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时间:2024-05-07

翁文远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翁文远

谈及日本文学,便不得不谈起物哀,其是日本民族一种传统的审美观,但物哀本身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美学范畴,对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日本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为日本文学增添一种阴柔婉转、清新悠远的纤柔之美。本文立足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想,分析其起源、成因和影响,希望给相关学者一些启示。

日本 文学 物哀

1.物哀之内涵

在现代日语中,“物哀”假名写做“物の哀”(ももののあわれ),时至今日,关于“物哀”的翻译都五彩斑斓、不胜枚举,对于物哀在日本文学中的位置的研究也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

“物哀”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其提倡将“物哀”作为日本国学发展和神道复兴的思想基础。叶渭渠先生曾指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悲哀美’。悲哀仅仅只是’物哀’的一种基本情绪,这种情绪包含着同情与怜悯。意味着对他人悲哀的共鸣,乃至对世相悲哀的共鸣”。由此看来,物哀伤本身包含的含义远远高出悲哀本身。

因此物哀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悲伤感情的共鸣,触景生情,有所感触,心为所动,是一种自然流露出的感情,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是内心的喜怒哀乐。

2.物哀形成之原因

2.1 地理原因。物哀的形成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日本拥有着数不胜数的美景,有着山涧清流的婉转、雪山陡立的威严、落英缤纷的凄婉等等,同时日本这个国度承载着世界近40%的自然灾害,生命在这样的国度显得是如此的无力和苍白,这片国度中,无尽的灾难和无尽的美丽共存,充满着稍纵即逝、昙花一现般的美丽,此时的美丽可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绽放过之即是凋零,绚烂过后只是黯然。今日绽放的樱花明日便片片凋零,充斥这种转瞬即逝的国度,也难免会产生物哀这种情绪。

2.2 古代中国文学的影响。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流频繁,古代中国是日本长期学习追随的榜样,古代中日两国的交流程度在唐朝达到顶峰,古代中国文化给日本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伤春悲秋”自诗经也来也便成为中国文学审美观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大量诗句蕴含着感伤的情节,陈子昂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贺之“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杜甫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文学元素传入日本,经历其自身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促成“物哀”的形成。

2.3 佛教的影响。佛教自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禅文化,禅文化中空灵、寂寥以及枯淡的特点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的日本审美,成为日本文化中所追求的一种清新、极致的精神,日本盛极一时的学者加藤周一曾指出:“室町时代的文化不是有禅的影响,而是禅宗成就了室町文化”。

3.物哀的影响

3.1 物哀对日本文学与社会的影响。物哀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文学,更在千千万万日本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其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成为国民性的一部分,三岛由纪夫巅峰之时选择自杀;川端康成风光之时候选择口含煤气管无言地死去;山口百惠盛极一时却隐退江湖;武宫正树宁愿为了美丽的棋型满盘皆输、全军覆没……物哀已经渗透到日本人民的心灵深处,深刻影响着日本人民的精神世界。

3.2 物哀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联系紧密,最能理解物哀情节的莫过于中国文学家,近代中国很多留学日本回来的作家都深受物哀的影响,鲁迅便是其中之一,鲁迅所作《野草》体现出很多物哀情节,其中《腊叶》描绘的那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是一种纤柔婉转的哀伤,想去感受爱情的朦胧却心有难言之隐,举步维艰,深陷其中欲罢不能,又是何等的凄美,“腊叶”本身的意义也便是摇摇欲坠的残生,是一种无法诉说的哀伤。

郁达夫旅日近十余载,其作品十分丰富,代表作有《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等等。其文风常灌入淡然悲伤的基调,来表现对自然斗转、人世沧桑的苍凉,足以佐证日本文学物哀对其创作的影响。

日本文学中,物哀以悲为美,其落脚点并不是轰烈的情感,而是止水般的淡然清雅,让读者们深切感受到斗转星移、人世变迁中的酸甜苦辣,同时也体会到苦涩中的一抹淡雅与宁静,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会,物哀无疑是日本文学中无法比拟的柔光,其影响着日本文学以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王向远.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审美概念的形成流变及语义分析[J].江淮论坛,2012,05:8-14.

[2]王向远.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 较 分 析 [J].江 淮 论 坛 ,2014,02: 151-155+167.

[3]周雨垚.论日本文学理念“物哀”——以《源氏物语》和松尾芭蕉俳句为例[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06: 93-96.

[4]张锦.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外语学刊,2016,05:172-174.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5创新1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