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皮克溪
一年多前的电影《萧红》里,萧红散发出半熟的少妇气场,求自由、受委屈,知道心疼人。而《黄金时代》里的萧红,最鲜明的特点是高扬着少女气息,混杂了童年的天真娇憨和青春的明媚无畏,就像李亚鹏称王菲为“我的高中女生”。两部电影的主线剧情大半一致,都号称真实还原度很高,却塑造出两个相当不同的萧红,也是有趣。
无畏少女在电影界是颇受青睐的女主角类型,比如著名的《卧虎藏龙》和《孔雀》,都讲一个莫名叛逆的少女,带着青春期常有的咬牙切齿追逐自由,哪怕殃及周围一片,仍被观者奉为女神。和她们比起来,《黄金时代》里的萧红少了咬牙切齿,更多浪漫童真。这应该算是真实展现萧红的重要一面——作家萧红在文坛之所以出名,与她的儿童视角和天真触觉大有关系。
擅长刻画日常生活的导演许鞍华,曾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用一盘牛肉炒青菜把阿婆的寂寥描摹得淋漓尽致。这次,她镜头下的萧红总带着一种贪婪欢快的神情吃东西。食物在此是本能,也是欢愉。萧红去投靠被她悔婚的未婚夫时大啃鸡块,萧红吃青杏的诗打动萧军,萧红跟萧军下馆子,萧红啃萧军拿回来的大列巴,萧红在鲁迅家吃荸荠,萧红哪怕快死了也能一口咬上端木拿来的苹果(这枚苹果在电影《萧红》里放桌上没被啃)。
这些食物都是别人给的。《黄金时代》里的萧红,像只本能强烈的小兽,总在索取,索取食物,索取爱,索取自由。哪怕只索取到一点点,也能欢欣雀跃,让付出的人觉得自己重要起来。
萧红从片头吃到片尾,也没出现过她做饭的镜头。电影引许广平写的话,抱怨萧红天天来鲁迅家做客,影响自己做家务,配的画面是萧红不帮剥豆子,不陪海婴玩,只坐着抽烟。不断索取的少女,再娇憨可人,也让人心生厌烦。这无可辩驳,电影院里也一片“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评论。
但那个真实的女作家,在朋友笔下是每天给大家做饭的,还不时捎带着洗大家的衣服。许广平也写过,萧红在鲁迅家常做饭,饺子和饽饽做得好,萧红如果主持家政,相信会弄得很体贴。研究萧红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写道:在“二萧”关系中,萧红是“被保护的孩子、管家以及什么都做的杂工”。
而《黄金时代》里,被充分展现的,只有萧红孩子气的一面,或者说“作”的一面。
看完电影,我在影院走廊看见了《黄金时代》的文案广告。文案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遥远的民国文青故事贴近现代人民群众。“哪怕一无所有、哪怕地铁憋闷、哪怕贷款窒息——绝不妥协,不被淹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只因人皆有自由之心”……文案写手功力高深,看得我血脉微张,差点儿忘了这些意思跟我刚看完的电影,好像只有微弱关系。
电影不惜用间离效果得罪观众,也要力保所谓客观,但结果也只是对萧红人生史料的主观片面剪裁,看得胡风之孙都撰文发声:萧红不是作女。就像这个广告文案,从电影里淘选出最适合宣传的口号,剪裁成最引人共鸣的标语。似乎也不算错,甚至从传播效果上看很能干。大概只能说,真实各面相的复杂,根本不适合在短篇幅中呈现吧。
(2008年)
导演:许鞍华
平淡到提炼不出剧情梗概的电影,讲述香港平民社区里妈妈、儿子、邻居阿婆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比戏剧化生活难拍太多,却在许鞍华的镜头下温润克制、细腻动人。
导演:霍建起
这部萧红电影基本只拍了情史。与《黄金时代》对比看会像罗生门般有趣。同样挺着大肚子逃离哈尔滨的旅馆,萧红到底是跳下窗台,还是走下楼梯?同样,萧红萧军吃大列巴蘸盐,态度是欢快抢蘸如吃糖霜,还是面色严肃苦中作乐?不同答案的背后有不同的性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