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李海英 刘方玮 王宇
什么是“大思政”格局?形势与政策课程应如何面对各类挑战,实现“大思政”格局下的守正创新、深度改革
近年来,搞好“大思政课”建设、构建“大思政”格局已越来越成为思政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创建“大思政”格局,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也日益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行为内聚与共识。什么是“大思政”格局?形势与政策课程应如何面对各类挑战,实现“大思政”格局下的守正创新、深度改革?这是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提质增效、发挥其在思政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价值与作用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协同、破壁、高效——“大思政”格局的核心内涵
协同。***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而“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协同”是近年来事关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高频词汇。事实上,无论是1990年国家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提出高校在党委领导下采取校长负责制的工作要求,还是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的强调,抑或对于“大思政课”“视野大、情怀大、格局大”的解读,以及各媒体和文章对“大思政”格局的理解与论述中,形成“协同效应”总是成为落脚点。如“三全育人”的育人主体、育人过程与育人空间的效力协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共同打造,突出的是推动家、校、社会资源的共享,形成思政教育环境协同。最终目的,是着眼于让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全环境和行为管理的方方面面,实现思政教育的全覆盖,最终形成合力。
破壁。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仅仅理解为开设一门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教育需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思想藩篱,早已成为思政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要提升思政工作实效,当务之急是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限制,打碎造成各自为战、零敲碎打的思政教育现状的各种壁垒。只有将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思政教师与非思政教师、校内与校外等,这些曾泾渭分明的壁垒一一打破,真正实现思政资源的交叉共享、交流互鉴、互通有无、相互协作,大思政工作的格局才能真正构建起来,不同领域、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思政举措才有形成合力的机会和可能。
“办好思政教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筹划,要融入青少年终身学习、全方位受教的过程中来对待。”建构“大思政”格局,还必须立足未來,放眼世界,擘画深远,打破思政教育在学科、实施形式、时间与阶段等方面的限制与界定,通过全面、长远的规划与布局,思政教育才能更好成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强劲动力支撑。
高效。对高效的界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效率更高,二是效果更实。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改革创新,对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不遗余力加以推动,目的是不断适应新环境带给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新变化,有效应对思想政治工作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切实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积极有效地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实的局面。而无论是我们所说的协同效应,还是打破壁垒,最终目的,就是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以开设和办好思政课为抓手,全环境影响、全过程覆盖、全员推动,全面夯实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努力培养政治坚定、品德高尚、才学过硬,能堪当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思政”格局下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挑战
教社科〔2018〕1号文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程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思政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程在促建“大思政”格局中,具备不容忽视的独特优势:其与时政结合最紧密,现身说法效果最直观;依托社会热点开展教学,针对性更强,关注度更高;结合社会热点,解读社会现象,介绍社会现象形成的背景与原因,解答学生的困惑,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更深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优势发挥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与挑战。
无法准确预估社会热点,时效性优势的发挥有限。形势与政策课程依托最新社会热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抓取大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但在课程的实际内容设计中,往往只能提前数月确定教学要点,虽然比较其他思政课程在内容上更与时俱进,具备一定的灵活空间,但拓展或发挥的余地有限,或者无法做到深入,这使得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能有效把握最新热点开展教学,从而错失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最佳时机。讲授的内容如果不是大学生最关注或关心的问题,关注度、兴趣度往往大打折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信息干扰度高,教学效果受到网络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受到网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接受和面对来自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来说,这种冲击和影响尤甚。作为依托当年度社会热点开展教学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大学生会更高频率地“邂逅”相关信息,对于时政问题上的困惑,大学生也更倾向于主动向互联网要答案。对互联网的依赖,加上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灵活性、生动性所带来的僵化、冰冷的形象,让大学生容易产生本能的远离,众多因素使形势与政策课程受到网络信息更大的冲击和影响,这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优势的发挥形成很大阻碍。
教学安排固化,课程内容的深度与效度难以得到保障。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和其他思政课程比较而言,保持了只是相对灵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依然比较固化,这对于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时效性的优势来说非常不利。因为它事实上造成了无法紧跟社会热点、无法高效锁定学生关注,在积累和夯实教学效果、形成教育和宣传上的优势上大打折扣等一系列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在有效引导学生关注、有效掌控话语权、及时消解不良网络言论的影响方面会越来越被动。加上课程本身理论性强,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等现实因素,更是助推了被动局面的产生。
三“破”一“立”——“大思政”格局下
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破”主题限制——实现教学内容的零散化。大学生的网络浏览习惯使其每天接触到大量零散化的信息,我们永远无法准确预知什么事件会形成关注热点,他们会受到什么信息的影响,而大学生由于辨别真伪的能力不强,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扰和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有效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针对大学生的日常关注,及时消解不良信息的影响变得十分重要。否则,一旦困惑不能及时地回应,不良信息的影响日益夯实,再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纠偏便积重难返。因此,我们有必要打破形势与政策在教学内容和主题上相对固化的安排,给予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的相对灵活性,让教师有条件做到及时捕捉社会热点、及时追踪社会热点、及时利用社会热点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对学生的困惑给予及时的回馈和引导,只有这样,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效性”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破”时空限制——实现教学场景的多样化。打破时空限制,既包括打破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时间上的限制,也包括打破课程在空间上的固化。
在时间上,形势与政策教学应摆脱固定时间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限制,依托各类课程及社团活动等形式,形成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时间上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及时依托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热点,借助最新的社会现实,现身说法,做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及时引导。在空间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场所应拓展到课堂之外,形成更广阔、更全面的影响力空间。如可以通过打造校园文化,形成推动学生積极踊跃参与时政要闻讨论的文化氛围;可以塑造三维的校园媒体空间,将校广播、文化墙、各类展板、学校微信平台或官方网络等纳入其中,让学生只要使用校园媒体,就能接触到他们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内容,掌握背景知识,了解相关的评论和观点信息;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内部的舆论领袖来引导形成学生的关注点,通过各类社团活动,来进一步夯实课程影响。总之,学校应有效整合各类校园资源、社会资源,打造全方位的影响力空间,占领校园舆论宣传的制高点,让学生的关注受到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向不良网络信息争夺话语权。
“破”主体限制——实现教学主体的全员化。形势与政策课程对时效性的特殊要求,使得打破课程的主体限制变得十分必要。宣讲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不一定是思政课教师,甚至不一定是教师。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起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非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可以结合起来,课堂与非课堂(如校园及社会媒体、各类社团)可以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可以结合起来,共同打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影响力,不断建构全员的影响合力。为此,应打造高质量的思政教师队伍,以更好突出教师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塑造和发挥学生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以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开展朋辈教育;校园媒体之间的有效配合、学生宣讲社团的打造与锤炼等也是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核心影响力的重要环节。
“立”课程资源的联动系统——形成课程的影响合力。前面的三“破”,目的是形成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作用的大格局空间,调动一切可能的资源打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影响力;建立联动系统,则是为了将分散的各类课程、各类媒体、各类主体、各类社团等资源,以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深度影响力为目标,进行效力的叠加与聚合。这是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核心影响力最关键的一环。这一环建构起来,打“破”的形,才能有效聚合,从而形成合力。
本文系基金项目:湖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党建工作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立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19ADJN007)
(作者李海英系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作者刘方玮系江西财经大学讲师;王宇系长江职业学院副教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