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语文古诗词主题教学探索

时间:2024-05-07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精炼、节奏鲜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对学生人格形成和价值取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们更期望有新的教学方式能应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去,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而主题教学是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和语文学科特色的教学方式,古诗词主题教学有助于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增强古诗词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主题教学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精炼、节奏鲜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我们宝贵的学习资源更是丰富的精神养料。而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对学生人格形成和价值取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我们多善于翻译、精于背诵、注重量的积累,但不善于品味诗词精妙语言背后的丰富情感,不善于发现诗词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以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并不高,因而我们更期望有一种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走入诗境、探索诗情,让学生真正的有所感有所悟,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而如果将主题教学应用在古诗词教学中,利用大主题来建构,将具有相似点的诗词整合在一起,通过整合、对比、分析,让学生能够在同中求异、异中探同,让学生在同类对比中掌握该类诗词的鉴赏方法,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那么试想经过一系列的古诗词主题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不再是碎片式的、毫无头绪知识,而是形成较为完备的、立体的知识体系。同时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的诗词精品,被统正后获得的一定是更广阔的丰富的资源。

一.主题教学:内涵与特征

主题教学最初是以一种跨学科开放式的姿态登上学术舞台的,它力求打破传统学科教學的界限,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点,融合各学科的内容,从而搭建起更丰富、更广泛的知识学习平台。而在语文学科领域,窦桂梅老师是将主题教学引入教学实践的代表性人物。窦桂梅老师在她的“三个超越”的基础上提出“主题教学”,她的主题教学理论与传统的主题教学理论并不完全相同,她致力于在原来三个超越的基础上进行归类整合,致力于在课堂教学中找到一个“抓手”,而这个“抓手”就是“主题”。而这个“主题”一定是可以整合课内外相关阅读资源,可以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生活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而利用主题来统整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通过“主题”实现对“学习的统整”,有希望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积累知识并形成能力,让他们在不断探索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对比整合中体会不同“主题”背后的深刻情感。而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合理高效”、“富有生命活力”并真正让学生“减负”的课堂吗?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主要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1.课堂教学的主题性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侧重以“主题”为纲,把分散的教材知识整合串联起来,由个及类,形成立体的语文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堂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所以说主题教学的课堂是具有主题性的,是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的。就像窦桂梅老师在其著作中所提到的那样:“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的教学,就像一曲优美的充满了生命张力的主旋律,而与之交融一体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好比长号、短号,各种小提琴等组成的乐队,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不再是寂寞无声,也不再是脆弱断续的音符,而是沿着共同的乐章,演奏出富有生命体验的语文教育交响乐。”主题教学中的“主题”并不完全指我们常说的主题思想,中心意旨的含义,其实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它更多的可以理解为一个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是可以整合课内外各种阅读资源的,是可以通过它“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全身的,是可以把教材中那些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统整成为一个“集成块”的。通过“主题”的分类整合,我们的教学可以由个及类,由类及理,让学生体会个性与共性的相融,给学生一堂密度高、容量大却又学的轻松、学有所获的语文课。

2.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主题教学登上学术舞台之始就是致力于为学生搭建起更丰富、更广泛的知识学习平台。所以“丰富性”是主题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显著的特征。人们常说:“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的课堂就有多宽广”,这其实在强调语文学习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曾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期望构建一堂丰富而广泛的语文课,越来越期望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更完备、更丰富、更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主题教学是符合时代要求和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方式。

3.教学活动的探究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而主题教学便致力于为学生创作这样的语文课堂。当我们课堂的“主题”确立后,课前,我们的学生会围绕这个“主题”收集资料,课上,通学们会对围绕主题整合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课后,他们又需要对其进行整合反思。所以主题教学的课堂无时无刻都是需要学生去探究的,无时无刻都是致力于引导学生去探究的。

4.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主题教学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它不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视为一元思想的灌输,而是引导每个学生在获得对主题思想的基本认同的前提下,又根据自己的个性及经历产生不同的感受,走上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的跑道,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满而充满活力的人生。同时主题教学因致力于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丰富的知识学习平台,这使学生知识积累多了,眼界也变得开阔了,那么思想也就变得深刻起来,这样在课堂上他们更乐于分享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更主动的充当课堂的主人。

