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友仕 徐兴林 李武修
现代职业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科学明确,强调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过硬、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技能精湛、业务素质优良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高校合理调整课程结构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革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广泛采用现代化的课堂教育模式。同时,更需要强化文化育人理念,更好地履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兴校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文化育人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文化知识、科学知识,而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道德素养的培育与陶冶,使学生不仅从知识层面掌握专业技能,更使学生从精神文化层面领悟学科专业的真谛,使学生在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多一份文化体悟和人文情怀,培育创新精神。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标识,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精神支柱,更是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文化力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以科学原理及自然为研究对象,从事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青岛黄海学院是一所多科性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秉承“知行合一”的校训和“惟德惟能、止于至善”的校风,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精心打造四位一体的文化育人特色,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工匠文化和创新文化的育人作用。
***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青岛黄海学院坚持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国学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始终坚持以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以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为宗旨,实施“礼乐诗书画舞六艺并举,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四书奠基”的国学育人模式,走出一条国学特色鲜明的文化育人之路。
学校竖立孔子圣像、创建孔子学堂和72贤文化长廊三位一体的国学教育平台,先后在全校开设了国学基础课程和20余门国学选修课程,举办了多届国学精英研修班、淑女礼仪班、幼教启蒙读物研究班等国学特色班。学校通过各种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践行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怀的光荣使命。
学校在不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头脑的国学教育实践探索中,传承国学精粹,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知行合一,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学校致力于大学生道德素养提升,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培育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能够在知书的同时更好地达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注入人文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更是激励大学生锤炼优良道德品质,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学校坚持以雷锋精神兴校育人,常态开展雷锋精神入脑入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构建了雷锋讲坛、雷锋塑像、雷锋纪念馆等三位一体“学雷锋树新风”教育平台,开展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形成了弘扬雷锋文化的长效机制。
以雷锋为榜样,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学校设立“雷锋讲坛青岛黄海学院分坛”,定期邀请雷锋班数位班长、雷锋文化研究专家到校作报告,解答师生疑惑,传承雷锋精神。学校还曾邀请雷锋生前所在团赵锦方副政委及官兵对新生进行军训,把“雷锋精神”直接融入军训全过程,使军训充满了生机活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青岛黄海学院把学雷锋融入教材,实现雷锋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而且把学雷锋遍布校园及社会实践的过程。学校20年如一日的常态化开展志愿者服务、献爱心及救灾募捐等丰富多彩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大大丰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野。学校把传承雷锋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弘扬雷锋文化,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雷锋精神的洗礼,为每一位求学者注入红色文化基因。
工匠文化又称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体现了工匠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他们对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力求尽善尽美,追求完美和极致。工匠文化代表了工匠们对细节严格要求,对精品的执着坚持和追求。历史和现实都需要我们去精心打造和弘扬“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的第一要旨为劳动神圣,其又一要旨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心无旁骛。执着专注、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是我们民族兴盛发展的重要精神助推力。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对于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精神内在的要求学校通过搭建高水平的实践育人平台,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对应用型人才进行精雕细琢,锤炼他们的专业技术技能和意志品质。
学校坚持坚持“德育先导,以文化人”的理念,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全过程。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培养爱国敬业、德高艺精的时代工匠。学校致力于“产业+学业”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坚持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共享共赢的办学思路,致力于“院园合一”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学校建成了理论教学——实验室实验——实训基地实训——企业生产实习的较为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实践教学育人平台。
创新文化是指以创新为宗旨的文化精神,它既包括与创新理念、态度有关的创新思想文化;也包括有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即创新制度文化。创新文化可以更好地激发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热情,增强创新驱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周期缩短。在设置和调整专业时,要关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把握行业的最新动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设一种宽松的生态环境,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学校注重发挥民办高校自主创新的机制优势,积极探索学业、产业、就业、创业贯通的办学模式,日益完善“四三二一”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校、政、行、企“四方联动”,搭建“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网上创业三大创客平台。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并有利于常态化开展创新活动的价值体系。学校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做好创新、创业、创客三创工作,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全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工匠文化和创新文化四位一体的文化育人平台是青岛黄海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其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传统美德与人文素养;传承雷锋精神的红色文化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革命道德与无私奉献精神;传承工匠文化重在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能素养与爱岗敬业精神;传承创新文化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素质。四种文化交互辉映,共同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伟大工程,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任务要求。
[1]熊婧.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
[2]刘常青,徐兴林,魏长晶.民办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2):169-170.
[3]陈静.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60-16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