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探析

时间:2024-05-07

内容摘要: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模糊性不是指词义的所指不明确,而是反映的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的不确定性。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言的模糊性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一些负面因素。在模糊词的教学中,应当结合模糊词的特点和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词义 模糊性 对外汉语教学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了语言。客观事物是难以计数的,语言也无法对每一种现象、每一种行为、每一种事物进行精细准确的命名,因此语言产生初期的明确性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趋势。“模糊”的概念是在1965年时由美国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札德教授最先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的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里提出来的。语言的模糊性对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借由它,我们避免了繁琐庞杂的表达,用少量的符号即可表达丰富的信息,表达更为简洁得体,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率。但是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汉语词义的模糊性不可避免地给他们带来了困难。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提出高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这对汉语学习者正确掌握汉语模糊词的语义、语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形成词义模糊性的原因

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语言的模糊性。笔者认为客观对象的模糊性是首要原因。如“青年——中年——老年”这一组词,人从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这一过程是连续不断的,我们可以说出每个阶段的大致年限,却无法准确分割清楚。

第二,主体认知特点也是影响模糊性的重要因素。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具有不确定性,世间万物纷繁复杂,人们因受自身智力、经验、知识、所处环境、时代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可避免的带有不可确定性和局限性,从而形成各异的主观判断。

第三,语言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有限的,而客观事物是无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造成语言的表现力是有限的这一事实。正是出于“经济原则”的需要,人们有意减少了词汇的数量,利用模糊性来进行更加有效的交际。

二.模糊词的分类

(一)模糊义的名词

1.方位词。在现代汉语范畴中,方位词是非常丰富的。在这类词中,单纯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左、右等的词义都带有模糊性。“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是这样解释的:“①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②等级或品质高的。”位置在高处的和品质高的这两个限定条件都无法确切测量,由于人认知心理的差异对于这两个条件都会有不同的反应。

2.时间词。A.约量化的时间词。如:“一瞬间、一刹那、片刻、一会儿、一辈子”等。这些词我们无法用定量的方式去捕捉,也无法准确的表述。这些词义都是模糊的,但是所指的中心意义是明确的,一瞬间指时间非常短暂迅速,一辈子指时间漫长。B.表示某段特定时间的时间词。又可以简要分为两类:a.根据自然变化的“早晨”、“傍晚”这类时间词都没有确切的时间起止段,没有严格的起点也没有严格的终点,因为长期约定俗成的使用,即便这些词在具体时间点上是模糊的,但是具体时间段是明确的。b.以某时间点为参照标准的时间词:过去、现在、将来、未来、古代、现代、以前、往后等。

(二)模糊义的形容词

1.相对性的模糊形容词。这类模糊词大部分都是成对出现的,相对性指的是,这些模糊词都是对举的,互相以对方为前提并互为判断标准,没有一方的话也就无谓另外一方。如:高、矮;大、小;快、慢;长、短;宽、窄等。“这类模糊词词义的明晰中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量,随着适用对象、地域等的不同,其明晰中心会发生移动。”

2.主观性的模糊词。这类模糊词往往是用于描写事物的性质、状态的。颜色词是其中典型的一类。例如汉语中表示“绿”这一意义的词有将近二十个,如嫩绿、青绿、翠绿、黛绿、深绿、浅绿等。肉眼只能分辨大致的绿色,而无法严格区分。

除了颜色词之外,主观性的模糊形容词还有触觉词、味觉词、嗅觉词。触觉词主要反映的是人的触觉器官在接受外来刺激时所形成的感受,如:软、热、温、硬、冷、凉等。

(三)具有模糊性的动词

具有模糊性的动词较少。这类词的模糊词义往往与程度的大小、数量的多少、时间的长短相关,有的还表示动作。如跑、跳、拍、打、听、看、提高、增加等;也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如:爱、喜欢、盼望、怀念、厌恶等。

(四)具有模糊性的数词

数量词用于具体数量或者动量的描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量词,因为他们能精确的表达出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在体现了精确性的同时,数量词也具有模糊性,因为有些事物不需要那么精确的表达,当然,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数量词意义所指是明晰的,但有部分数量词在有些情况下是模糊的。三、九、十、百、千、万等。在长期的灵活使用下,这些词都具有模糊性。还有表示约量的数量词如若干、多数、少许、许多、一点儿等。

(五)具有模糊性的副词

副词是一类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全句的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副词的语法特点是只能做状语,只有少部分能充当补语。副词又分为表程度、表范围、表时间,频率、表处所、表肯定,否定、表情态,方式、表语气等七类。其中具有模糊词义的典型类型是表程度的副词。如:很、太、极、最、挺、非常、格外、十分、稍微等。这些程度副词对于所修饰限定的程度并没有明确的标示,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在运用时也体现为模糊性。

模糊性能丰富地表达人的认识和感受,使语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动态性,表达更加简洁得体,并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这对人们的交际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协调作用。

三.模糊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汉语词汇数量庞大,种类多样,给有效的汉语词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会习惯性用自己母语的语言规则套用到汉语里面,所以经常会发生词语搭配不当,语序颠倒等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基本的汉语词汇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汉语词汇的模糊性教学。我们有必要讓学生们明白汉语词汇的精确性和模糊性是对立统一的,使学生们能够更加流畅、得体地使用汉语进行交际。

(一)汉语模糊词教学的原则

1.培养学生容忍模糊的能力。模糊容忍是指语言学习者在认知方面主动地容忍、接受与其知识结果、价值观等相冲突的思想、概念,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认知奠定基础。模糊容忍原则是指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遇到一些陌生、模糊的语言现象而无法通过已有知识加以解释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模糊容忍进行学习、交际。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模糊容忍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模糊现象的容忍程度。

2.培养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是不同的,根据个体的经验来判断一个词的词义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模糊。也就是说不同文化、背景、地域、年龄、经验的人会对模糊词的理解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母语和汉语之间是有差异的,让学生能够敏感地意识到存在其中的模糊性。

3.培养对比意识。就如上文所说的一样,汉语和其他的语言系统存在着许多差异。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对比意识,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感悟汉语实词的模糊性。对外汉语教师也应当采取对比的讲授方法,结合具体国家的具体语言习惯,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汉语模糊词的内涵。

(二)如何提高汉语模糊词的教学效果

1.增强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笔者曾进行约为半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使用了《汉语会话301句》《发展汉语》《博雅汉语》《体验汉语》等不同系列的教材,但这些教材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一些具有模糊性的汉语语言现象注释不准确、不完善的情况,有些甚至完全没有标注和讲解,这些语言点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困难点。我们应该加强教材在汉语实词模糊性方面的相关建设。

2.改进汉语工具书的编纂。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汉语工具书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外国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会在工具书上寻求帮助。但是和教材一样,工具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缺乏对模糊词的标注和释义。改进汉语工具书的编纂势在必行。

3.生动灵活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教具。在进行模糊词的讲解时,使用生动的图片、短片、视频、实物甚至是肢体动作等,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4.联系上下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是辨析词义模糊性的一个重要方法。这部分涉及的民族文化部分比较多。比如在中国文学作品当中,子规、杜宇、杜鹃都是同一个客体,文人骚客们常常借用来表达思想怀古的情感,这些都让学生们觉得模糊。联系上下文将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信息来排除模糊项的干扰。

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汉语实词的模糊性让汉语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提高了交际的表达效率。但我们也要注意模糊性给交际带来的实际困难,由于笔者笔力和科研水平的限制,只能提出一些浅显的汉语模糊词的教学建议。望国内對外汉语教育界能对此保持长足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介绍:范琳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