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4-05-07

杨迪

内容摘要:学前教育是我国终身制教育的开端,文化素养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文化素质的培养也是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目前多数高职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重点都放在了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忽视了对文化素养的培养。本文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对文化素质培养现状的分析,阐述其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同时对文化素养的培养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 文化素养 培养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最初的阶段,随着教育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人才成为高职院校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近些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广泛开设,各院校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时有出现,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过于宽泛,缺乏层次性,尤其是忽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文化素养是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贯穿学前教育的始终。要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合理设置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创建开放性学习模式,从而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一.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意义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前要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方式,已经从只要提交评审材料,评审合格后直接发放教师资格证的模式,转变成该专业学生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笔试合格后才能进入面试环节,笔试、面试以及普通话等级测试均合格后由教育厅统一发放教师资格证。这种模式的改变使得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难度加大了。同时,这也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有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授课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使学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包括《保教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两个科目。其中综合素质实际上就是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其中包括一些中外科技史上的一些代表人物和成就,了解中外文学史上的作家及其作品,特别是熟悉掌握儿童文学。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重点都放在了保教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培养上,确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忽视了对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单独开设文化素养的课程或者设置学习单元,即使开设了文化素养课也是将其边缘化,学校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也不会重视文化素养的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就是对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要求,教师的文学审美会影响给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体验文学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感受语言的魅力,进而激发幼儿阅读的乐趣。所以,高职院校加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无论是对培养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还是应对目前的考试形式来说都是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二.培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方式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文化素养的培养目标

当前部分高职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存在忽视培养文化素养的情况。有的方案将其一笔带过,但是培养目标设置的过于宽泛,缺乏科学性。如黑龙江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班级管理工作,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幼儿教育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此目标中对于文化知识的阐述不够具体、明晰,甚至是没有相应的培养计划。这样使得学校在培養学生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培养出的幼师人才与社会需求有很大的缺口。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依据学院实际情况科学的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模式。比如说文化素养中包含的文化作品、人物多不胜数,如何取舍、分类,怎样设计才能合理的构建一门课程,哪些内容可以作为文化素质拓展的形式呈现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

(二)开设文化素养方面的课程

1.单独开设文化素养课程

针对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文化水平和能力现状,要使其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具备实践教学能力,使学生具备的文化素养与之从事的专业相匹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要调整课程设置。可单独开设《文化素养》的课程,或者进一步细化为《儿童文学》、《中外科技史》、《中华经典文学作品赏析》等课程。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避免教师一人“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学生讲述为主,教师补充为辅”、“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课前安排学习任务,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讲稿,制作PPT;课堂上先由学生讲述,教师通过提问或者学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补充讲解。这种授课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讲课能力。而且学生在备课过程中,需要研究相关的学习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文化知识,久而久之又提高了文化素养。

2.将文化素养内容融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

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受到开设课程门数限制,没有单独开设文化素养类课程的空间。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文化素养的学习内容分别融入到其它课程中去,尤其是可以融入到实践性较强的教法课中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就非常适合加入文化素养的教学内容,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把文化素养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到教育活动设计中去。比如,将一些科技知识融入到科学课的活动设计中,通过讲解或者模型展示等方式,引导幼儿了解科技常识;也可以将诗歌、寓言故事等文学作品融入到语言课的活动设计中,通过故事导入课程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即向学生科普了文化知识,又丰富了活动设计类课程的内涵。

(三)创建开放型的教学体系,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随着社会对幼师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幼儿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以外,更看重的是幼师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幼儿教师,就要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这就要求学校不仅重视课堂教学方面,还要加大实践力度,课余时间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中华经典国学启蒙诵读活动”、“文化素养知识大赛”、“幼儿园文化主题活动设计大赛”、“中华历史文化故事演讲比赛”等。学生也可以利用每天课前的晨读时间互相推荐书籍,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我院的人文社科系开展书香人文的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由系部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化书籍,学生阅读过后还会写读书笔记,畅谈感悟。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收益颇丰,在收获更多的文化知识之外,在谈吐、见识等方面也都有很大的变化。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是优秀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人自然也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人。我们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是在知识、能力上有高的要求,更是在人格修养上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全方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学前教育是我国终身制教育的开端,文化素质的培养也是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而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的幼儿教师,是当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从业人才的要求之一。专业基础过硬的教师易得,但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教师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获得的。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行业紧缺的,能面向幼儿实施良好文化教育的素养型幼儿教师是当前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关春梅.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和趋势[J].科技创业家,2012(10)

[2]石建宇.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3]景海峰.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6(5).

课题名称:现象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GZB1317052。

(作者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