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俗语语序中的性别歧视

时间:2024-05-07

顾珺

内容摘要:语言本应一视同仁地为全民服务,但对于两性,其态度却有失公允。汉语在造字、构词,成句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汉语俗语作为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性别语言研究提供大量语料。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法以收词较全的两本词典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常序俗语常见语义模型、异序俗语原因。

关键词:俗语 常序 异序 性别歧视

汉语在造字,构词,以致形成句子的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现代汉语中常用第三人称代词为“他”与“她”,当两者同时出现时,通常写作“他和她”,在不确定性别的情况下,用“他或她”来进行询问,无论哪种情况,都遵循男先女后的语序。汉语俗语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性别语言研究提供大量语料,以此作为语序研究切入点,可进一步丰富性别语言学研究。

一.语料来源及数据统计

温端政在《汉语语汇学》一书中提到“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1]按其说法,俗语应包括谚语。此外《谚海》前言中说道:“俗语可以按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述性的,如惯用语和歇后语,一类则是知识性的,这就是谚语。”本文以孙洪德编著《汉语俗语词典》以及温端政主编《中国谚语大辞典》作为全部语料来源,对上述两书中涉及性别成分的语料进行系统分析。共发现与性别语素相关的语料共288条,按照“男先女后”顺序排列的为223条,以“女先男后”为顺序排列的有53条。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俗语中确实存在“男先女后”这种约定俗成的语序,我们将其称作为常序,那与之相对的“女先男后”的语序便成了打破常规的异序。

二.常序俗语及性别语义模型

俗语有其固定的形式,也包含着重要的性别信息。通过对两性相关俗语语料的梳理,笔者发先以“男先女后”作为语序的大量语料可根据关键性别语素对其进行细分,一共可分为十类,前九类与人相关,最后一类与动物相关。具体分类如下:

(一)“父母”类俗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在不遠游。娶媳由父,嫁女由母。父道尊,母道亲。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二)“爹(爷)娘”类俗语:爹娘心,赛过金。病人有叫爷叫娘之苦。好葱包的好白子,好爹好娘养的好孩子。钱是爷,钱是娘,一天没钱急得慌。庄家不认爹和娘,深耕细作多打粮。一年土,两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三)“夫妻(妇)”类俗语:夫妻琴瑟,兄弟孔怀。贫贱夫妻百事哀。无妾时,夫与妻,有妾时,五眼鸡。知夫莫如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穷义夫,富节妇。

(四)“男女”类俗语:男女七岁,不可同席。男女授受不亲。男怕失足,女怕失身。男务耕,女务织。男子火性,女子水性。男子由左,女子由右。

(五)“儿女”类俗语:偿不完的儿女债。儿女多来冤业多。生儿育女鬼门关。一儿一女一枝花。好儿不在家当,好女不在陪嫁。养儿养女望上长。秩儿秩女秩庄家。

(六)“公婆”类俗语:丑媳妇怕见公婆。公婆难断床帏事。公不离婆,秤不离砣。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丑媳妇总要见公婆面。

(七)“兄妹”类俗语:干柴烈火好煮饭,干兄干妹好做亲。

(八)“爷奶”类俗语:求爷爷拜奶奶。

(九)其他俗语:自古才子爱佳人。宝剑赠与烈士,红粉送于佳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大将难过美人关。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懒汉种荞麦,懒妇种绿豆。老儿不发狠,婆儿没布裙。兄弟如手足,妻子是衣服。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十)与动物相关的谚语:龙生龙子,凤生凤儿。蚊子走眼前飞过知道公母。

通过大量语料的列举,不难发现俗语中性别语素往往成对出现,并且按照由男及女的顺序构成“父母”、“爹娘”、“夫妻”、“男女”、“儿女”、“公婆”、“兄妹”、“爷奶”、“龙凤”、“公母”等两性语义模型。除了上述10对与习惯用法及认知相符合的固定语义模型外,需特别注意的是还存在着第九项中列举的其他类非典型两性语义模型。如“佳人”除了与“才子”相对构成“才子佳人”之这一通常用法外,也可与“烈士”相对应。

三.异序俗语及原因分析

虽然在俗语中存在大量“男先女后”这样的常序语料,但是也有部分以“女先男后”作为语序的俗语,下面就其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一)褒贬对语序的影响

通常来讲,人们在认识和感知事物时,习惯将肯定积极的那一方排在优先地位。而语言符号的选择带有很大的任意性,语言的各种色彩是社会或使用语言的主体——人赋予的,有贬女现象的存在,则必然存在着贬男现象。[2]因此当褒赞、肯定女性,贬低、否定男性时会将与女性相关的语素放在前面。相关语料如下:

