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陈毓文
古代文学教学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陈毓文
地方性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改革要求。转变教育思维,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口头与书面表达双能力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心所在,也是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古代文学教学 应用型人才 培养
在“建设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如何整合文化资源、实现培养目标是当下众多新办本科院校关注的热点。对于中文学科尤其是传统基础人文学科而言,如何转变思维,实施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值得关注。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以就教于方家。
《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中文系的传统主干课程之一,长期以来在中文系课程体系中一直占据相当的比重,但也一直存在课时量少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近些年来课时被不断压缩,这一矛盾也随之日趋凸显。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教师主讲的形式,课堂基本由教师掌握,教学目的也更多趋向知识的传授与积累。虽然这种倾向更多源自教师自身长期的学习实践经验,但在功利化目的日趋严重的当下,学生对此问题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他们往往更看重的是这门学科是否能够很快地在他们将来的工作中发挥作用。按照这一标准,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在他们眼中逐渐沦为“无用”之功。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也更多被其他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所吸引。这一现象的出现,很值得我们思索,思考我们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到底走入了怎样的困境,又应该如何转变思维,更好地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在和学生座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古代文学》课程兴趣的减少并非完全是因为教师的授课方式。事实上,大多数同学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依然存在。他们依然很喜欢接受先秦哲人的启迪、唐宋诗词的熏陶以及明清戏曲小说的世俗情怀。只是就业的压力使得他们更喜欢选择、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对自己更有用的学科上。古代文学课程对于他们而言就显得实用性不大了。从专业分布来看,师范专业的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热情要高于中文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古代文学课程对于他们的工作助益较大;中文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明显呈多元化走向,主要从事与文科相关的工作;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精力则主要放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可以对症分析了。作为一所地方性的高校,我们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地方,主要锻炼他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思维也要相应地从高素质精英人才的培育转变到服务于地方的大众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上来。我们的教学应该始终坚持这一根本理念,一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年龄、性格、发展需要等多方面因素,不把教师个人的经验、观点强加于他们身上,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在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一核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与书面表达双能力的教学课堂。如前所述,中文系专业学生不管是什么专业,其就业一般都与中文挂钩,需要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是两种: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强调了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最需要的这两种基本能力。知识储备是基础,这一点依然需要强调,但在形式上可以与学生双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是教学内容与模式的转变。古代文学的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问题因为专业设置等原因暂时无法解决,只能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的方式进行缓解。对于一些文学常识内容尽量让学生课前课后去阅读,而把教学重心放在对经典作品的解析上。这一做法也是以往教师经常采取的处理方式,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无法保证学生自觉进行预习和复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处于懵懂状态。为此,我们采取把常识与作品解析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模式上寻找突破点,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把每堂课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以作业的方式进行预先布置,每堂课设置几个教学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现在大部分学生对于课堂讨论发言不很愿意,除了问题的设置因素外,没有回答出问题会失面子占了大多数。多数情况下学生依然希望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所以利用这种方式可以逐渐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当然,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先抓领头羊的做法,以比较认真且活跃的同学带动起课堂讨论的气氛。课堂讨论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也就容易自觉去学习了。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基础,是为了让学生能自觉进行课前预习,但是如果教学方法没有改变,只是简单地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堂讨论,学生也很容易腻烦。在学生座谈会中,也有学生反映教师老是让学生说的问题。所以关键还是在如何让学生真正对这门课产生兴趣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学生的关注点。正如前面所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都以实用与否为标准,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以此为目的。要让学生感觉到上这门课对自身将来发展有用,学生的兴趣就自然能够持续下去。对于中文系学生而言我们对不同专业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但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这两个能力的培养要求则是一样的。
具体来说,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其职业多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更多是教师基本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围绕教师技能的训练即口头表达和书写技能两方面。前者主要训练对经典文本的感悟鉴赏能力,教师讲解基本方法,学生自主讨论,在鉴赏作品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后者则每学期都会布置抄写经典作品的作业,或简体或繁体,以书法的要求来督促学生提高书写技能。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形式比较多样,如记者、编剧、作家、文化创意工作者等等。这些职业都对语言表达有着较高的要求。我们授课方法就更多偏重对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授课中我们有意识地向诗词和戏曲两方面教学倾斜,着重于学生歌词创作能力和剧本编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当今流行歌曲层出不穷却水平高下不一,内容肤浅低俗的口水歌也并不少见。如何从中国古代诗词中汲取营养,给流行歌词注入古典元素成为我们诗词教学改革尝试的重要方向。我们让学生先从古典律绝及填词入手,尝试诗词写作,进而将创作的诗词作品改编成流行歌词。虽然一开始的时候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慢慢地那些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就逐渐脱颖而出了。对于戏曲教学,我们也采取了相似的手段,但更注意引导学生加深对古代历史文化、风俗人情、表达习惯等方面知识的了解。要编出一个好的剧本不犯臆度古人的毛病,这些知识不可或缺。对汉语国际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诉求多为涉外工作,因此古代文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由于这一专业古代文学的课时很少,我们基本上以作品为主线,注重作品的外部延伸,将其与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相勾连,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中最经典精华的部分,进行古代文化的宏观把握。其次要求学生能通一艺,如歌词要能写会唱,戏曲要能编会演,金石书画能赏会鉴等。虽然要求高了些,但学生能明白其实用之处也就慢慢能接受并逐步提高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在新办本科院校中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教学核心,致力于古代文学的当代转型,不断探索课程和教学的改革途径。经典的传承只有在不断地被阐释被应用被接受的过程中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活力,这也是我们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中可以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1]詹福瑞.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大学学报,2000 (2).
[2]王丽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J].安康学院学报,2013(2).
(作者介绍:陈毓文,闽江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