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时间:2024-05-07

吕达艺

一.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让广东经济在中国持续领先,但也形成珠三角经济、教育发达地区和粤东西北相对滞后的状况,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也影响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广东要取得更辉煌的成绩,必需将粤东西北带起来一起发展。

茂名处于粤西地区,人口约800万,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八万多人,中小学生一百四十多万,是教育大市,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我们的初心,但各种原因,优秀教师难聘,在职教师心思外流一直困扰着茂名大教育。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通过政府引导培养人才势在必行。

回顾茂名市青年名师、青年名医培养的项目立项和实施,确实深感茂名市委、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高瞻远瞩,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培养的探索上先走一步,抢占先机。

二.政府搭台,克难攻坚

2015年起,茂名市组织部、茂名市教育局根据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强师工程的有关文件,开始实施茂名市青年名师培养计划,每两年培养一批师德师风过硬、专业素养好、有教育情怀、留得住、用得上教学水平高的青年教师。刚成立的茂名市教师继续教中心迎难而上,承担这项攻坚任务,探索一条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道路。

提升培训质量,助力教师成长,搭建教师向专家型卓越型名师名家发展平台是茂名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工作的核心。为了实现政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教学水平高”名师目标,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我们中心坚持以创新培训来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把设定目标和动态调整结合,通过精心策划,多方合作,用心培养,多轮驱动,较好地完成了青年名师培养对象的培养任务。

三.培养策略佳,教师成长快,效果显著

(一)创新培训理念,增强课程设计功效

对教师的培训,我们中心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为了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实现质量新突破,我们把“做更好培训,树更优品牌”的培训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培训工作人员的实际行动中去,并将做“更好的培训”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在培训课程设置中,我们做到以下三方面:

1. 注重学员需求,培养设计动态化

在设计培养方案中,我们考虑培养目标、培养需求和培训课程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因素。首先,顶层设计目标是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教学水平高”名教师。其次,我们通过调研得知,学员的需求比较集中的观点是通过培养获得信心、专业、能力和职称评级、评先评优以及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等方面有追求,且零碎、分散的特点。最后,我们应把顶层目标与教师需求通过培训来达到最佳的实现,从而达到政府通过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目标。我们把解决教师的需求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实行培养目标不变,培养过程实行培训课程可调整的动态化设计。如在省内培训设计中,学员反映“微课程教学”比较陌生,我们专门聘请微课专家给学员做微课专题讲座。所以尽量做到学员需求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缺乏什么就培训什么,最大限度满足大多数参训者的学习需求,而且我们在设计中必须要有师德师风、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教科研能力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分享等方面的内容。

2. 加强培训实效性为目标,课程设计新颖化

从提高培训教学的实效性出发,以教学方法的设计为抓手,在青年名师培养对象培训中,设计了省外培训、市内集中培训、省内培训、分散跟岗培训、校本研修、课题研究、送课下乡等多种培养活动,有专题讲座,有分组讨论,在每次的培训活动中要求每位学员都要总结、反思,促进其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从而有效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这些培训既有高校前瞻性的理念,又有结合实际的地方特色的引导,体现了培训与培养的整体统一。既新颖又讲求实效和有用。

3. 教研训并举,力求培训新突破,教研双丰收

两年的青年名师培养对象培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研究和探索,才能有培训理念的创新,培训的效果才会日新月异。我们中心力争做做到研训一体化,加强对以往培训工作的反思和研究,总结经验,通过研训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

(1)通过课题研究、校本研修、远程示范等形式,加强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了让学员更好的做到研训两不误,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发展,要求参训学员做到以研促教,于教立研。在青年名师培养对象培养中,我们要求每位青年名师培养对象必须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的课题,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做到研训一体化。

(2)建立教师培训的跟踪档案。为使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每年我们中心对培训对象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对学员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跟踪,建立档案,严格实现培训考核的量化管理。

(二).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为了更好地做好培训的管理工作,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以青年名师培养对象的培训为例,我们始终坚持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1. 实行班主任制,强化班级管理