(1)十女九守,十男九偷。

(2)女胎稳重男胎躁。

(3)痴情女子薄情郎。

(二)逻辑关系对语序的影响

思维的进行和发展受到逻辑关系的制约,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也应是使思维符合逻辑的工具,其表达形式必须将思维和逻辑紧密联系,从而使思维更加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因而俗语语序也必然遵循一定先后因果的逻辑关系。相关语料如下:

(1)妻贤夫祸少。

(2)未看老婆,先看阿舅。

(3)有了妻室,方认丈人。

上述(1)指因为妻子贤惠,丈夫就少招惹灾祸,含因果关系。(2)意为相亲时先看看未婚妻兄弟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妻子的大概情况了,遵循一定先后顺序。

(三)长幼尊卑对语序的影响

传统中国社会自古就有孝悌传统,长幼尊卑有序,当一则俗语中出现表示长者及尊者的诸如“母”、“嫂”、“妻”、“姑”等女性语素,通常将其置于“子”、“叔”等男性语素之前。如:

(1)顽妻拗子,无法可治。

(2)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3)老嫂比母,小叔似儿。

(四)语境对语序的影响

(1)娶妻要小,嫁汉要老。

(2)娶妇易,择婿难。

语境作为言语交际活动的一个重要背景条件,一定程度上也会对语序有着影响、制约作用。上述两则俗语均与婚嫁相关,表面看来为“女先男后”的语序,但男的才娶妻,女的才嫁人,本质上仍旧符合“男先女后”的语序。

(五)常识对语序的影响

语序问题,实际上为线性排列的语言结构在反映客观世界时采取的排列方式。[3]因此语言结构也将与人类经验相似,才能真实传达信息。如:

(1)母鸡打鸣,公鸡抱蛋。

(2)春不打母,秋不打公。

按照常识,(1)应为公鸡打鸣,母鸡抱蛋,此处用错位的方式来表示男女职能的互换。(2)指春天母兽怀孕期不能猎杀,秋天公兽配种期不能猎杀。“女先男后”的语序受社会常识的制约。

(六)话题对语序的影响

所谓话题,是指句子里表示语境中已知的成分,是句子其余部分的陈述对象[4]。沈家煊指出话题的突出特点是居于句首[5]。因此,如若一则俗语中将女性列为主题,则应将表示女性的词置于前。例如:

(1)女人比男人更凶残。

(2)一个姑娘顶半个儿子。

(3)巾帼不让须眉。

上述3条俗语,语序的变换与话题相关,如(1)谈论的主题为女人,想表达的是女性比男性更加凶恶残暴,“女人”为话题,应置于“男人”前,如若调整男女两性语序,则语义有变。

(七)语音对语序的影响

在诗词歌赋创作中,通常将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音调或和谐优美,或铿锵有力。俗语中部分“女先男后”的变序情况也受到语音因素的制约。如:

(1)少女少郎,情色相当。

(2)不喑不聋,不成姑公。

(3)女愁哭,男愁唱。

以上3例中“郎”與“当”,“公”与“聋”押韵;“女”与“哭”、“男”与“唱”音近。因此女性语素置于前,男性语素置于后。

四.俗语性别歧视原因探析

俗语中大多将男性置于前,女性置于后,这是一种系统性的现象,不具有随意性和巧合性。即使存在少数异序情况,也可从褒贬、逻辑、语境、常识、话题等方面寻求合理解释。为何女性总是作为第二性置于男性之后呢?汉语属于四大语言类型中的孤立语,虽词形缺乏变化,但词的顺序要求非常严格,不能随便更改。俗语是由相关词组成,而汉语词汇在语素次序排列上按照先尊后卑这一史学界公认的原则,一般将表示“长”、“尊”之类的语素置于前,表示“幼”、“卑”之类的语素置于后。推及性别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以及含两性词汇的俗语,则男性语素、词汇在前,女性语素、词汇在后。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世界由阴阳两部分组成。阳被认为拥有光明、温暖、创造力、生命和阳刚之气等特性;而阴则是黑暗,冷漠,堕落,死亡,邪恶之源。在组词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似乎遵循由好至坏的顺序,如好——坏;光明——黑暗等。男女词序的安排似乎也遵循这一规则。

参考文献

[1]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3.

[2]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83

[3]刘春光.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1

[4]Trask.R.L.A Dictionary of Grammatical Terms in Linguistics[M].London: Routledge,1993.279

[5]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21

(作者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