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曹跃
内容摘要:海德格尔的《林中路》历来被视为“反哲学的哲学著作”,代表着后期海氏的存在主义思想变化,其中以对艺术、哲学、时代本质的探索最为切要,试图通过解读哲学与时代显现无蔽之真理。此处的讨论,依书中六篇文章的排布,大致按照原书艺术、哲学、历史的内容类别,分为存在性、对时代世界的意义、认识方式、存在历史四方面,尝试从通观的角度对海氏真理观念进行理解,展示其一般形态。
关键词:海德格尔 真理 解蔽 存在
马丁·海德格尔作为二十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早年凭半部《存在与时间》蜚声学界,然而在随后的二战时期,海德格尔选择了为纳粹服务,期间少有著述,战后停职索居,可他的思想却在同时进行着最高度的探索。《林中路》正是海德格尔在这一人类命运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成果,“从内容上看,几乎包含了趋于成熟的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所有方面(P3)”,其中最核心者,则应是海氏对自身先前“存在與此在”观点的推倒与重设,以及以“存在之真理”为本对艺术本质的讨论。
一.真理及其存在(艺术作品的本源)
《艺术作品的本源》由艺术入手,力图理清作品与真理的关系,证明“艺术是真理之自行置入作品(P25)”,从而体现真理的存在,并证明作品对这种存在的承载,对此从三个方面我们可以进行观察。
1.何谓本源——真理的存在
海德格尔定义本源为“一个事物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P1)”,艺术的本源问题,实际上就是分析为什么作品是作品,且人把它们当做“作品”。诚然,艺术作品的本源可以说是艺术,可作品的存在本身并非只是艺术,而是物因素与艺术因素的结合,使作品之所以为作品的真理必然存在于此,但究竟是这种结合,还是附着于物上的艺术因素,则需要对物的进一步认识。
2.物与作品——艺术中的真理置入
以梵高油画里的农鞋为例证,农鞋本身是物,是质料与形式的结合,具有可靠性的器具存在,然而当农妇把它穿在脚上时,鞋的存在只有农妇最了解,甚至农妇自己也并未意识到这种了解,而与之相伴的美则更是不被发觉的,那么我们是从何处了解了农鞋的器具存在和美呢?从梵高的油画里。这油画展示了农鞋这个器具实际上是什么,换言之,即是令农鞋这个存在者进入它的存在之无蔽之中,而无蔽状态,也就可以说是真理显露的状态。故而梵高的油画成为了作品,“艺术的本质或许也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那么这油画也就蕴含了艺术因素了。
3.大地与世界——争执中解蔽
海德格尔以建立世界和制造大地作为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大基本特征,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令二者互相进入其本质的自我确立中,亦即大地上的世界世界化和世界回置于大地中,在此之间,作品的存在得以确立,真理得以显露。正如石头制成了石斧,石头的质料湮灭于石斧的器具存在中,而大理石建成神庙——作品,由于构建了一个世界,使“神”到场,石头出现在世界的敞开领域中,并与世界一同回置于其本身的坚固、厚重,从而世界与大地一显一隐地承载了无蔽状态下的真理。
二.真理之于当代世界(世界图像的时代、诗人何为)
技术困境与神性缺失是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针对现代科技社会提出的问题,其中他总结了五种现代社会的根本现象:科学、机械技术、艺术进入美学的视界、人类活动被当做文化来理解贯彻、弃神。继而海德格尔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何种存在者理解和何种真理解释为上面这些现象奠立了基础?(P78)
以此为本,他讨论了两个方面: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研究的本质。海德格尔不承认现代科学较古代科学更加精确,真理在二者之间唯有观察方式不同,现代科学的本质在于其研究,而研究的本质则是“认识把自身作为程式建立在某个存在者领域中(P79)”,同时也就衍生的第三个问题:使科学成为研究的存在者的观点和真理的概念是什么?由此三者,关于科学本质的讨论晋升为现代本质的讨论。为了解释这一问题,引入了新概念“世界图像”,海德格尔认为,决定现代本质的有两大进程:一个是世界成为图像,一个是人成为主体。现代的基本进程就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P96)”,为了实现人的主体地位,人开始有了技术意志,对其他存在者进行计算、计划和无限制的暴力。科学研究就是其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庞大之物”开始以不同形式的乔装显现的方式消失,一如飞机消灭了长距离的存在,但这种表面上的消失背后则是庞大之物对世界投下的阴影,即对世界的无知与不可把握。
