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北国之春》的汉译本为例谈日语歌曲汉译手法

时间:2024-05-07

徐 峰

一.引言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大批优秀的外文歌曲引入中国被翻译及翻唱。这也带动了歌词翻译需求的增长。然而,关于日文歌词翻译始终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翻译方式使译作在表达效果上与原曲不尽相同。由于歌曲本身是一种特殊而完整的艺术形式,因此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证歌曲的可唱性和艺术整体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由于翻译日文歌曲时并不能脱离译者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所以需要通过歌词的翻译来进一步考察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二.北国之春日文版概况

《北国之春》创作于1977年春天,一年后流行于日本全国。原曲是一首思念家乡的歌曲,日本有很多因求学或谋生而离开北方农村的年轻人,所以这首歌在当时引起很大共鸣。由井出博正作词,远藤实作曲,原唱为日本著名歌手千昌夫,后被多名日本歌手翻唱,并在日本国内广为流传。在远藤实的著作《幸福の源》一书中记载了歌曲的创作过程。1977年冬天,井出博正受唱片公司委托,为千昌夫作曲,恰逢千昌夫回到故乡——日本东北地区的岩手县,于是井出博正将歌曲题目定为《北国之春》,体现了严寒地区的人们对于春天的渴望。冬日渐向春天,北风逐渐被温暖湿润的南风所取代,白玉兰花渐渐绽开,山中成片的白桦林等这些景象一一浮现在井出博正的脑海中。出身于日本东北的井出博正深有感触,一气呵成。

三.日文歌词解析

歌曲全文共有三段,每一段歌词的开头都罗列了三四个日本初春时节的意象。“白樺青空 南風”“雪どけ せせらぎ 丸木橋”“山吹 朝霧 水車 小屋”,这些意象以并列的形式进行排列,且每段的意象总体音阶数目大致相同,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同时这些意象都是日本东北地区春天常见到的景象,让听者倍感亲切。初春时节,气温上升,寒冷的北风渐渐被温暖的东南风所取代,“こぶし咲く”中的“こぶし”即白木兰花此时也在春风里开放,为春天增加了一丝生气。“雪どけ せせらぎ 丸木橋落葉松の芽”描写的则是随着气温的回升,山地积雪慢慢地融化,变成了潺潺流水,流入山间小溪,穿过独木小桥的景象。而此时落叶松也开始发芽,“落葉松の芽がふく”中的“ふく”,如果写成汉字应为“吹く”,表现的是落叶松在春天到来之际也发出嫩芽。第三段中的“山吹 朝霧 水車 小屋わらべ唄”也是春天不可或缺的意象。特别值得注意是日语中“やまぶき”写成汉字是“山吹”。看似和“风”有关,实则是一种植物的名称。这在日语中属于假借字现象,日语中称作“当て字”。即所使用的汉字表面上与日语的读音没有丝毫联系,但是在歌词中使用了“山吹”,让人马上就能联想到这是日本山区的景象,同时又是春天的植被(译成中文应为“棣棠”),此处有双关之妙。后面的“わらべ唄”意思为童歌,可以直接使用汉字“童歌”,但是此处采用的是和汉混淆文,让人们觉得更加亲切。而且汉字“唄”和“歌”,两个字虽然读音相同,但是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却相去甚远。“歌”有旋律、曲调之意,给人一种非常规范的印象。但是使用“唄”则更加随意,小孩子们的喃喃细语也可,不成曲调的哼哼也好,无伤大雅。

在这首日文歌词中,每一段都有自己表现的主题。在第一段中侧重的是母亲所寄来的包裹,看到了包裹之后更加地怀念亲人。第二段则主要侧重于自己心中的那个他(她)。第三段则主要侧重写哥哥和自己的老父亲。与父亲一样,哥哥也是沉默寡言的,此时这两个同样沉默寡言的人应该正在面对面地喝酒吧?

四.汉语版本概况

最初将《北国之春》翻唱成汉语的是台湾歌手邓丽君[1]。中文版歌词由台湾地区林煌坤填写,但是第一个汉语版本的歌名与日文版本并不一致,翻译为《我和你》。继邓丽君之后,蒋大为、叶启田、刘德华等国内歌手都对其进行了翻唱,其中还有粤语和闽南语版本,在中国国内的流传也极为广泛。

薛范在《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中指出了“歌曲翻译,曲调已是定型的。歌曲的旋律线、节奏类型和节拍式都由原作者框定,我们译配歌曲时,译出的歌词必须服从于原作者已框定的旋律走向、节奏类型”[2],在本文中对这两个概念不作细究,但是根据Johan的理论[3],译者在处理歌词的时候可以采取五种方式,即:不进行翻译;进行直译;谱写新词;依据歌词改变音乐;依据音乐改编歌词。而参照北国之春在国内流行的版本来看的话,我们可以按照上面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类。

汉语版的《北国之春》,受众最广的无疑是由邓丽君翻唱的《我和你》。从歌词的角度来讲,应该归类于上述理论中的第五类,即根据音乐改编歌词。只沿用歌曲的旋律,而不遵循原有歌词,甚至可以完全改变原来歌曲的面貌。虽改变原作的面貌,但是由于符合了当时国内年轻人的口味,在那个时代广为流传,即使在今天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爱情歌曲。

