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与干预

时间:2024-05-07

任白露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与干预

任白露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日益增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外语学院为例,在问卷抽样调查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构建,分析辅导员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方法和对策,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确实加强,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心理危机防范 外语学院 辅导员

一.前言

1.研究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历年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以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都明确地指出了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防范与干预工作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通过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网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工作队伍,拓宽实施途径,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减少或避免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伤害事件的发生。

2.研究意义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G.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并对心理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况,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在运用寻常的应付方式不足以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2]。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保障,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是维护校园稳定,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和谐的需要。

3.研究对象

本文采取问卷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外语学院在校本科生。目前我院在校本科生共计1039人,共发放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293份,问卷有效率高达97.67%。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研究

1.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预防心理突发事件的措施之一。

在被调查的293名学生中,有36%的学生感觉常常有压力,56.3%的学生感觉偶尔有压力,其中46%的学生表示其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是前途及就业问题,其次是学业问题(28.2%)、家庭问题(9.1%)、经济问题(8.2%)、人际关系问题(6.4%)、恋爱问题(2.1%)。

在选择“你是否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压力”时,有48.5%的学生能较好地处理,44.6%的学生认为自己调整压力能力一般,还有2.4%的学生调整能力较差。可见,心理压力调节能力因人而异,我们要特别关注调节能力差的同学,一旦压力不能得到合理释放缓解,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对待压力”这个问题时,有近一半的同学选择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这对开展学生工作具有良好指引性,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要门槛低、参与性高、趣味性强,让广大学生在运动、读书、娱乐中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愉悦,健康成长。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发泄(18.1%),特别是压抑(6.8%)自我的学生,如果长时间或经常采取这种方式面对压力,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2.明确心理危机的防范对象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4.8%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出现心理失衡状态,61.8%的学生偶尔会出现,33.4%的学生从来没有出现过。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危机状态大约会持续一周,一周之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学生在危机前会产生极端行为,严重的如自杀、杀人,但有的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地度过危机,而且通过经历危机学会了处理困境的新方法,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如何识别“谁可能出现心理危机”对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尤为重要。

当一个人处在心理危机的状态,也就是心理失衡的状态时,他会有一些言语、情绪、行为的表现。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0%在心理危机状态会产生不良的想法或行为,比如自杀、自伤(9.2%),杀人、伤人(4.4%)或离家(校)出走(10.9%)还有放弃学业(5.5%)。一个人内心痛苦可能不愿意跟别人说,但他不同于往常的思想行为是我们可以察觉到的。例如,学生的情绪突然改变,如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焦虑不安、无故哭泣、意识范围变窄、忧郁苦闷、烦恼或喜怒无常、自我评价丧失、自制力减弱等消极情绪时,就有可能发生心理危机。当学生出现行为异常,如饮食、睡眠出现反常、学习兴趣下降、个人卫生习惯变坏不讲究修饰、孤僻独行等非常态行为时,也要注意是否有心理危机问题了。除此之外,还要特别关注新生、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关系不和谐、人际交往差、学业困难、有恋爱问题、性格内向敏感、情绪冲动、自我期待过高或是有躯体疾病,尤其是慢性的难治的疾病的学生,这些学生是潜在的心理危机高发群体。

通过心理健康调查和日常观察交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明确心理危机的防范对象,把特殊学生重点排查出来,加强关注。尤其是在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后,心理咨询中心要及时将筛查结果反馈给辅导员并上报学生处领导,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另外,院系建立的学生心理档案要做到规范化,保持更新记录,这样可以对学生心理危机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有效减少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3.准确识别各类心理危机

一般把大学生心理危机划分为发展性心理危机、境遇性心理危机和存在性心理危机。发展性心理危机是指在大学生阶段涉及到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心理危机,这类危机往往出现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某些重大转变的时候。境遇性心理危机是指突如其来的、无法预料的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存在性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因为认识的存在性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危机。

调查结果显示,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源于发展性危机(56%),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对未来前景的担忧、考试不及格、不喜欢自己专业等都有可能是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境遇性危机虽然只占15%,但境遇性危机具有不可控性、灾难性,对学生影响更加强烈。有36.2%的学生出现存在性危机,因为大学生年龄和身心的特点对创造性问题的思考是特别集中的,创造性心理危机的顺利解决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有着重大影响。

4.心理危机防范的有效方式

A.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不能采取单一的理论讲授方式,应融合案例分析、讨论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采取互动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以延伸课程,诸如爱情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以及相关活动课程,诸如素质拓展训练、团体辅导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学生整个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授课内容,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B.优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5.8%的学生认为举办专题讲座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最有效方式,原因在于专题讲座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强、实用性不高、讲座人员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急需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才能发挥其作用。

C.建设院系心理咨询室。43%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最有效方式,可见,学生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仅靠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是远远不够的。据了解,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每周心理咨询预约量约8-10例,中心老师大多是我校心理系专职教师,经验丰富,但工作压力大,所以,各院系建设心理咨询室势在必行,这无疑对减少、避免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D.定期举办小型沙龙活动。院系可定期举办以专业、年级、班为单位的小型沙龙活动,其中互动交流课堂、团体辅导、经验分享等都是受学生们欢迎的预防心理危机的方式。活动规模小,收益群体显著,摆脱传统受教育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获得启发和领悟,使知识内化为心理素质、转化为自觉行为。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危机防范与干预中的方法和对策

1.掌握危机发展规律,做到预防为先

马喜亭老师通过对2003-2010年12月期间发生的、经媒体公开报道的200例大学生心理危机死亡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大学生危机死亡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规律:季节性明显,春季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重点;白天居多,意味着当事人是在向周围人释放“求救信号”,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呼救、抗议,也是一种无疑是的表露;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具有随年级升高的趋势;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方式中,采用跳楼或坠楼、自缢等激烈手段的比例有增多趋势,尤其是从高层建筑跳楼自杀者增多较快;非正常死亡发生的地点较为集中[3]。由以上研究成果可见,心理危机的应对是有规律可循的。心理危机发生前学生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一般就不会产生不良后果。

2.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我

大多学生产生危机的内心过程是犹豫的、痛苦的,这个过程是否能够终止,取决于两点:一是个体请求帮助和获得帮助的能力,二是自杀者周围人的识别能力和重视程度。为了有效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保持高度警觉,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掌握沟通技巧、力争对危机进行及时识别和干预。辅导员还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时,有的放矢。通过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辅导员可以进一步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工作方法。例如,在初步干预学生心理危机时,要选择恰当的谈话技巧,千万不要讲道理,而是理解、陪伴和稳住危机学生,错误的沟通技巧将会激化学生内心冲突,加剧危机事件的发展。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发现危机后,一定要坚持三有:有倾向(纠结期)必报、有计划(呼叫期)必管、有行为(实施期)必医。

3.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及时识别、评估与转介

大多数辅导员毕竟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虽然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但一定要明确自身工作边界。当辅导员发现自己已经尽其全力而学生发展变化仍非常缓慢甚至有恶化的趋势时,应考虑将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转介给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再由中心老师对学生进行初步评估,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时,应转介到校外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做进一步诊断和鉴定[4]。辅导员在处理危机事件中,一定要及时进行心理调适,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同学们。

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工作者,在心理危机防范工作中发挥着早预防、早教育、早发现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机能、提高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入手,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法,开展富有成效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1]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载《青年研究》,1998年第12期。

[2]荆月闵:《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载《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

[3]马喜亭:《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与干预策略研究》,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马喜亭:《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转介策略的研究》,载《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第3期。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