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程体系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4-05-07

霍波

新课程体系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霍波

在新课程体系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科学构建已成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研究攻关的重点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扑下身子深钻细研教学方法,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规范,促进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挖掘出最大的学习潜能。

新课程体系 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构建

1.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是学校课堂教学的主体,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教学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这是不言而喻,也是被社会各界广泛认知的。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体现就是能够主动参与并自主进行学习。课堂教学的实质内涵,并不在于教师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学会了多少知识。

在新课程体系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积极创设学生学习情境,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去中,并从其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在创设了浓厚的学习情境的前提情况下,还得加强每节课程内容的有趣引入,也就是一节课的开课白,我们都从学生时代走来的,好的课堂内容导入,可以把学生的瞬间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学习。这种氛围的导入并非易事,需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需要教师在教学开课白中下功夫加以研究。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在给学生讲解“指数”的概念时,就运用了这样一种方式进行导入,我拿出一张A4纸进行对折,并对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问学生们如果我无限对折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现象?得到什么结果?学生们对这张薄薄的A4纸能真正折多高持有怀疑态度,而我用抑扬顿挫的话语给出学生的结果是,只要这张纸无限对折下去,它的高度将会达到成千上万米,甚至比这还会高,学生们觉得非常诧异,以为教师在开玩笑,我借机把“指数”这个概念导入,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充满了无限好奇,并自愿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如果教师想把每堂数学课教学都取得理想效果,并非教师的素质有多高,而在于教师的责任心事业心,是否能够把主要精力用于探究每节课内容上并加以精心设计,用最大努力把每节数学课都上成精品课、样板课,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非常的教学效果。

2.有效把握师生间的合作时机,促成共同探究氛围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毫无疑问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课堂教学时把握好恰当的时机,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

2.1 在重难点问题上进行深入探究学习。以“平方差公式”内容讲解为例,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笔者在给学生演示此公式推导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此公式的特点规律,达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目的,给学生出了4道典型的计算例题:⑴(5+5X)(5-5X);⑵(6a+4) (6a-4);⑶ (77+2)(77-2);(4)(3X-8) (2X+8)。学生在对这4道典型例题的练习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对做这类题的心得体会进行发言交流,达到共享的目的。通过教师对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思索研究的行为进行鼓励,充分挖掘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2.2 在解疑释惑中进行深入合作探究学习。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有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始终处于一种疑惑不解的心理状态,持怀疑态度,学生的这种心理非常不利于知识的掌握理解。要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就得靠教师的鼓励,让学生通过互帮互助、合作探究,共同研究解决疑难惑。

2.3 在深化拓展知识面上进行深入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有一个普遍共识,就是教材课本上的题例相对比较简单,而在具体的做题环节,就会出现很多新题型,认为在教材题例中没有有效涉及,感觉非常难。这一现象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的不深不透,不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针对这一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个人知识运用的实际进行针对性探究练习,落实到个人自以为是疑难问题的排除上,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运用。

3.鼓励自主式探究,勇于发现解决问题

3.1 鼓励积极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句哲理说:“发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发现才能创新,才能进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围绕所学内容设置情境,让学生展开思考,发挥想象并最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这种方法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意识都会得到全面提升,学生才会在数学王国感到无比快乐。

3.2 鼓励自主练习探究,提高科学应用意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既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在新课程体系下,更加重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科学应用。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授课程内容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并给其践行机会,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新课程体系下,初中数学教师应更多关注并鼓励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当然这种意识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广大一线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动思维,科学施教,长期对学生这一培养目标的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更加理想的实践数学教学质量效果。

[1]吴佩玲.中学数学过程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四川省金堂县淮口镇初级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