与邓丽君翻唱的版本类似的还有刘德华版的《榕树下之故乡的雨》、福友君朋版《一见钟情的情意》,都是属于根据音乐改写歌曲主题的类型。

同时在国内流行的还有叶启田的闽南语版、余天的《榕树下》和粤语版《故乡的雨》,这三者可以归类为根据歌谱写新词,根据原来歌曲的旋律和主题,将其改写成符合当地语言习惯的歌词。

五.中文译本解析

一般都将蒋大为所翻唱的这一版本看作是日语版《北国之春》的翻译版。在第一段中,严格地按照了日文版中的“白樺、青空、南風”这三个意象,并将其译作“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单从汉字来讲,由原来的两个字变成了四个字,但是由于日语中是由汉字来标记书写,由假名来标记读音,如果不严格地讲,每一个假名都表示一个拍,即原来日语中的假名为“しらかば、あおぞら、みなみかぜ”,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汉语译本与日语歌词在拍数上是完全一致的。同时除此之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碧空”的空与“微微东南风”的风在最后一个字押韵。即:对歌词的翻译其实可以参考诗歌翻译的原则。韵脚是评价翻译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由于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要特征的语言,因此韵脚的配合对于保持语言的整体节奏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按照汉语的押韵原则翻译的译文在语言的韵律上就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日语中的“季節が都会ではわからないだろうと”这一句对应汉语是“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不知季节已变换”,该处没有按照直译的方式,而是采用了一个反复的手法来处理歌词的翻译。究其原因,虽说只是一句话,但是在“季節が都会では的では”后面有一个明显的停顿,即可以分为两个分句,而如果按照直译的话,应为“城市中不知季节变化”,即将原文中“きせつがとかいではわからないだろうと”这一由十八个拍所构成的句子变成了九拍,那么中文版将会显得不紧凑,所以利用此处的“では”后面的停顿,在此处加入一个反复的用法,使得汉语版更加符合中国的歌唱习惯。回环往复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敲击着闻听者的耳膜,动人的旋律将主题及形象在听众的脑海里扎根,开花,结果。通过拆解某单词来实现音节重复,突出节奏,将声音与鼓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小さな包み”译作“送来寒衣御严冬”这句译文历来争议最大,有时甚至会被当作误译[4]。认为其误译的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从歌词全部内容看,是写春天来到北国之后的美丽景象以及春日游子思乡的感情。春天既然到来又何需“寒衣御严冬”。

(二)从上下文看“,亭亭白桦……妈妈从家乡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南风已吹来,木兰花,季节已变换,所以妈妈寄来的应是春服而不是寒衣。

(三)从原文看“小さな”在“包み”前用“小さな”限制。可以推想,寒衣不会是一个小包裹。由此可见“,送来寒衣御严冬”是不合情理的。

但是如果就整首歌曲来说,其实这首歌的重点在后面的叠句上,因为收到了母亲从家乡寄来的包裹而引起思乡之念,情不自禁地唱出了“かえろうかな、かえろうかな”的心声。扣人心弦的意境在于此。具体地说,引起乡思的契机有两个。一个是季节的变化,另一个是母亲寄来的包裹。日本人写信,习惯在开头说气候与时令,以期唤起共同的感受,打开彼此的心扉,为后面的谈话制造和谐的气氛。然而,住在城市的人往往感觉不到季节变化。平坦单调的马路,鳞次栉比的建筑,地下铁,立交桥,上下班的人群……这些没有变化的东西,既遮掩着人们的视线,也堵塞了人们的心扉,所以,若要使季节的变化在城市里也引起思乡之念,还必须凭借第二个契机。那就是母亲寄来的包裹。前者是根源,后者是引线。根源为主,引线居次。至于小包里包的是什么,什么最能挑起游子的乡愁。也许是吃的、穿的,也许是用的、玩的,要看具体情况。如果设想小包里面要么是衣着、要么是食品,二者必居其一。小说、诗歌、绘画等艺术创作,之所以惯于运用写意手法,目的还在于把作品的主要轮廓用线条刻画出来,而把其他部位空下来,让读者去想象,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参与作品的创作,由读者和作者来共同完成一个优秀作品的全部内容。所以在这里也并没有将“小さな包み”完全对应成中文的必要。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北国之春》的日文版与被翻唱的各个汉语版本的对比,发现在将日文歌曲引入国内时,需将原来的歌词进行一定的处理,即根据Johan Franzon的理论,可以分别归类为直译,根据音乐改编歌词等几个类别。同时在对歌曲进行直译时,在不破坏歌曲旋律的前提下,也要考虑到对象国的语言习惯,适当采用反复、增译和省略等方式,使得译文即符合歌唱标准,也符合文学标准,同时也符合对象国的文化标准。

注 释

[1]《让人怀念的日文歌曲》.2008年水利水电出版社

[2]《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2002年5月湖北教育出版社107页

[3]此处转引张彤发表于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上的《歌词翻译原则浅析》一文

[4]关于此处的译文,马洪伟,冷铁铮和方天先先后都有阐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