二.古诗词主题教学探索

主题教学是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和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方式。而如果将主题教学应用在古诗词教学中,利用大主题来建构,将具有相似点的诗词整合在一起,通过整合、对比、分析,让学生能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他们看同者互显、体异者互彰。如可以将题材相同、同一作者的不同诗篇、具有相同意象的诗篇和具有相似情感的诗篇整合在一起进行讲解分析,即将诗词的“题材”、“意象”、“作者”和“题旨”等作为课堂的“主题”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中围绕这个“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堂主题意义的建构。那么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更为高效的,也应是学生更学有所获的,同時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的诗词精品,被统正后获得的一定是更广阔的丰富的资源。

1.从同一题材入手解读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耀眼的一部分,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题材丰富而广泛。它像一幅历史悠久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描绘了社会的种种现象,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的兴亡、历史的巨变、山川的秀美、战争的残酷、百姓的疾苦……小到朋友的往来、亲人的离合、市井的冷暖、农耕的收获……无一不是诗人反复吟咏创作的题材。而刘洁在其著作《唐诗题材类论》中将诗歌分为边塞、山水、咏物、咏史、游仙、送别、爱情、闺怨和宫怨等不同题材。而在教学过程中从纷繁的题材入手,将诗歌的“题材”作为教学的“主题”,利用这个“主题”将教材中所有相同题材的诗词整合到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分类整合中掌握该类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真正的走进诗境、体会诗情。那么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应该是更加高效的,也应该是更能让学生学有所获的。

2.从相同意象入手解读诗词

诗歌的“意象”,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论诗的重要术语,也是我们鉴赏和评价诗歌的突破口。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有一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被诗人赋予了特定的主观情感。就拿一些植物来说,在《三借庐笔谈》中就曾提到“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由此可见诗歌的“意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且古诗词篇幅短小,诗人力求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其丰富的情感,则更偏爱使用这些具有固定情感含义的意象。所以在我们鉴赏解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意象”则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突破口,可以作为我们开启诗人心门的一把钥匙。我们可以将诗词中出现的“意象”作为教学的主题,利用意象这个主题来整合诗词,将教材中具有相同意象的诗词整合到一起进行讲解分析。通过整合分析,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意象所包含的主观情感和象征意义。通过对比探讨,让学生品味同一意象在不同诗篇中使用的不同之处。那么经过一系列的以“意象”为主题的古诗词教学之后,相信学生对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有了一定的积累,对利用“意象”来作为切入点来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也能够作用的比较得心应手。

3.从同一作者入手解读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篇幅短小、语言精炼,但又情感丰富、意蕴深远。而我们后来的读者如果单凭这短小精悍的文字恐怕很难理解其所蕴含的丰富含义,很难读懂诗人的“言外之意”,发现诗人的“象外之旨”。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诗词的作者,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和写作风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那么在鉴赏讲解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防可以从作者入手,利用主题教学的理念,将“作者”作为教学的主题,把教材中同一作者的所有诗篇整合到一起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全方位的了解诗人并解读其作品。

4.从相似情感入手解读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这片沃土,经过历代文人的耕耘与开拓,始终呈现着五彩缤纷、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片沃土上,历代文人纵横驰骋、各显风采,为我们带来了累累硕果。然而由于一些诗人们所处的时代相同,所拥有的社会背景相似,他们共同见证着国家的兴衰、历史演变,共同欣赏着山川的秀美、亭台楼阁的壮美……也会经历好友的往来、亲人的离合……所以这些相似的经历往往也会给诗人们带来相似的情感,让他们在诗词创作的过程中有着相似的情感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相似的诗词主题。而王立在其著作《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中对文人们诗歌创作的常见主题进行了归纳,包括:惜时、相思、出处、怀古、悲秋、春恨、游仙、思乡、黍离、生死等。所以我们古诗词主题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些相似的情感对教材中的诗词进行统整,将具有相似情感的诗词都归结到一起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品味同一情感下诗人们个性化的表达,帮助学生找到该类诗词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举一反三,掌握该类诗词的鉴赏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2]王立.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12.

[3]王立.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

[4]刘洁.唐诗题材类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

[5]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人民教育,2004.

(作者介绍:李荣丽,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教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