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心归去》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4-05-07

曹东琴

作为“寻根文学”的旗手,韩少功一直致力于语言形式实验,对汉语进行不断的探索创新。因此他的散文和小说个性色彩鲜明。阅读韩少功的作品,读者常惊叹其艺术与思想之妙。《我心归去》是韩少功随笔集《访法散记》其中的一篇散文,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系列中的一篇选文。在这篇散文中,韩少功通过独具匠心的语言,交替变换的人称,内蕴丰富的意象和极具个性的修辞将其强烈的思恋故土之情和对“故乡”的思考艺术地传达出来,让读者在文字之间翱翔,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独具匠心的语言

被誉为“现代汉语守望者”的韩少功,一直热衷于语言形式实验,挖掘现代汉语的表达潜力。阅读《我心归去》一文,读者可实实在在感受其用词造句之妙。在短短一篇散文中,既让人感受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美,又让人获得耳目一新的陌生化审美体验。

(一)巧用数字

数字通常给人一种客观冷静之感,多用于说明文。散文写作中似乎不适合用之进行抒情。但在《我心归去》一文中,韩少功用一组简单的数字就将美轮美奂的别墅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我在……‘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此处用四个数字就将别墅的楼层,房间数,床位数,厕所数直观地呈现给我们,激发我们的想象。再如作者连用三个表时间计量的数字词,“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层层递进传达了作者在看完华文报纸和英文书之后将会面临的孤独与无助。文中还有“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用一组差距极大的数字“六”和“六十”将作者那种孤独寂寞得令人发疯的移民生活通过这一小小的数字表达出来。我们知道语言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而作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可以为每个词语找到最佳摆放的位置,从而取得寻常词语艺术化的效果。

(二)语法的陌生化

韩少功在遣词造句方面造诣很高,他一直躬耕于语言的形式实验,孜孜不倦地对语言进行探索创新,追求作品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在《我心归去》一文中,语法的陌生化是其语言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词语的超常重叠取得了陌生化效果。文中的“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韩少功在此将法语这一名词进行超常重叠后充当句子的宾语和主语,将作者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的困境用一个名词的超常重叠精妙地传达出来。其次,通过词语的超常搭配实现语言的陌生化。如“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这里的“失望能滴血”是词语的超常搭配,虽然两个词语的搭配符合语法规则,但违反了词语语义搭配常规。“失望”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无形无色无味,而“滴血”是一种可见的具体状态。韩少功将抽象与具体进行搭配组合,化无形为有形,将其对故乡落后现实的那种痛苦,恨其不争的情感鲜活地呈现。还有通过超常的句子实现语言的陌生化。文中的“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这个句子乍一看似乎是一个病句。血沃之地生长出金麦穗还可以理解,但怎么会生长出“赶车谣”呢?在此韩少功利用超常的句法将读者引入思考的状态。故乡这片土地只要我们用血泪浇灌,辛勤劳作,一定能够生长出金麦穗,物质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并且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富足,因为以“赶车谣”为代表的精神财富通过我们的热血浇灌也会越来越多。总之,韩少功通过语法的陌生化实现了散文语言的陌生化,使其散文语言具有变异美。

二.交替变换的人称

不同的叙述人称具有不同的表达魅力。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让人觉得亲切真实;第二人称叙述便于抒情;第三人称叙述自由客观。在《我心归去》9个段落中,韩少功交替变换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来叙述行文,取得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散文第1段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来开篇。介绍“我”的“新家”概况。“我在……‘家’,是……别墅……”“……三个厕所全属于我”“……向我叽哩哇啦说……”第1段共4句话,3句都提到“我”。此处采用第一人称开篇符合散文的特性,使文章的叙述亲切自然。接着,文章2至3自然段,则改用第二人称“你”来进行叙事描写。“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都要你付钱外……都弃你而去……”“你拿起电话……,你拿着……”“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你跳下去……,只有虚空”“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根据文章我们知道这里的“你”实际是指作者本人。那作者为什么不继续用“我”来进行叙述呢?我们发现作者将叙述人称换成“你”之后会引发读者的共鸣。人称变换成“你”进行叙述,读者就无法再保持客观和冷静,而是移情于作者,跟着他一起苦恼,设身处地领会作者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与无助。在文章4至8自然段韩少功又换成以“我”为主要人称进行叙述,并且还穿插第二人称“你”的想象性描写:“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让读者陪同作者一起哭一起笑。最后,在文章的末段,韩少功又把人称变换成复数的“我们”和“他们”来抒发人类的普遍感受。“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他们听到……,便是他们心有……”。人称的交替变换,不仅便于作者抒情叙事,还使散文具有了小说的笔调,行文自由流畅。