培训实践表明,管理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培训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中心会选配优秀领导或专家担任培训班主任,并要求将工作细化,实行精细化的管理。在青年名师培养中,吕达艺副主任亲自担任班主任,组建班委会,使每次培训都有条不紊地创新探索中推进,取得良好效果。

2. 加强过程管理,彰显人文关怀

第一,大胆运用反馈机制,虚心听取学员意见。我们中心注重培训实行过程性管理,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及时对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培训进展、及培训效果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并根据专家、学员等反馈意见调整和完善培训方案。让多数人参与管理,虚心听取意见,争取培训效果最大值。

第二,关爱学员生活,温暖学员心灵。在培训管理过程中,我们不仅做到规范化,同时我们与学员建立朋友式关系,缩小培训者与学员的距离,做到人文关怀。训前给学员温馨提示注意事项,征求对培训的需求和建议,了解学员的学习要求和生活状况,为学员释疑解难,及时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排忧解难等。

3. 加强信息管理,扩大宣传力度

我们非常重视培训宣传工作,通过创建QQ群、微信群、培训美编、编写培训简报等,及时反映学员学习动态;同时也加大了媒体宣传力度,比如茂名日报等媒体多次对青年名师培养对象培训活动的内容进行了报道。

(三)创新培训模式,突出培训质量和效果

为了取得到更好的培训质量和效果,我们不断创新了培训的模式,采取集中和分散、专题讲座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以培养教师教育情怀、提高教师能力,促进教师发展为最终目的。

1. 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有的放矢促进教师发展

为了更好地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我们对学员采取灵活的培养形式—集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在近两年的的培养中,我们精心组织华中师大、浙江大学等省外集中培训,让青年教师感受了高校的博大与精深,科研实践的前沿与创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一个个经典的教学教育案例让他们醍醐灌顶;勤奋好学的人文氛围、甘为人梯的传承精神、专业和实践创新的做事业态度……无一不让学员感到由衷敬佩。在广东外语职业学校的省内集中培训中,学员在收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技术和教师保健知识同时,还见识了番禺“象贤中学”的“象贤文化”传统与继承发展,感受了“电子书包”带给教学带来的方便与高效,聆听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谆谆教导;他们在赞叹学生的乐学好学同时,还体会到师生融洽的课堂氛围。在佛山“荣山中学”的校园里,学员感受了“崇德精艺,尚文礼术”的人性与多彩。校园文化建设,第三课堂建设的全面开花。这些都让人体会到经济发展与人文教育融合与发展。同样,他们也邂逅了踏实与奋进的江门一中,廊桥与学梦交织辉映,体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双着陆。在市内集中培训中,本地专家的示范、引领、点拨、学员的小组交流,让他们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让他们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方法和捷径;这就是集中培训的效果。

我们也深知学员们都兼负着有繁重的教学与培训的双重任务,因此集中培训时间不可能太长,我们采取了分散培训的办法,将工学矛盾减到最小化。比如在培养中,设计就近跟岗培训方案,以“三名”人员为导师,自主协商、就近跟岗,工作和培训两不误、灵活处理,以上课、听课、评课、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交流等内容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跟岗培训。通过跟岗培训,他们不但了解到跟岗学校的办学理念,感受到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全方位了解并熟悉学校的管理运作模式。同时,他们走进名师课堂,欣赏名师课堂教学的独到设计,领略独具匠心的教学风格、先进的课堂实施理念,受益匪浅;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深深认识到为教师要具备渊博知识,更要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勤钻研,常反思,学会如何有效听课、评课,努力探索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2. 送课下乡和远程示范双管齐下,实现城乡教育共赢,提升青年教师在教研训的综合素养

