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内容摘要: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学生的活动被提升到相当重要的高度,语文教学课堂也在寻求着改变与变革。本文针对语文教学的课堂活动谈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活动
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活动被提升到相当重要的高度,语文教学课堂也在寻求着改变与变革。但是,久而久之,问题也显现出来,课堂活动不再新颖,甚至形式化、模式化,人云亦云。
一.课堂活动的问题
课堂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一切的活动都以促进学生素质充分发展为目的,但是我国的语文课堂活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似乎走进了迷障,陷入了瓶颈。
1.形式化的活动
形式化的活动是针对课堂活动形式单一、操作机械、流于形式而言。活动沦为形式,这其实是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在现如今的教学中,不难发现课堂活动已经是教学中普通甚至不起眼的环节,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十分广泛和频繁,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例如课本剧流行,就让学生搞课本剧,情境教学流行,就带学生去体验生活等等。从中不难看出,本应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模式化、形式化、套路化的代名词。
2.低效的活动
低效的活动甚至是无效的活动是针对语文教学中活动效果而言的。课堂活动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师最应该关注活动的成效,即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是否有思维参与,是否能够生成创造出新的知识与经验来帮助对知识的内化。大多数老师却并没有深入思考这些活动设置是为了什么,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意义。因此,语文教学的课堂活动停留在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层面上,关注的只是活动这一形式,而不是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3.过度外化的活动
新课标提倡语文学习注重学生的活动与体验,这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对于活动的内涵与界限却没有进行明确的说明。因此,从语文教学中可以发现,过度外化、生活化的课堂活动不断地开展,虽然这些活动表现出了活跃、热烈、有趣的课堂氛围,但是却不禁让人产生疑惑:这是语文课吗?语文课的人文性去哪儿了?这样过度地将外化的学习活动搬进语文课堂教学中,这需要教师思考语文课堂活动的边界到底在哪儿。
二.课堂活动的改进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探求的是如何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贯彻活动的观点,增强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使课堂活动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1.抓住“活”与“动”
课堂活动想要摆脱形式化,那么,一定要抓住“活动”的本质特点。首先,课堂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本能与兴趣,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段与形式组织教学。但是,“活”也是有限制的。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学情,即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能力,不同特点的班级要选择适宜的活动。再者,就是教师要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活动形式,使得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呈现出来。同时,这还要求活动一定要体现学生的实践,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且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生成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商、交往与互动,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2.指向明确的目标
有效的活动是具有任务取向、有明确目标导向的活动。[1]首先,所有课堂活动的设计都是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托,而不是说空谈活动,否则就是教学时间的浪费,也是无效的教学活动。其次,活动的设计要以任务为驱动,教师明确说明学生要做什么,要得到什么,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最后,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搞明白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指向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训练,是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进行活动教学或者设计课堂活动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的目的,以此为依托,设计在教学中承上启下且有必要的教学活动。
3.明确活动的边界
活动的范畴广泛,但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适合语文教学,也不是气氛热闹、学生高兴就是好的活动,相反活动是有边界的。正如课标中所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课堂活动要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界限,从而避免有活动而无能力的提高、有活动而无体验的内化。教师要明确课外活动是否能夠起到相应的作用,否则,这种过度外化的活动与语文的特点相背离,实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对待、仔细斟酌。尤其要明确活动的对象,即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促进对知识、经验的习得,摆脱活动的形式化,增强活动的有效性,明确活动的界限,从而使得活动教学起到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莉娟.活动教学:理念、有效性与基本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
(作者介绍:黄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