三.内蕴丰富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散文中合适的意象运用也能传递感情,揭示文章的意蕴。在《我心归去》中,韩少功选取的意象就独具内蕴。

文中“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这句话中的几个意象安排就独具匠心。首先是故乡的“小径”。这个意象大家都非常熟悉,因为从小到大我们就是从小径上一路走过来的,这条“小径”不仅是我们的成长之径,还是我们离开家乡和返回故乡的必经之路,是连接远在他乡的游子和故乡的通道。一个“小径”不仅让读者感到亲切,而且意蕴丰富。其次是“草坡上未归家的小羊”这个意象也非常独特。为什么韩少功选取了“一只未归家的小羊”?而不是一只未归家的小鸡小鸭或小牛呢?原来“未归家的小羊”会让人联想到迷途的羔羊,而作者现在旅居法国,与故乡相隔几千里,孤独无助,不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吗?再次是“插在地边的犁头在等待明天”这个意象的选取也体现韩少功的匠心所在。“犁头”是用来辅助耕作的农具。而“一只插在地边的犁头在等待明天”会让人联想到辛苦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此时已经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因为明天还得继续奋斗耕耘,所以把劳作的犁头插在地边,所以作者才说“插在地边的犁头在等待明天。”“犁头”是人们辛勤耕耘的见证者,是人们挥洒血泪的目击者。正因为在故乡的土地上挥洒过热泪,辛勤奋斗过,它藏着我们的青春与奋斗记忆,所以故乡才值得我们思恋,才令我们难忘与不舍。虽然异邦富饶美丽,但不属于我们。因为记录着我们过去成长奋斗痕迹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故乡所在。韩少功在此将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故乡”通过一把小小的“犁头”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作者还巧妙地为这些韵味十足的意象选取了一幅“背景”,将之全部置于月光之下。而“月亮”历来是思恋故乡的游子文人的倾诉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千古名句都是借助月亮来倾诉思乡之情。在这个简短的句子里,韩少功通过几个我们熟悉但又内蕴丰富的意象使其思乡之情溢满纸张,让读者不得不佩服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四.极具个性的修辞

在散文《我心归去》中,韩少功除了运用独具匠心的语言,交替变换的人称以及内蕴丰富的意象之外,修辞手法的使用也极具个性。主要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对比三种个性化修辞方法来有效传达其情思。

首先,韩少功在此文中多处使用排比修辞手法。如“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湖泊,没有……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的雨季失望”“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等。这些排比句乍看和一般的排比句形式一样,但仔细品味会发现一些超越常规之处。作者将美与丑并排在一起,将矛盾的词语排在一起使用,使散文语言雅俗交融,美丑互称,且排比的句子长短不一。此外,文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让人眼前一亮。如“这一切的声响都弃你而去了。”在这里韩少功将无形的声响赋予人的动作,使之人化,好像“声响”具有了情态。而刚获得情态的“声响”又抛弃作者而去,可见作者的世界是多么孤独寂寥。人是在声音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声音。如果世界变成了无声,那么一切就会令我们感到陌生,无所适从。最后,文中还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来抒情行文。如将美丽富饶的异邦环境与故乡贫穷落后的现实进行对比,反衬故乡的落后。但是作者仍热爱自己的故乡,将其不可抑制的思恋故土之情展露无遗。作者还将孤独寂寞的“我”和家人的快乐进行对比,突显“我”在异国的孤独,所以“我”才会如此想念故乡。韩少功通过独具个性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其深切的思乡之情自然流露。

通过对《我心归去》一文艺术特色的探究,发现此篇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独具匠心的语言,交替变换的人称,内蕴丰富的意象和极具个性的修辞四个方面。当然,韩少功的散文魅力是无限的,还需我们继续去欣赏挖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