由此可以把话题移入《诗人何为》,“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荷尔德林诗歌中的时代业已降临,“上帝之缺席”致使世界进入“深渊”,在物欲遮蔽了曾经在此的诸神之时,真正的诗人成为诸神返回,亦即真理解蔽的关键,“诗人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者(P284)”。人类的冒险意愿和“强力意志”都是对存在的遮蔽,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和笛卡尔、尼采的主体性哲学都没有解决人自身的问题,“时代之所以贫困,乃是由于它缺乏痛苦、死亡和爱情之本质的无蔽”,而歌唱命名着大地,歌唱即此在,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不容许任何幻想,而必须直接面对自身的危机,认清并指出人的本质所面临的危险。而这就是现代诗人的使命,也是现代社会可能的唯一的出路。如荷尔德林说的:但哪里有危险,哪里也生出拯救。
三.真理的认知(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唯当我们已经体会到,千百年来被人们颂扬不绝的理性乃是思想最冥顽的敌人,这时候,思想才能启程。(P280)”海德格尔对于认识真理的标准,也许只是纯粹的思考。他对于尼采的批判,即是对哲学的维护,也是对理性的怀疑。
首先海氏恢复了尼采哲学家的地位,否定了西方历来存在的对尼采是“诗人哲学家”而非严格的思想家的论断,将其称为“生命哲学家”,将尼采的虚无主义理解为一个历史性的过程,是理想世界的最高价值在现实世界中消灭的历史,从而将尼采也纳入到西方形而上学的大体系中,视之为逆柏拉图的思想,即终极价值的否定。尼采建立在生命之上的哲学与柏拉图建立在价值之上的哲学形成矛盾,海氏在对这种矛盾的思考中试图认识真理的存在,而他采取的方式则是“诗意的思”,因为理性的论证并不能解释生命与价值何为贵的问题。故而海氏只有否定了理性。
四.真理与历史(黑格尔的经验概念、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
海德格尔对历史与文明的发展贯彻的真理,抱有一种独特的“存在历史”观,藉由对最早西方思想家之一的阿那克西曼德和西方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研究,海氏详细表达了他对于西方思想和哲学历史的见解。
只留下了一句话的阿那克西曼德是具有文字传世的最早的西方哲学家,他代表了希腊早期的思想开端,存在从他的箴言中最早体现,而对这一句话的解读,同时也意味着思想在存在之命运中的变化。在他身后,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到尼采,形而上学的建构逐步完善,而对阿那克西曼德的箴言的解释也一变再变,箴言中真理的存在是一贯的,而作为存在者的箴言,在真理自行解蔽置入其中时,是否也起了隐匿真理的作用,海氏对箴言所做的自己的翻译又如何?“我们既不能科学地证明这种翻译,我们也不可以凭无论何种权威而一味相信这种翻译。科学的证明过于局限。相信在思想中是无任何地位的。(P394)”只有思想建立于存在之命运上。
当黑格尔将形而上学发挥至登峰造极,尼采成为了“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形而上学也便走向了终结,时代走向了非形而上学的“思”与“诗”,“存在历史”的另一开端正在萌发,那么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经验已不合乎时代了吗?海氏对黑格尔的经验概念的观点是,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命题解释了意识的真理,而其显现又依赖其真理性,真理是无条件确定的。那么经验和自我意识相对于认识绝对精神又作何意义,这也是值得商榷的了。
真理以无蔽状态进入历史,而其存在却自行隐匿,只有思考方能使之显现。
五.结语
海德格尔对真理的理解,也许并非读者对海德格尔的理解,正如无蔽与澄明竟反而自行隐匿于世界与思考中一样。“每人各奔前程,但却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面对真理这个人类所一直追逐的目标,谁也不能说走在前方,世界如一片树林,人们走在不同的路上,最终归于一个方向——林之尽头,但终点不一定是真理之所,歧路不见得有远近之别,唯有思考永恒,只见密林长存。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