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愉悦

时间:2024-05-07

戴晔曦

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愉悦

戴晔曦

我们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性,是最富于生机活力的科目,也是最能给学生审美愉悦、最能提高学生审美情操的科目。结合工作实践,本文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1、让学生多读,走近文本,读出美感2、让学生学会鉴赏,在不断挖掘中品出美感3、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熏陶,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悟出美感,陶冶情操。我们的教育要努力做到让学生能够拥有“诗意的心情,雅致的生活”。

语文 教育 审美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在谈到自己的教子心经的时候他有下面这样一段话:“孩子的生命应该有诗意、雅致的部分,他们应该有懂得欣赏一切美好的能力。但是,现在国内的孩子很少有诗意的心情和雅致的生活,因为我们的教育过于急功近利,不给诗意和雅致成长的空间,这一课,父母应该给孩子补上。”①作为父母俞敏洪认为要给孩子补上“这一课”,同样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更是要帮我们的学生补上“这一课”。因为即使在高喊着“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今天,“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是根深蒂固的,许多家长、学生和老师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孩子的情绪。其实在孩子的一生中能够保持愉快的心情,能善于化解一些不良情绪,能准确做出审美判断,不断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

我们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应该是最富于生机活力的科目,也是最能给学生审美愉悦、最能提高学生审美情操的科目。那么如何来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素质,也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的不懈努力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死胡同,避免作品被弄得支离破碎,避免过筛式的味同嚼蜡的分析,必须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突破口或者是契合点,让学生去体验学习,去感知语文的独特的魅力,让他们真正喜欢上语文课,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正如蔡伟教授在他的书中总结的那样“将体验学习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摒弃枯燥的说教和单纯的认知学习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②

一.读——走进文本,读出美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起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读出美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课文的朗读就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培养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惜的是现在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所谓的成绩,语文课仅仅是默写字词句、背诵名句名段、各种大小考试等等,原本应该书声琅琅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久而久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忘记了还有“读”这回事。其实不同的文本我们可以带领学生采用不同的读方式,默读、朗读、诵读、个别读、集体读、分角色朗读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读出美感。现代教育由于网络和多媒体的普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像一些经典的篇目网上都有范读,有的有配乐朗读,还有的做成了falsh等,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多在网上找些素材,在授课的时候再灵活运用。比如《虞美人》这课,网上的资料很多,有邓丽君演唱的由这首词改编的歌曲,有若干flash片段,还有吴奇隆主演的《问君能有几多愁》的影视片段及主题曲等,更不用说五花八门的朗读音频文件了,我做了适当的取舍。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欣赏了由该词改编的歌曲再配上相关的flash画面,把学生带入了这首词的意境,然后我就让学生开始自由读,相互读相互评价然后,我又让他们听了范读,让学生找出自身的优缺点,再加上一些诵读指导,包括停顿、重音等等,让他们再读。等到这首词赏析完了我又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时候给他们配上了音乐。一节课下来读来读去不下5遍,短短的几十个字学生在不用硬性规定的情况下已经可以熟读成诵了,而且如果放得开的话在音乐的陪衬下有的学生可以读得相当有感情。当前火爆的《朗读者》节目更是掀起了全民朗读的高潮,倘若课堂有多余的时间,哪怕是五分钟,我都会有意识地播放一段《朗读者》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积极引导学生多欣赏一些朗读的优秀视频,多美读优秀作品,在提高他们语言表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无形当中能够提高他们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为本身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化成自己有声的语言的时候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过程,读出感情读出领悟更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二.品——鉴赏文本,品出美感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仅仅停留在美读上面,我们要把每一篇文章都当成是一杯香茗或者是一坛老酒,引导我们的审美主体——学生去慢慢品味其中的美。我们的散文中有意境美、结构美,诗歌中有节奏美、情感美,小说中有环境美、人格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主动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进一步去领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味,这就是对文章的鉴赏。比如《世间最美的坟墓》不是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文章主要讲的就是歌颂托尔斯泰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当然这可能就是考试的重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说说为什么一个“毫无装饰的长方形的土堆”作者却是认为“最美的”,而且里面还和其他伟人莎士比亚、拿破仑、歌德的墓做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美”的真正内涵。又如人物个性鲜明的《雷雨》,我们不是一定让学生记好了周朴园的冷漠自私、鲁侍萍的善良懦弱等,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从文中得出人物性格。我在介绍了背景和情节等基础知识后,我布置了一个开放式作业就是学生自己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只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即可。第二天的语文课可谓是“热闹非凡”,一看就是做足了功课,深怕被问倒。这样在全班同学的互动中,学生很简单地就掌握了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后来他们意犹未尽主动提出下周语文课要简单表演一下《雷雨》,我当时就感觉有点意外。而更出乎我的意料的是学生的表演还真的像那么回事,还自己准备了简单的道具和服装,真是让我欣喜不已。我相信这一课的内容不用我多讲,学生肯定也都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也将是他们人生中的精彩的一课。这就是“品”,就是去挖掘文章的内涵,在品的过程中得到美感。

三.悟——熏陶陶冶,悟得美感

美国教育家席勒曾经说过:“要想使孩子的人性趋于完美,那么就教会他审美吧!”“审美”不是一个具体的符号也不是一个能由公式得出的结论,它是一种人的内心的感悟,是人的一种情感愉悦,所以单单依靠老师的教是不够的,最主要的是我们要创设这样的环境,有意识地进行引导,结合生活让学生自己去“悟”。比如普希金的名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把重点放在了最后一个环节“拓展感悟生活”上。我一连提出了两个问题:“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怎么做?”和“当你的朋友、家人身处逆境中,你会对他说什么呢?”让学生就这两个题目任选其一,给老师和同学讲一则小故事,并且说说你从中懂得了怎样的生活道理。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从语文课堂带到了生活中。最后这节课还有一个小高潮就是我让学生选一首适合这首诗歌的音乐,这下子有的学生更来劲了。我先是送给了学生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下面学生立刻说出《一人一梦》、《爱拼才会赢》、《明天会更好》、《怒放的生命》等他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有的学生还情不自禁的哼出了声,这时时间允许的话大可以让学生上台唱唱。这样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例子,去感悟与亲人、朋友之间的真挚的情感,从别人和自己的故事中领悟面对挫折时的智慧,从熟悉的音乐中去寻找共鸣,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语文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语文老师也要努力让自己有着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老师带领学生挖掘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这是一切教育最基本最重大的原则。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是教育的中心,如果失去了这个中心,教育就失去了意义。”③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努力做到让学生能够拥有“诗意的心情,雅致的生活”,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愉悦,多留一些空间给学生,让他们今后踏出校门之后仍然能感受到学校所学的东西是终身受益的,让他们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的人生。

①王晶编,《换个角度做父母——新东方精英的成长及教子心经》[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5

②蔡伟、胡勤,《语文体验型教学》[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98

③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92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