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志贵
《竹影》教学设计
李志贵
1.教学内容分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地、看人影、看竹影、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在爸爸的引导下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揭示出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2.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农村孩子,对艺术了解甚少。大多数同学认为艺术距离我们太遥远,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份导学案,希望让学生知道艺术来自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尤其青少年的艺术很多发源于平常的游戏,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意说明: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加上七年级的学生们天真、活泼、好问,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我以“激趣→自读→思考→交流”等活动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课堂,去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心、教师心、作者心”产生共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此,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品味文章最能体现童趣的语言;初步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2.过程和方法:以“激趣→自读→思考→研讨→交流”为教学活动过程模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1.激趣导入:
(1)猜谜活动。(多媒体课件1,谜语)
(2)朗读儿歌活动。(多媒体课件2,儿歌《影子》)
(通过屏显文字、图象等资料的视听刺激,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猜”、“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让学生简介作者:
(课前收集作家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走进作者,了解更多信息,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3.积累字词。(为扫清阅读障碍做准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题目为“竹影”,它以写景为主,还是以人物活动为主?用一句话概述本文主要内容。
2.勾画自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突出其独特感受。)
3.小组研讨:生动优美语言研讨与赏析;课文内容质疑问难;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多媒体课件3)
(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4.班级汇报交流。(赏析生动的语言,质疑问难。再用多媒体课件4突破难点,屏显中西方绘画作品3幅,分别是:人物画、静物画、风景画。)
(在交流学习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智慧碰撞,可产生奇异的火花。选取3组中西方绘画作品,两两同时出现,通过对比降低了理解难度。)
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你是否也在进行艺术的创造呢?
回忆一件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或游戏活动,写下来。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及个体差异,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你还有那些疑惑,请提出来?
2.在此文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体验与反思:
《竹影》一文,语言生动,充满童真童趣。按时间顺序、事情发生的先后组织材料,条理清晰。无论写景还是描竹影的游戏活动或是对中国画的了解认识,语言都显得清新、自然。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读懂课文并不很难,然而深层理解文章含义却需要作一番引导或师生共研讨。比如: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是本文的难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究问题中,学生们自然悟出:生活中处处包含艺术和美,只要大家作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的美俯拾即是。“质疑问难”活动值得提倡,因为探究中,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可以碰出智慧的火花。另外,本堂课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三组画中西绘画作品,也是相当有价值的,增加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归结出理性的概念就不难了。因此突破难点的方法得当。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质疑与创新的精神,这是我校提倡的“四步导学“的课堂模式的具体体现。怎样让学生保持愿学乐学情绪,怎样让课堂始终充满机智,还需要多思索,需要不断追求。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第七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