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历楠
长春伊通满族自治县鹿文化溯源与研究
历楠
伊通满族自治县盛产鹿,而伊通满族自治县历史上是海西女真故地。鹿在满族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鹿在满族文化中一直是神的象征。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伊通满族自治县鹿文化的溯源,鹿文化对当地人的影响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鹿文化起源生活价值
我国身处在亚洲的东部,从自然带到寒温带,有很多复杂的自然环境,正因为这样所以中国有很多的鹿类资源,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有很多的鹿种,包括麝、獐、梅花鹿、糜鹿、水鹿、马鹿、白唇鹿等,在伊通最多的就是梅花鹿。伊通地理资源得天独厚,环境气候,山水草木都非常适合梅花鹿休养生息,这里是梅花鹿的故乡,并且多为双阳型梅花鹿,这种鹿种是世界上首例鹿科动物定型品种。
最早在中国就开始养鹿了,可以说中国是鼻祖,在世界上来说是历史最悠久的。我国养鹿从商周时期就开始了,当时商纣王建立了“大三里、高三尺”的鹿台,用来饲养梅花鹿,而鹿台养的这些鹿都用来给贵族们观赏、食用、狩猎、祭祀等。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了较大的鹿苑,养鹿初具规模。伊通养殖梅花鹿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大清年间曾被封为皇家围场。1987年伊通满族自治县伊丹镇建立了安源鹿场,养了几千只梅花鹿。到现在伊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梅花鹿养殖基地,被誉为中国梅花鹿之乡。
伊通作为梅花鹿之乡,对于当地的服饰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们所戴的帽子都有双鹿角的造型,衣服以鹿皮和犴皮来制作的。远古人与鹿是形影不离的伙伴,在伊通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再鹿的身影。用鹿皮来制作冬季长袍、套靴、帽子、手套、袜子等等。神帽是服饰这种最重要的一部分,人们认为神灵是住在高处的,树冠或者山顶上,而在人们看来鹿的角很像树杈,所以认为鹿角是神所居住的地方,帽子一共分为两部分内衬帽和外套帽,前额地方有装饰物,有的是用鹿皮拧成的辫绳,有的是珠子串成的。人们穿的衣服也是有三部分组成的,袍、坎肩、裙,在衣服的关键部位都有铜镜,成为护身之物,鹿皮是刀剑插不进射不透的质地,可以保护人的身体。
在饮食文化中,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许多典籍中都记载了关于鹿的名菜佳肴,到近现代鹿食品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菜式,并且成为各种不同规格的筵席宴会特色菜,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成为了中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伊通的鹿最为著名,所以鹿肉是人们餐桌宴会上的主要食品。伊通养鹿业不断的发展,鹿的数量也不断增多,所以在吃法上也做出了新的花样,以鹿肉为食材的菜肴不下百十种,成为我国食文化中光辉一页。
汉代有鹿身百宝之说,说明了梅花鹿全身都是宝,在古代为皇帝贵族提供长寿的补品。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鹿茸、鹿鞭、鹿胎等都可以成为药材,用来预防疾病,并且有养生保健之功效,成为治病的良方,被称为“中国钻石”。而伊通的梅花鹿更被誉为“珍稀梅花鹿”。它的“珍”是由于梅花鹿的鹿茸在药材中被称为“黄茸”是鹿茸里边价格最贵的;说其“稀”是因为鹿的种类在中国有近20个种,目前人工驯养鹿500多万头,与世界人口比较起来这种鹿的数量少的可怜,所以鹿产品被定为为少数人服用的极品、皇家贵族的象征、稀有药材的代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对于鹿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其药用价值的影响更是不断地在扩大。
伊通满足自治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哈达岭西麓、大黑山南麓。这里环境幽静,到处长满了茂密的树林、翠绿的青草、美味的野果,这里还有山泉溪水,非常甘甜,山间也长满了芍药和红百合。再加上吉鹿堂,鹿文化博物馆以及鹿的传说的点缀,这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近年来随着梅花鹿的影响越来越大,大量的国内外专家、游客以及鹿产品的消费者纷纷慕名而来,给伊通创造了可观的旅游价值。并且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伊通梅花鹿之乡一定会越建越好,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
在伊通有一个关于梅花鹿的传说,有两只小鹿迷路了遇到个雪花仙子,便追了上去,要跟仙子一起走。仙子答应了小鹿很开心。雪花仙子感觉疲惫进入梦乡了,小鹿怕她冷就生了火,结果仙子从梦中惊醒之后化作空气。仙子消失之后两只小鹿身上便出现了千朵雪花。之后小鹿发现了牧鹿人回到了鹿群,听到唱山歌:是谁给鹿娃绣满了一身花朵?一朵朵白梅就像着了魔。啊,梅花鹿,美丽的梅花鹿,这名字真是妙不可说。冬去春来梅花鹿生生不息,伊通成为了梅花鹿的家园,梅花鹿的全身都是宝,为什么的健康提供了珍贵的药材。伊通的梅花鹿闻名遐迩,人们问它们来自哪里,它们呼唤着哈达岭伊通河。梅花鹿是伊通满族文化的吉祥物,是人类健康的使者。
有了文字以后,鹿常常出现在绘画雕刻、诗词歌赋中。岩画是最早的绘画,早年间,发现刻画在伊通岩石上的图形艺术,记录了伊通人们的狩猎放牧等生活。在《山海经》中也有对鹿的描述,有关鹿的诗歌出现在《诗经》中。例如《诗经·小雅·鹿鸣》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还有贾世涛为伊通梅花鹿写了梅花鹿之歌,鹿文化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文法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