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要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础上明确探讨方法,比如,根据师生分别所占时间等,准确记录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中各方面情况,在综合分析中明确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二者对话次数,包括教师占用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时间等。在实证分析中,发现课堂教学交往类型较多,比如,教师—全班交往型、教师—学生个体交往型、学生个体教—班级交往型,要分类型准确记录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各自所占时间,明确不同交往类型下所教学的学科以及学科课堂教学交往时间整体结构。

1.教师——全班交往型课与教师——小组交往型课。教师——全班交往型课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时间结构深化探索中得出的课型之一。在学科整节课教学中,教师面向班级全体学生的交往时间不少于60%,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主。该类课堂交往是单向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不多,学生提问、回答问题、练习等机会较少。与此同时,在教师——小组交往型课中,教师、学生交往时间占到一节课总时间的40%——50%。教师注重和班级各层次学生交往,课堂互动次数明显增加,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为主。

2.教师——学生个体交往型课与混合型课。在教师——学生个体交往型课中,教师、学生二者交往时间超过总时间的60%,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以多种形式进行交往,比如,提问、探讨、分析。在混合型课中,多种交往类型作用其中,比如,师班交往、学生个体交往、学生小组交往,在相互作用下,师班交往、师个交往的时间站到一节课总时间的60%——70%,剩余时间作用到其他各类分配中,师组交往、学生个体交往等。

  二.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时间结构优化

在综合分析中,发现部分中小学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和小组、学生个体间交往不多,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参与度不高。同时,学生间交往较少也是存在的一大问题,不利于促进各层次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有限时间利用率不高,影响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提高。针对这种情况,中小学学科教师要在解读素质教育理念基础上转变师生角色,关注班级全体学生与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多层次优化课堂教学交往时间结构。教师要针对各年级学科性质、特征、课题内容、教与学目标等,站在学生角度,深化学科课堂教学交往中时间分配、次数、频率等,综合应用多种课型,教师——学生个体交往型、学生个体——学生小组交往型等,在协同作用中高效分配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交往时间,在知识讲解、问题设置、合作探究、随堂练习有机联系中和班级不同層次学生进行多方面对话,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不断展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跟踪、剖析各阶段学科课堂教学交往时间结构,针对性完善课中教与学各环节,便于各层次学生在有效交往中轻松、愉快学习学科知识,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中深化锻炼思维能力、学科素养,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在高效应用课堂有限时间中最大化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学科各阶段教学目标实现。

总而言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有效教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等都是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学科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要全面、深化把握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在探索新思路过程中完善教学交往时间结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呈现中小学课堂教学新高度的同时促进各层次学生知识层次与能力素养提升,在改善师生关系中持续提升课堂教学综合效益,让素质教育理念在中小学教学课堂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山东省即墨市方正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