为让培养对象结合实际,有教育宏观观念,在实践锻炼中成长,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我们通过组织系列活动为青年名师培养对象搭建快速成长平台,以助力青年名师快速成长。如组织青年名师培养集体送课下乡、分组送课下乡、远程示范等活动,搭建学员深入乡村基层学校,与乡村教师交流,让学员与乡村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在乡村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把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理念、技术与方法带到乡镇学校,既促进了青年名师培养对象自身成长,又带动乡镇教师的发展,实现传、帮、带的目的,增强了学员的宏观教育理念,探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增强学员在过程性实践的研究能力,把教研训结合起来,收到良好效果,师生好评如潮。这种培训尝试为我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做出贡献,实现城乡教育共赢,实现城乡教师携手成长,为城乡学校、城乡教师长期交流的筑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疏通了一条又一条长流不息的城乡教育的民间渠道。

3. 培养学员成为培训者,搭建名师培养对象新的继续成长的平台

我们通过设计各种平台和途径全方位提升学员的综合能力,指导建立和完善市、区(县级市)、校三级教师培养模式和培训体系,使名师培养对象得以继续成长发展机会。我们通过搭建一系列教师成长的平台,如学员开设专题讲座、培训交流等来促使学员不断成长。学员先是通过向专家学习,随后他们构建互助团队,成立成长互助体,彼此支持,他们分享经验,共同进步,他们借助我们中心搭建的平台,把自己的经验进行分享、辐射到基层学校,把学到的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给乡村教师,在和教师交流中,他们不断摄取有用的知识,在开设讲座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增压,不断得到提升,促使自己更加专注向上发展追寻学问,促使他们更多反思,在成就名师的道路上不断得以进步。

实践证明:我们的培养方案和组织是有效的,通过对我市100名青年名师培养对象历时两年多的培养,时间虽不长,但对他们来说,已经历了种种磨练,终身难忘,获得长足的进步。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执教公开课,摄录教学影像,构思教学设计,撰写教学论文,查阅文献资料,组织调查研究,开展教研活动,主持教研课题等活动,,。培养了他们的教育情怀,锻炼了意志,坚定了教育信念,提高教育能力,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两年来,他们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获得市一等奖、省一等奖乃至全国一等奖,有的论文还发表在国家级专业学科刊物上;所不完全统计,他们主持或参与的省课题60多项、市级课题立项多达70多项;在这段培训时间里,他们中有4人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3人被评为市名班主任,4人被评为省骨干教师,获省级以上的荣誉多达49人144项;多人已经多次面向全市召开各种类型的讲座达100多人次。以上这些优异的成绩的取得都是和市组织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相信这批茂名市青年名师培养在未来教育路上会越走越好,路越走越宽……

四.培养反思,辐射推广

尽管在培养茂名市青年名师培养对象的培训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回顾整个培养过程,其实还是存在一些“遗憾”的。

例如时间比较仓促的问题,缺乏经验,在省外培训或省内培训中,设置的课程有一些不够完善。比如在省外培训中,走进王先海名师工作室却没有时间深入交流探讨工作室方面的内容;在省内培训中,在领略了胡铁生老师《精品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的前沿与高效的同时,却缺乏操作实践过程……

又如在跟岗“三名”人员时,虽然采取灵活就近的原则跟岗,但培训由于没有统一协调、统筹安排导致部分青年名师培养对象没有跟岗,或者有些跟岗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实现追踪落实;再如集体送课下乡时,由于场地、时间等限制,很多青年名师培养对象和乡镇中学深入探讨交流中,准备不足,内容有限,有些流于“形式”。

再如在培养过程中,对于青年名师培养对象的课题研究、发表论文的数目还没有很好地跟踪落实,发表的论文不多,档次不高等,没有进一步促使青年名师培养对象更好地做好课题研究,写出更多高质量的论文。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搭建组织全部青年名师培养对象反思、交流的时间和平台琮是较少。在整个青年名师培养对象培养过程中,虽然通过媒体等手段增强宣传培训效果,但是宣传手段还不够多、宣传力度还不够大。

总之,我们探索通过培养,助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道路是可行的。在粤东西北经济落后地区通过搭建平台和培训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教师骨干队伍是值得借鉴的总结的。今后将我们将通过制定完善的培养规划,继续努力培养更多的留得住、用得上、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人才队伍,引领他们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建设教育强市、推进茂名教育现代化,为茂名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